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0|回復: 0

[新儒学] 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思想意义

  [複製鏈接]

胡发贵: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思想意义

摘 要: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倡议,既呼应了自古以来就不断强化的『天下一统』的趋势,又深刻反映了古代文明所推崇的整体价值优先,以一元价值来统领和融合共同体的文明实践。表面上看,董仲舒所谓『独尊』,不无学派之见,以及为专权背书的『一是非』的思想控制;但其内在的精神本质却是对国家秩序的关切,对华夏文明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追寻。就此而论,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关键词: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意义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武帝朝的『罢、尊』历来备受关注。胡发贵研究员以为,汉初国家『万事之统』尚付阙如,制度虽袭秦,但国家核心价值观念飘移不定,尚未确立,『王道』还是模糊的。董子屏绝诸家、独尊儒术,显然是接绪于荀子的倡议,结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各是其是,在思想趋向上以孔儒折衷百家的一偏,为天下立恒定、明确而统一的『法度』,因而为汉帝国指明了创建『万事之统』的文化与精神上的取舍,以一元价值来统领和融合共同体的文明实践。其文精当,言简意赅,点播到位,实乃诚恳而日月不刊之论!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
董子学院、董仲舒国际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
余治平博士

作为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汉代大儒董仲舒以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议而备受关注。史载董子对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儒家治理。董子这一建议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拟作三点论理,以期更真切地走近董子。

363a5ae23ae60aa2dc9668c1a79b66fa.jpg

儒家常说在董仲舒的努力下,走向独尊

一、 终止『道术久于一偏』

历史地看,董仲舒以前,天下有过一统,但学术思想却未『一统』,相反的,却『道术』长久分裂。特别是春秋以降,百家争鸣,仅儒家就分为八派,墨家分为三派,『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汉书·艺文志〗。各家均欲以其学易天下,悦诸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汉书·艺文志〗

为了『取合』诸侯,各家无不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庄子·天下〗,都自以自家主张最为正确,『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庄子·天下〗于是,诸子各持己说,各张己论,莫衷一是,『战国从衡,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汉书·艺文志〗。荀子身逢战国百家学术蜂拥之际,对各家固守一偏之见颇多不满和讥评,斥之为『矞宇嵬琐』,即诡诈委琐 :『假今之世,饰邪说,交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荀子·非十二子〗庄子似平和些,但却也讽刺百家之说,不过是一曲之见:『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庄子·天下〗

为了超越这种一察之见的欠缺,扬弃百家的一偏,早在荀子那里,就已出现了综合百家之异、统一于孔子的声音:『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荀子·非十二子〗秦一统天下,尚法寡恩,荀子『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的建议,未被采纳;到了大汉一统,使『法仲尼』的先声得到了响应。董子的屏绝诸家、独尊儒术,显然是接绪于荀子的倡议,结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各是其是,在思想趋向上意在以孔子的儒家,折中百家的一偏,为天下立一恒定、明确而统一的『法度』

二、 致力『尚同』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以『有组织的社会』摩尔根〖古代社会〗开始的,它意味着不论何种发展水平的人类群落,都必须构建一种统一和普适的规则,如果没有这种规则,群体就难以形成,而且必然是不断的冲突。中国古代许多先哲,于此都有过精辟的阐释。如『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文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子·尚同〗。墨子以为,立天子,正是为了统一是非,『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再如荀子所深刻指出的:单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必须联合起来,即人类『群』而后才能保护自身并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人的理性能力,恰保证了人类能够『群』,即人类的智慧足以制礼造义,创造维护社会团结与稳定的根本规范礼、道。他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荀子·王制〗

文献记载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传说中的上古先王就开始寻求团结部落或氏族联盟的普遍性原则。史称舜『和五典』,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四岳推荐舜,称其纯孝,『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又称舜统一度量衡、时间标准和刑法:『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七政指日月五星。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髃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史记·五帝本纪〗文中的『同律度量衡』,〖史记〗『正义』注解说:律之十二律,度之丈尺,量之斗斛,衡之斤两,皆使天下相同,无制度长短轻重异也。故文中的『同律度量衡』,实即统一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重要而基础性的标准。而文中的『五礼』,〖史记〗『集解』引马融的见解,是指『吉、凶、宾、军、嘉』五种礼则,其要义如〖周礼〗所载,是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它们无疑也都是些指导社会生活的规范。

揆诸史籍,舜不仅亲力亲为『同律度量衡,修五礼』,在自己主政后,又命商契修『五教』『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舜典〗。史书又说:『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史记·五帝本纪〗后来孟子明确地指出,是契造五伦:『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不论是『五典』还是『五伦』,显然都是指的某类人伦规范和社会行事准则,本质上都是在为邦国共同体努力构建一种普适的是非标准。周克商后,缔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超地域政治帝国,于是,构建与此政治帝国相适应的『天下大义』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亟须。史称武王求教箕子,如何构建新帝国的『彝伦』,后者道出了『洪范九畴』,尤其强调了其中的『王道』普世精神:『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在回答中建议,要在『惟皇作极』,创建超越而统领天下的『王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尚书·洪范〗何谓『王道』?〖尚书〗『正义』所指称的『天地大法』颇为传神:『武王伐殷,既胜,杀受,立其子武庚为殷后,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顾名思义,『天地大法』者,即天下最高而绝对的准则,亦可谓古代世界的普世价值。

故从历史的视角看,『一是非』是人类『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之必需,人类也很早就开始了寻找并确立这一是非标准,董子的独尊儒术,可以视为这种努力之一,只不过它是在汉初出现的构建『天地大法』的具体方案,其实质恰如墨子所论,是致力于社会的『尚同』而不是殊异。

三、奠定『万事之统』的精神取舍

周以前的天下一统,在创制建章上,成就斐然;尤其是周王朝,孔子赞之为『郁郁乎文哉』的典盛。据王国维先生的研究,殷、周之际社会变化最剧,因为周人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创建了一种『道德化的国家』『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但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周天子权力衰弱,周人制度遭到了剧烈的挑战,礼崩乐坏,普世的王道也受到冲击,世界分崩离析,其情形诚如许慎所形容:『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

秦一统天下,以焚书坑儒极端的方式,终结百家争鸣而一任于法,但二世而亡,在如何构建一统天下的『道术』上,似没有留下什么正面的遗产。汉代秦而起,一面警醒秦任法之路不通,但如何而长治久安,却一直在探索而没有定论。刘邦开国,因叔孙通依儒立礼仪,初尝儒家魅力;但『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儒林列传〗。汉景帝时,还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论辩:辕固生与黄生争论汤武是革命抑或篡弑,互不相服,景帝以『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史记·儒林列传〗止息了这场争论。故汉武帝深为忧虑地说:汉家草创,『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汉书·董仲舒传〗。可见迄至汉武帝,国家『万事之统』尚付阙如。这一『阙』,表明汉帝国初期,制度虽袭秦,但国家核心价值观念,飘移不定,尚未确立,汉初的『王道』还是模糊的,这换用今天的话说,即国家与社会亟待构建普适的价值。在此意义上,董子的『独尊儒术』正是为汉帝国指明了创建『万事之统』的文化与精神上的取舍。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