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0|回覆: 0

[文化反思] "儒學為體,科學為用"才是正確學術範式,儒學維心,科學維物(之二) ...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20-6-29 0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於近現代對英文的不準確、甚至錯誤翻譯問題,學界也已經有充分的認識,我此前也專門指出現代漢語中的『香蕉詞』問題。下面說一說對『科學』( science)一詞的翻譯問題。

所謂的『香蕉詞』,就是現代漢語中的一些詞彙,從外表看,都是中文的,但是其內涵卻是西方的。現在那些在精神和靈魂上被西化的華人被稱為『香蕉人』,即黃皮白心之人。『香蕉詞』是內涵上被西化的漢語詞彙,也是『黃皮白心』。

628b5148b988c8fdca13d5a735ddccc5.jpg

邪惡的香蕉人

大量的『香蕉詞』之所以會在中國現代漢語中出現和存在,根源在中西文化了解的膚淺,甚至無知,將兩個形似而實異的中英文詞語認為等同,譬如將『政治』等同於『politics 』,將『自然』等同於『nature』,將『道德』等同於『morals』,等等。

其實,英國,乃至整個西方文明,從未出現和存在過中國意義上的『政治』、『自然』、『道德』,『政治』與『politics 』,『自然』與『nature』,『道德』與『morals』是在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但是,最早的漢英字典的撰寫者,卻生搬硬套地將兩者對譯。

最早的寫英漢字典的人,顯然是文化上的白痴。我一直納悶,中國歷史上為何能夠存在如此白痴的人?當明白這些『香蕉詞』的真正起源時,我的心也就釋然了。原來,『發明』這些香蕉詞的,即最早書寫中英文字典的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

『香蕉詞』是在明治維新時期,由當時的日本學者所『發明』。這些日本學者具備三個特徵。一是崇拜西歐文化,否定中國文化,否定儒家,倡導什麼『脫亞入歐』,其實就是『脫中入歐』、『脫儒入歐』。二是號稱日本學習儒家1000年,有深厚的儒家傳統,但是它們對儒學的理解卻是非常皮毛、淺薄。三是,熟悉和使用漢字。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日本學者就用漢字與西文對譯。這個對譯過程就成為西方文化內涵對漢語詞彙的單向注入,而不顧及這些漢字的本來內涵。用句股市的術語,這叫『借殼上市』。漢字詞彙在那些日本學者眼裏不過是一個殼,其本身的意義是不重要的,重要是西方文化內涵,這些殼不過是承載西方文化的工具。同時,藉助這些殼,西方文化也是日本,包括後來的中國,順利實現借殼上市。

f76f0693e6f27956171ab5e7b41479f9.jpg

香蕉人宣言

甲午戰爭之後,通過當時大量的留日回國的年輕人,日本的『脫亞入歐』的明治思維傳入中國,成為所謂的『新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對西歐書籍的翻譯也大量傳入中國,『香蕉詞』也隨之流入。

『科學』也是由明治時期的日本人所發明的香蕉詞,這個『科』就是『科舉』之『科』。20世紀初以來,中國開始以『科舉』為落後,以『科學』為先進,卻不知『科學』之『科』就是『科舉』之『科』。民國之後,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引入,『科學』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迅速普及,被廣泛接受,顯然要得益於『科舉』之『科』在中國當時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神聖和權威。

也就是說,當初『科學』的流行,顯然有對『科舉』的狐假虎威,巧妙地將原本附着在科舉上的神聖權威,嫁接到『科學』之上。

『科』的本來含義是分科,『舉』是舉薦、選舉。在『科舉』制中,是分科取材的意思,就是按不同專業,不同的標準去選拔官員。最開始,『科舉』並不需要考試,完全是推舉、舉薦的。

西漢漢武帝為抗擊匈奴,籌集軍費,決定把鹽鐵等行業進行政府專營。在正式實施之前,漢武帝決定召集民間的賢達,問問他們的意見。這些民間賢達,匯聚在一起,開了一個會,其基本結論是反對。這一會議記錄被整理出來,流傳了下來,形成一本經典名著【鹽鐵論】。在此書中,將民間的賢達人士分為兩類,也是兩科:文學和賢良。文學科,有點類似於後來的『明經』科,就是書本知識掌握的很好,經學學的很好,『賢良』則是品德品行好。

但是,到了唐朝,科舉成為標準化的考試制度,一直持續至清朝,以致現代人一看到『科舉』,就認為是考試。其實『科舉』的本來含義就是官員選拔制度,並不必然與考試有關,也可以是舉薦。當然,考試也是一種選拔制度。

但是無論如何,在清朝末期,及至民國,『科舉』之『科』,其含義絕非中性的、技術上的分科、分類,而是包含着幾千年官員選拔制度的厚重積澱,具備正統性、權威性,甚至神聖性。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學者,用『科學』一詞去對譯Science,顯然是想讓『科舉』的正統性、神聖性轉移到『科學』之上。

如果,單純地從『科』的分科含義看,『科學』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憋足的譯法,即『分科之學』,這是Science的非常非常邊緣的特徵。Science的核心特徵是去發現『真理』。具體的方法則是基於經驗的『實驗』。

從這個意義上看,嚴復對Science的翻譯相對更為合理:『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來自四書之首的【大學】。只不過,格致的目的是發現、體悟『義理』, Science則是發現真理。中國傳統學術的『義理』,與科學『真理』,有相似之處,都是深層的神聖性的知識,但是也有本質不同。『義理』的根基在人的內在『心性』,而『真理』的根基則在外在的『客觀』之物。

因此,儘管『格致』比『科學』更接近Science內核,但是依然是不準確的。

那麼用哪個中文詞彙對譯Science更合適?答案是『利學』、『物學』、『器學』都可。

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是『義利』之辯、『心物』之辯、『道器』之辯、『體用』之辯。這四組辯題實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側重不同。在上篇文章中,我已經做了更詳細的分析。『義』就是『心』、『道』、『體』,『利』就是『物』、『器』、『用』。

『義利』,講的『義利合一』、『義利不二』、『利以載義』、『義體利用』。在義利兼顧的同時,又嚴格區分體用。

較之於中國傳統,整個西方學術都是殘缺的,因為他們是『有利無義』、『有物無心』、『有器無道』、『有用無體』。

中國傳統學術可以稱之為『義利之學』、『心物之學』、『道器之學』、『體用之學』,但是西方文明則僅僅有『利學』、『物學』、『器學』、『用學』。

儘管西方文明一直是『利學』式的,但是,在近現代利的形成卻出現了重大變革。現代之前的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宗教的本質也是『利學』式的。這種利是『宗教之利』,通過對神靈的信仰,換取某種利益。猶太教乾脆把上帝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契約關係、交易關係,即利益關係,所謂的【聖經】也被成為【約書】,包括『新約』和『舊約』。

而現代的西方文明,即歐美文明,起主流的信仰不再是宗教了,而是Science。Science的真理就是基督教的真理,Science的本質與基督教一樣,也求利。只是基督教的利是宗教之利,而Science則是物質之利,可以促進技術發明和物質財富的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從基督教到Science的變革過程,可以追溯至17世紀的西方近代哲學的肇始,但是,Science意識形態的真正形成則是19世紀中期的事。就連英文單詞Science,以及Scientist本身的出現,也都是那個時候的事。

實際上,西方與科學相關的知識早在明清之際就已經傳入中國,那是當時基督教傳教士的貢獻。當時的中國學者,以及西歐傳教士,最著名的就是利瑪竇,都將這些知識與『格致』對譯。嚴復用『格致』去對譯新出現的Science,也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

但是,在19世紀末,日本對Science的譯法『科學』傳入中國之後,就迅速取代此前的『格致』,而成學術之正統。除了上面指出的『科學』對『科舉』的狐假虎威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從『格致』到『科學』,實際上對應着西歐所發生的『利』的形態的變革:從宗教之利到物質之利的變革。這個變革也是西歐的主流信仰從基督教到Science的變革。

e866248e51cd36643ba2c0e07fd5051e.jpg

書名譯為『格致』的科學讀物

『格致』的譯法出現於明清之際的17世紀,那時Science尚未出現,相關的知識是以哲學的存在,而且是作為基督教的奴僕。而『科學』的譯法在Science出現之後。也就是說,『格致』和『科學』實際上對應着西歐社會的兩個不同的時代,『格致』對應着宗教時代,而『科學』則對應着現代、科學時代。

這也意味着,明清以來,中國和西歐社會是高度同步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