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5|回覆: 0

[中醫理療] 土茯苓,嶺南的清熱解毒除濕通利神器,夏天煲湯必備

  [複製連結]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0-7-10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藥食兩用的藥材中,有一些名字較為相似,容易引起混淆的,土茯苓和茯苓就是典型的例子。土茯苓雖說和茯苓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藥材。茯苓此前我已給大家講過,今天就跟大家講講土茯苓——嶺南夏天的除濕神器

01、民間的『硬飯頭』

很多人會把土茯苓和茯苓混淆,但說起『硬飯頭』,很多中老年朋友一下子就跟茯苓區分開來了,土茯苓在民間的別稱就叫做『硬飯頭』

據民間說法,在舊社會,山裏人家揭不開鍋的時候,就會全家出動去山坡地裏挖一種山貨『硬飯頭』。『硬飯頭』生長在一米左右的深土裏,挖掘是個力氣活兒,而把硬得像石頭的『硬飯頭』煮熟更不容易。首先要把挖回來的『硬飯頭』清水洗乾淨,然後用大刀斬成一塊塊,再轉移到臼裏,用錘敲打搗爛,連同渣滓裝進薄薄的麻袋中,用力地擠出汁液置於缸中,並加清水過濾,靜置過夜,缸底便沉澱了一層厚厚的澱粉,這層濕澱粉曬乾後可長期保存。

曬乾的『硬飯頭粉』取一小勺加冷開水化開,再用剛燒開的水一邊沖一邊攪拌,直到變成晶瑩剔透的半透明狀的粉糊,即可食用,味道還非常不錯呢。

『硬飯頭』的出粉率很低,不過也正是埋在深土裏,它成了過去窮苦人的救命糧,成了一代人苦中作樂的回憶。現在還可以在一些地方買到這種傳統方法製作的『硬飯頭粉』,不過因為出粉率低,價格會稍微貴一點。

02、嶺南夏天除濕神器

土茯苓最早記載於【本草綱目】,因其外形跟茯苓相似,故得名土茯苓。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等作用。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 解毒

土茯苓有一個很突出的功效,就是解毒。古籍記載土茯苓『消毒瘡、疔瘡』、『兼治楊梅瘡毒、丹毒』、『解汞粉、銀硃毒』。

土茯苓可用於治療皮膚瘡毒、淋巴結腫大、梅毒、汞中毒等,現在也常用於治療多種泌尿系統疾病或性病。經常皮膚長瘡且紅腫熱痛明顯的朋友們可以用土茯苓搭配金銀花煮水飲用和外洗,清熱解毒可消瘡。

■ 除濕

古籍記載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調中止泄』、『治五淋白濁』,土茯苓滲濕利水的功效非常強,還有一點清熱的作用,除濕而解毒,堪稱嶺南夏天除濕神器

嶺南夏天悶熱潮濕,近些天來不少朋友出現了腹痛腹瀉、熱痱、痤瘡、濕疹、外陰瘙癢、腳氣等濕氣纏身的症狀,這些時候煲湯不妨加點土茯苓,給自己和家人除除濕氣。土茯苓除了煲湯或煎液內服,其煎液還可以外用熏洗局部皮膚病變處。

■ 通利關節

【本草綱目】記載土茯苓:『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土茯苓具有通利關節的作用,可用於濕邪引起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肌肉酸痛等症。

■ 其他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土茯苓還有抗腫瘤、治療痛風、抗菌等多種作用。

食療方推薦

土茯苓茶

土茯苓茶

土茯苓茶

材料:土茯苓5克,綠茶5克(1人份)

做法:用200ml開水沖泡後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通利。

適合人群:濕熱毒盛人群。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綠茶性涼,味甘、苦,歸心、肺、胃經,具有清心除煩、清利頭目、清熱解毒、化痰消食、利尿等功效。兩者合用具有清熱解毒、除濕通利之功,適合夏天濕熱毒盛的人群飲用。

土茯苓黨參豬骨湯

土茯苓黨參豬骨湯

土茯苓黨參豬骨湯

材料:土茯苓30-60克(鮮品100-150克),黨參30克,生薑3片,豬骨頭500克(3人份)

做法:土茯苓、黨參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鐘,其餘材料洗淨,一同入鍋加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至30-60分鐘左右,加鹽調味,喝湯吃肉。

功效:健脾益氣,除濕解毒。

適合人群:脾氣虛弱、濕氣纏身的人群。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姜可以溫中顧護脾胃。三者搭配具有健脾益氣、除濕解毒的作用,尤其適合嶺南夏天脾氣虛弱、濕氣纏身的人群食用。

來源:黃穗平說脾胃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