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2|回覆: 0

[醫藥臨床] 朱文元辨治消渴病法理

[複製鏈接]
朱萌朱傳龍 發表於 2020-5-5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文元先後就讀於原山東醫學院中醫系、原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現為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主任醫師,獲評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十大名中醫、嶧城區十佳醫生、棗莊市十大名中醫、棗莊市十大名醫、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導師。善於診治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心腦病、結石病、風濕病、情志病、急腹症、乳腺病、不孕不育、眩暈頭痛、失眠多夢、陽痿早泄、腎虛腰痛、小兒咳喘、疳積厭食、股骨頭壞死等。朱文元從事中醫近50年,對中醫消渴病的診治亦是造詣精深。現將朱文元主任醫師治療消渴病法理做簡要整理,供同仁參考,並請指正。

清熱法

消渴之證,皆燥熱結聚,消耗津液而引起。由於其臨床表現不同而有肺熱、胃熱、心火、熱毒,溫毒等表現,因此清熱之法又分以下五種:

清肺熱。肺為水之上源,主治節,通調水道,皆由脾傳輸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上消於心,移熱於肺』。肺熱熾盛,耗津傷陰,故口乾舌燥,燥熱傷肺,水不化津,直趨於下,故尿頻、尿多。其臨床表現為煩渴多飲、多尿、舌紅、苔黃、脈數為主。治療宜清肺熱、潤肺燥。使肺熱得清,肺燥得潤,則陰津漸復,渴飲諸症漸消。代表方劑如清燥救肺湯去杷葉加瓜蔞根。

清胃熱。胃者,倉廩之官,主受納水谷。飲食不節,胃中蘊熱,胃熱則消磨水谷太過,故多食善飢,是以【靈樞】說:『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胃熱盛,耗傷陰津,津液不能上承,則口乾渴。胃火耗傷經血,肌肉失去營養,故形體消瘦。其臨床特點為『多食善飢,不為肌肉,而日加消瘦』。治宜清胃瀉火,方用玉女煎加黃連。如胃腑燥實,消灼津液,致大腸失潤而便秘者,可用增液承氣湯清胃通腑除燥熱。

清心火。【素問】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心火熏蒸,上炎於肺,肺津受傷,津不上承,故口乾渴;心火暖胃土,胃熱則消谷善飢,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主泌別清濁,心熱移於小腸,小腸泌別消濁功能失常,則精微隨尿液而走,故尿頻,色黃有甜味,伴心煩不寐,舌尖紅赤,苔黃,脈數。治用清心蓮子飲。

清熱解毒。消渴之熱,起於積熱。熱升傷津耗液,氣營兩傷,燥熱內結,阻遏經絡,蘊毒成膿,而發為癤、癰,同時伴有高熱煩渴者,治宜清熱解毒,方用重劑五味消毒飲。

清熱化濕。飲食肥甘,脾胃蘊濕生熱,濕熱中阻,津不上承則口渴多飲,脾胃蘊熱,故多食善飢:濕熱中阻,氣機不利,故脘腹痞悶,其臨床表現為口乾渴多飲,口黏膩,多食善飢,脘腹痞悶,舌苔黃膩,脈濡緩。治宜清熱化濕,方用黃芩滑石湯加蒼朮、佩蘭。

滋陰法

臨證指南醫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證不越陰虧陽亢,津黏熱淫。』消渴病的病機特點,在於陰虛熱淫。

滋補肺陰。肺陰不足,陰虛肺燥,津不上承,治節失職,而發為煩渴(渴不欲飲或飲水不多),尿頻數,同時伴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補肺陰,方用二冬湯。肺陰虛生肺熱,陰愈虛則燥熱愈甚,故臨床中清肺熱,養肺陰多兼而施之。

滋脾陰。酒而無節,臟腑生熱,燥熱熾盛,耗傷陰津,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最易受損。脾陽不足,失於散精,津液不能上承,則口乾渴;脾陰不足,化源虧乏,精微不布,則倦怠乏力,形體消瘦。脾陰不足,胃失濡潤,胃燥生熱則消食善飢,虛熱內生,故雖飢而不欲食。伴有舌干紅,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治宜滋補脾陰,方用太醫益脾湯加減。

健脾法

脾主運化,運化水谷、水濕、升清。消渴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水谷、水濕的運化異常(多食、多尿),因此與脾的關係十分密切。飲食不節、情志刺激均可損傷脾臟,使脾失健運,不能散精輸布津液精微,機體氣虛津虧而化燥,導致消渴諸症發生。若脾虛失於散精,津液不能上承於肺,肺燥津虧引不自救,故有口乾多飲,脾氣下陷,膏汁下流,水谷精微不能為人體所利用,卻從小便而出,故有小便頻多混濁而味甜,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中陰津不足,化燥生熱,故有善飢多食,脾虛不能敷布精氣於四肢肌肉,則有四肢倦怠,疲軟無力,雖多食但體形日漸消瘦。治以健脾為主,兼養陰生津。方宜太醫健脾降糖飲加減。

固腎法

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主五液以維持體內的水液平衡。腎虛則真陰不藏或元陽失守,均可導致消渴病的發生。治療方法分為固腎補陰、固腎溫陽兩種。

固腎補陰。患者房室不齊,勞欲過度,損耗陰精,或素體陰虛,導致陰虛火旺。虛火內生,上爍於肺津,津不上承則口渴,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虛無以約束小便,故尿頻量多,腎火固攝,水谷精微不注,故小便混濁如脂膏,有甜味。其臨床特點為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舌紅無苔,脈沉細數。治以固腎攝精,滋補腎陰為主,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固腎溫陽。患者素體陽虛,或消渴病遷延日久,陰虛及陽,而陰陽兩虛。命門火衰,不能蒸化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於肺,故雖渴但飲量不多或喜熱飲,陽虛氣弱,腎陽不能溫養於脾,脾失健運則疲乏無力,雖食卻腹脹,下元虛憊約束無權,而致飲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隨尿液下注,無以熏膚充身,殘留之濁陰,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榮。命門火衰,宗筋弛縱,故見形寒肢冷、陽痿。其臨床特點為,渴不欲飲或喜熱飲,尿頻量多如脂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固腎溫陽,方用金匱腎氣丸。若腎氣虛衰,陽不化氣,水濕下聚而見腰以下浮腫者,治宜溫補腎陽,化氣行水,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減。

調肝法

消渴的致病因素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肝體陰而用陽,性喜疏泄條達。若情志失調,則肝失疏泄,可使肺、胃、腎等臟腑機能紊亂。肝鬱化火,火性炎上,上灼於肺,肺陰被耗,津液乾涸,故口渴多飲。『肝火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肝胃鬱熱,則消谷善飢,肝腎同源,腎司二便,其職在肝,肝火盛必損腎陰,且肝之疏泄太過,腎之閉藏失司,故尿量多而甜。情志失調引起的消渴,除有三多症狀外,多伴有心煩易怒,或抑鬱,不寐,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細。治宜疏肝、調肝、柔肝、養陰生津,方用逍遙散,一貫煎等。同時,消渴病患者有因病致郁者,治療中除調情志,還應輔以疏肝之品。肝氣條達則氣機運行正常,有助於改善肺、胃、腎等臟腑功能,有利於消渴的治療。病情日久,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而引起白內障、雀目。治宜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而引起頭暈、頭痛者,宜育陰潛陽,方用大定風珠加減。

活血法

瘀血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消渴的各種致病因素均可導致氣機逆亂,血液運行失常而致瘀血。如【靈樞·五變篇】說:『怒則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轉為消渴。』血瘀可以導致消渴的發生,如【血論證】說:『瘀血發渴者,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一亡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瘀久化火,乘肺則傷津耗液,肺燥失職,津液不布,故口渴,犯胃,則胃燥津乏,食入即化。【醫學發明】說:『惡血必歸於肝。』肝腎同源,血瘀阻絡,化火傷腎,腎失固攝而致尿量多而甜。消渴病也可導致血瘀的發生,陰虛內熱,耗津灼液而或瘀血,或陽虛寒凝,或氣虛血運無力,均可導致血瘀。由於瘀血部位的不同則有不同的見證:阻於胸中,則胸中刺痛;阻滯經絡,則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同時臨床伴有舌紫黯,脈沉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太醫降糖活血方等。

補氣法

氣是人身之本,【黃帝內經】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對於內傷疾病而言亦是氣虛乃病,消渴之病就正氣而言,始於肺脾腎;就邪氣而言,發於肝肺鬱熱,胃火熾盛,陰虛火旺,熱盛不但傷津耗液,且『少火食氣』導致氣虛的發生。元氣不升,氣不升津,津液不布,故口渴,脾肺氣虛,不能輸布精氣,則四肢倦怠,疲軟無力,動則汗出,脈細無力。治以補氣為主。氣能生津,氣能行血,故臨床中常益氣滋陰,益氣活血兼而施之,常用方劑如黃芪六一湯、生脈散等。(朱萌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朱傳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