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1|回覆: 0

[醫藥臨床] 從濕熱論治不明原因發熱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20-6-21 0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發熱是內科疾病的常見症狀之一。臨床常分為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對一些不明原因的發熱,常常是臨證治療的難點,中西醫治療均頗為棘手。筆者近年來通過對四大經典的研習和拜名師勤臨證,結合臨床,從濕熱論治不明原因發熱,常取捷效。

不明原因發熱的定義

自Petersdorf和 Beeson提出不明原因發熱(FUO)的診斷標準,1992年 Kazanjian和 Petersdorf對其診斷標準進行修改,至1999年,我國將FUO定義為:發熱持續3周以上,體溫數次高於38.3℃,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檢和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者。

對濕熱病因的認識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這是最早提出濕熱合邪為病。濕為陰邪,重濁黏膩,濕與熱合,則濕熱裹結,濕鬱熱熾,熱蒸濕動,瀰漫表裏,充斥三焦。且濕熱病的發生常與四時及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性相關。

濕熱病的發生與四時之氣相關

後世醫家對此論述甚多,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長夏陰雨潮濕,濕熱交迫。』吳鞠通云:『熱濕者,在天時長夏之際,盛熱蒸動,濕氣流行也,在人身濕郁本身陽氣,久而生熱也。』濕熱病的發生與季節氣候因素關係密切,夏末秋初的長夏季節,天氣炎熱多濕,天之熱氣下迫,土之濕氣蒸騰,暑濕膠蒸,人身處其中,易患濕熱病。

濕熱病的發生與生活習性相關

黃帝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素問·奇病論】曰:『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論述了濕熱病由過食肥甘而致。今人以車代步,過食辛辣,嗜食酒醴肥甘厚味,致脾胃受損蘊生濕濁,郁而化熱,終致濕聚熱生,膠結為患,而發濕熱病。

濕熱所致發熱的病機和特點

濕熱論】序曰:『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陽淫熱疾,雨淫腹疾,即言濕熱也。二者感之頗易,治之頗難。故治之有功,貴辨之確切。』又云:『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謂。』【葉香岩外感溫熱篇】曰:『又有酒客,裏濕素盛,外邪入裏,裏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說明濕熱致病為內外合邪是其主要病因特點,而濕熱搏結,氣機不暢,濕遏熱伏,宣洩失司而致發熱為其發病機理。臨床多表現為:發熱持續時間長,病程纏綿,身熱不揚,午後熱甚,熱不因汗解,面色少華,淡漠少語,頭身困重,脘悶納呆,大便溏滯不爽,舌淡紅苔白,脈濡等。

典型病例

病例1:李某,男,17歲。初診日期:2019年6月19日。

主訴:反覆發熱2年,持續發熱8個月。

病史:患者2017年6月出現發熱,體溫波動在38℃~38.5℃,靜點紅黴素等藥物,體溫控制在37.5℃左右。2018年8月出現持續性發熱,體溫波動在38℃~38.9℃,10月就診於某西醫醫院,診斷為『支原體感染』給予靜點『阿奇黴素』『拜復樂』各14天,體溫控制後出院。出院2天再次發熱,輾轉治療10個月,近8個月每日均發熱,體溫波動在38℃~38.5℃,以晚7~8時為甚,偶有乾咳,時倦怠乏力。自述近2年來每感熱則身發紅疹,且癢,伴鼻嚏頻發,流濁涕,偶發口糜。病來納呆,二便尚調。查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濡。診斷:發熱(濕熱瀰漫、宣洩失司)治則:清利濕熱,分消走泄。方藥: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湯加減。

處方:霍香6克,白豆蔻6克,茵陳15克,滑石20克(先煎),通草10克,石菖蒲10克,黃芩10克,連翹15克,川貝6克,薄荷6克,生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竹葉10克,厚朴10克,清半夏10克,蟬蛻8克,石膏30克(先煎)。

7劑,水煎服,每劑煎取45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囑其每2小時服藥1次,觀察體溫變化。忌辛辣肥美生冷之品。

二診述服藥後當晚體溫下降,波動在37.5℃~38℃,次日體溫正常,上方五日服完,自述來診前日因天氣炎熱進食冰點後1小時體溫37.8℃,持續2小時自行緩解。效不更方,上方繼服7劑,囑其忌口。

三診複診告之本周再次因進食冰點後出現低37.5℃,持續約1小時自行緩解,余體溫均正常。上方進退共進中藥49劑,已35天未發熱,認為發熱已愈,另病人自述體溫正常以來身上紅疹及鼻炎均未發作。故停藥。

病例2:王某,女,81歲。2018年10月1日初診。

主訴:持續發熱22天。

病史:患者22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伴輕咳無痰,最高體溫達39.5℃,當地醫院以『肺內感染』治療,經治咳嗽愈,但仍發熱,體溫波動在37.8℃~38.9℃,以午後夜間發熱為主,伴雙下肢無力。既往史:高血壓、糖尿病,日前控制良。因發熱持續不解而轉入我院呼吸內科。入院診斷:發熱(原因待查),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2級(很高危),輕度貧血。入院後給予完善各項檢查及系統抗炎等治療,並組織全院會診,中醫辨證曾認為氣虛發熱給予補中益氣湯及小柴胡湯加減亦不效,病人住院第14天、發熱第22天,邀余前去病房會診,見病人發熱38.5℃,服撲熱息痛汗出熱降,隨即又發熱,面色少華微浮,口渴不欲飲或少熱飲,淡漠少語,大便難,略干。查舌質暗苔白膩,脈弦濡。診斷:發熱(濕熱膠結)。治則:清利濕熱,分消走泄,兼清陽明氣分。方藥:三仁湯合蒼朮白虎湯加減。

處方:苦杏仁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豆蔻10克,滑石20克(先煎),木通10克,姜半夏15克,淡竹葉10克,厚朴15克,麥冬40克,石膏30克(先煎),蒼朮12克,蘆根20克,魚腥草30克,白芷10克,生薑10克。4劑,每劑煎取45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每2小時服1次,囑忌口,觀察體溫變化。

二診兩天後複診患者體溫波動在36.8℃~37.3℃,大便通暢,日一行,原方改木通為通草10克。5劑,日4次,口服。

三診無發熱,諸證均改善,大便正常,查舌質紅苔薄微膩,脈弦濡,原方進退14劑,以清余邪固療效。

按:上兩則病案均為不明原因發熱,均經臨床系統的抗炎且臨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不明原因發熱,中醫辨證為濕熱膠結,氣機不暢,宣洩失司而致發熱,治以清熱利濕,分消走泄,宣暢氣機之法,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湯為主方加減治療而獲捷效。

總結濕熱而致發熱的特徵如下:雖發熱數日至數月,然口不渴,病程纏綿;病人雖有汗出而熱不退,即『汗出不解,非風即濕』;體溫每於午後或傍晚有增高之勢;舌淡紅苔白膩,脈濡;予清利濕熱,分消走泄,宣暢氣機則發熱症狀很快得到控制。對於這種發熱,治療時間要適當延長,不能見發熱控制即停藥,要根據病情治療15~30日的以消余邪固療效;治濕熱病忌溫補,在濕熱病過程中,由於濕阻氣機,陽氣不通,往往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等症。如果誤診為陽氣虛而使用黨參、黃芪之類的甘溫補氣藥,不僅壅滯助熱,而且甘膩助濕,反而會使濕鬱熱蒸,病勢加重;對發熱病人的服藥方法要遵仲景之法『半日許令三服盡』囑病人每兩小時左右服藥一次,直至退熱為止,否則療效不佳。且『禁生冷、黏滑、酒酪,臭惡等物』。

上述醫案也提示濕熱之患在臨床涉及廣泛,從病位而言可由內臟外達肌膚,從病種來講廣涉內外婦兒諸科,時節亦不拘清代葉天士提出的『吾吳濕邪害人最廣』,而是『北方亦多濕邪』,且與生活起居密切相關。病例1同時也提示我們一些過敏性疾病的發生亦與濕熱密切相關。正如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曰:『故此一時,彼一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我們在臨證時要因時立法,活學活用,掌握濕熱合邪的致病特點而治疑難雜症,啟沉疴痼疾。(代曉紅 遼寧鳳城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