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9|回覆: 0

[墨家] 孟子謂楊朱墨翟無君無父是禽獸,怎樣去理解孟子的那些話呢?

  [複製鏈接]
華夏士子 發表於 2020-6-21 0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禽獸者何?無人文之性也。

墨家以兼愛、非攻、尚同為要旨。何謂愛?與現代漢語的愛字內涵差不多。這裡面的思想和佛釋差不多——眾生平等,人性無差異化。

孟子拒楊朱墨翟

孟子拒楊朱墨翟

孟子拒楊朱墨翟

儒家講的是什麼呢?是人文倫理,是公義,是天下為公。這裡面有幾個要點,一是人文倫理,承認了人性有惡,故需教化,亦承認了人性之善,可以教化,所以善惡之間,取其中庸,即天下公義;二是承認了人性與禽獸的差異,人之為人,以其可以人文;三是承認人有教化與未化的差異,已化之民,乃是華人,未化之民乃是胡夷,又由華夷之辨進而演繹出王道的政治理論:尊王攘夷。

儒家認為人性不會只有善,也不能只有惡,只有三綱五常,才能引導人性走向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可以導向正義、和諧的華夏大同。

墨家沒有這個辨識,和佛釋一樣,只提倡所謂的愛、善。愛這個意識,其實與現實生活脫離得非常嚴重,男女之愛,尚且足以拋家棄子,縱慾盪淫,何況對天下之人都一樣的愛?那樣就辱沒了倫理,人有親疏之別,才會有倫理,而這也是人類的天性。

【孟子·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由此來看,孟子對墨翟的感觀,與筆者是相類的。

但是墨家的俠義,卻值得肯定,這其中包含了一種『捨生取義』的儒家精神。

墨子救宋

墨子救宋

墨子救宋

至於楊朱,不是十分了解,以其他朋友的回答來看,楊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與現代西方的個人主義異同如何,需待探究,但楊朱有一點是可取的,即正視個人的利益,這應當是人們能接受楊朱學說的原因之一?

【孟子·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孟子所批楊朱者,皆是無忠無義之辭,蓋亦無大錯。

知乎上相類的問題:孟子說,墨翟楊朱是禽獸。如何理解孟子說的?

以下是該問題一些回答:

@經濟哲與思 :

人來到這個世上,無非道德二字,可什麼是道德呢?我們古人有一部專門論述道德的書叫做【道德經】,所謂道德原本並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只不過後人受儒法影響較深,輕道而重德,輕探索而重教化,道德漸漸變成了聖人的教條和人的行為準則,成了一個詞。

而道德在【道德經】是兩個詞,道是指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德是人們對萬事萬物法則的體悟和遵循,先有道而後有德,道是永恆的,而德是不斷變化的。

人們的道德感不是內心自發產生的,就像一個孩子,是沒有道德和善惡觀念的,只會有對世間所遇之物的好壞美醜的區分和喜怒哀樂之情感,道德恰恰源於這好壞美醜之區分和喜怒哀樂之情感。

人們生活在萬事萬物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一旦受外界事物變動的刺激,產生了各種情感的衝動,便會去探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自己好壞美醜的感受和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這便是道的起源,而在人們探索出了背後的因果關係之後,為了獲取好的情感狀態,必然要去遵循這些規則,這便是德,所謂德同時也即得,即順應了道的規則,體會到了好的情感狀態,產生了得到某種事物的感受,有了得失成敗的分別。

既然道是永恆的,為什麼【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人們能夠講出來的道,人們能夠命名的事物都是不可久遠的,不斷變化的,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道雖永恆,但是人們對道的認識卻無法克服自身認知能力和時空的局限性,無法直接和全面地認識到那個永恆的道,只能通過千變萬化的事物,認識到某個時空之下的一個片面的道,時空變了,人們對道的主觀認識也變了,當然德也就需要不斷的調整。

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聖人君子和小人之分呢,並不是儒家和法家所謂的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之說,因為人本沒有善惡之分,性善論和性惡論是偽命題,只不過聖人看得更深更遠,知道萬事萬物的因果規律,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小人只看眼前,不知道背後的因果規律,做起事來肆無忌憚,自然也會給自身和社會帶來惡果,被人們視為小人。

人有認知能力的差別,所以向認識更深更遠的聖人學習便是獲取道德的一個捷徑,但是這個捷徑又是兩面的,既有便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因為聖人對道的認識也不是全面的,只是一個時空之下的一個片面的認識,一旦視為必須遵循的規範,就成了一成不變的教條,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所以聖人也會有所糾結,如果不把自己的遠見之明告訴世人,世人要走很多彎路,為不理性的行為吃很多苦頭,一旦告訴了世人,世人又會把其言論當成教條,失去了自我認知的能力。所以道家主張聖人行『不言之教』。

我們再來看看儒家的道德,當然儒家本來也不主張教條化,特別是孔子為了防止儒家理念的教條化,而著述甚少,除了刪詩書,注經典,便只留下一部後人編的【論語】,就這樣還是被教條化了。當然儒家道德和道家道德的區分並不在於有沒有被教條化上,而是儒家道德所賴以建立的根本認知存在缺陷,道家的道來源於對萬事萬物的反應和探尋,儒家的道來源人內在的『仁』,是一個很主觀的存在,缺少了對人之外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探尋,既容易主觀化,還容易教條化。特別是孔子死後,沒有科學認知作為支撐的儒家分化成了性善論和性惡論兩大派系,主張性善論的孟子一派走向了基於善的主觀認識的徹底教條化,而主張性惡論的荀子一派走向了靠強權來壓制人性並維護道德教條的法家,都遠遠偏離了基於世間客觀規律認識基礎之上的所謂德。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