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0|回覆: 0

[醫藥臨床] 謝文英治療甲減伴月經後期驗案一則

[複製鏈接]
牛賀 發表於 2020-5-7 0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謝文英教授,1985年12月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大學畢業後講授多門中醫主要課程:【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誤診學】【女性健康與調理】。任河南省第八批中醫診斷重點學科帶頭人及學術帶頭人。一直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等工作,尤其是治療中醫慢性雜症效果突出。

謝文英教授認為甲狀腺功能減退伴月經後期(簡稱為甲減伴月經後期)的病因,關鍵在於陽氣虛衰。其以腎陽虛為根本,或兼心陽虛衰,或脾腎陽氣不足,無力運化水濕,同時由於甲狀腺所在部位恰在肝經循行所過之處,故甲狀腺功能又與肝有着密切的關係;肝主疏泄,如情志不暢,肝失條達則可引發甲狀腺功能失常,因此肝鬱貫穿該病的全過程。

袁某,女,40歲,2019年6月24日初診:訴面部、腿部發脹不適1月余,加重半月。面部、腿部發脹,脫髮嚴重,平素月經量少,月經後期4個月,納差,舌淡白。患者訴半月前因與家人生氣後,所述諸症狀加重,遂前去醫院檢查。結果:甲功五項檢查示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低於正常值;游離甲狀腺素明顯低於正常值;促甲狀腺素明顯高於正常值;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高於正常值627倍;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高於正常值60倍。

診斷:①癭病(甲減)。②月經後期。

治則:疏肝理氣,祛風通絡。

處方:柴胡6g,制首烏12g,當歸10g,丹參10g,桑白皮10g,桂枝顆粒6g,全蟲10g,山甲粉6g,蜈蚣3g,黨參20g,炒枳殼10g,甘草6g。6劑,除桂枝顆粒外其餘藥物煎服,日1劑分2次服。方中桂枝不宜久煎,故用顆粒劑,服藥時直接沖服。

2019年7月1日到8月5日二診:患者面脹手緊較前減輕,皮膚瘙癢10天余,大便每日2次。中藥以祛風清熱、軟堅散結通絡為主。處方:紅參20g,炒枳殼10g,夏枯草30g,全蟲10g,山甲粉6g(另包),菊花20g,桂枝顆粒9g,茯苓20g,炒白朮20g,淡豆豉15g,甘草10g,白鮮皮15g,葛根15g。20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山甲粉、桂枝顆粒另兌服。

2019年8月25日三診:經過20多天的治療,患者面脹手緊明顯減輕,皮膚瘙癢較前減輕,月經量少。中藥以祛風養血、軟堅散結通絡為主。處方:紅參20g,炒枳殼10g,夏枯草30g,全蟲10g,山甲粉6g(另包),白鮮皮15g,蟬蛻10g,茯苓30g,炒白朮20g,淡豆豉15g,甘草6g,川斷20g。20劑,水煎服,山甲粉另兌服。

2019年10月21日四診:從門診治療至今已40餘天,患者複查甲功: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促甲狀腺素略高。檢查結果較初診時顯著改善,且患者症狀明顯減輕,但仍掉發,大便日1次,中藥以補氣養血、健脾益腎為主。處方:人參20g,炒枳殼10g,夏枯草30g,甘草6g,山甲6g,黃連顆粒5g,炒白朮20g,茯苓30g,桂圓10g,黃芪30g,萸肉20g,草豆蔻10g,側柏葉10g,阿膠粉6g。

2019年12月23日五診:又經兩個月的治療,患者月經量可,脫髮已不明顯,大便日1次。甲功檢查: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已基本正常。中藥繼服,補氣養血、健脾益腎為主,鞏固療效。

:由於本病病因的關鍵在於陽氣虛衰,以腎陽為根本,或兼心陽虛衰,或脾腎陽氣不足,無力運化水濕,同時由於甲狀腺所在部位恰在肝經循行所過之處,故甲狀腺功能又與肝有着密切的關係。肝主疏泄,如情志不暢,肝失條達則可引發甲狀腺功能失常,因此肝鬱貫穿該病的全過程,由於病位涉及肝心脾腎,故謝教授臨床治療以疏肝理氣、溫陽利水、養血滋陰通絡為主。該患者就診時,面部四肢腫脹為主訴,經辨證後為脾腎陽虛證,故方中用桂枝、甘草以助陽利水;茯苓、白朮健脾利水;生氣後諸症加重,辨其與情志相關,加柴胡、山甲、夏枯草疏理肝氣、散結;當歸、女貞子、制首烏入肝腎經,益腎養血烏髮;酸棗仁、龍眼肉,以養心安神益智;後續治療隨其刻下症而加減。

縱觀整個診療過程,前期以疏肝理氣、軟堅散結為主,後期以補氣養血、散結通絡為主,在治療過程中根據其症狀或兼清熱,或兼祛風,或兼利水等。總之要抓住病機,對症治之,使臟腑氣血協調,陰陽平和,則疾病得愈。(牛賀 河南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