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5|回覆: 2

[儒家文化] 【論語】卷1學而第一詩解1孝悌自省忠信改過慎終追遠

  [複製連結]
【論語】卷1學而第一詩解1孝悌自省忠信改過慎終追遠題文詩: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友也,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人不知我,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情真.
有子問曰:為人孝悌,而好犯上,其則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道生.孝弟也者,為仁本歟?孔子答曰:
巧言令色,鮮能仁矣.虛情假義.曾子之曰:
日三省身,吾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有曰:道千乘國,
敬事而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孔子又曰:
弟子也者,入則能孝,出則能悌,言謹而信,
汎愛民眾,而親仁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有曰:賢賢易色;事父母也,能竭其力;
事其君主,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學.人倫不廢,學會做人.
子曰君子,不重不威,學則不固;忠信為主.
不如己者,毋以為友;過勿憚改.曾子是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報本返始,不忘所由.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穫。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裏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閒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裏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裏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TUpAen 發表於 2021-10-8 17:39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註解很詳細,謝謝分享
分享時能內容整理一下更好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