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8|回覆: 0

[醫藥臨床] 朱丹溪喘證學說淺談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2-4-2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朱丹溪,字彥修,名震亨。元代著名醫學家,人們尊稱他為丹溪翁,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了丹溪學派。他精於醫道,兼通理學,在理論上獨樹一幟。筆者通過對其專著【格致餘論】、【金匱鈎玄】、【丹溪手鏡】、【丹溪心法】等細心研讀,深感丹溪在喘證的辨治方面有着精闢的論述,而且與臨床結合密切。今淺析如下。
  病因病機
  【內經】最早記載了喘證的名稱、症狀、病因病機。【素問·調經論】『氣有餘則喘咳上氣,氣不足則息利少氣』,『勞則喘息汗出』。朱丹溪以【內經】為宗旨,並在此基礎上對於喘證的病因病機給予了進一步的提高,指出脾腎虛弱亦可致喘。【丹溪摘玄·喘門】曰:『諸氣皆屬於肺,居五臟之上而為華蓋,息清虛而不欲室凝,調攝失宜為四氣,干犯則肺氣脹滿,發為喘呼。或七情所感,五臟鬱結生痰,或以弱之人脾腎俱虛,不能攝養一身之疾,皆能令人發喘。
  由此將喘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歸納為以下3方面:
  外邪侵襲風寒之邪侵襲於肺,外閉皮毛,內遏肺氣,肺衛為邪所傷,肺氣不得宣暢,而致氣機壅阻,上逆為喘。或因肺有壅熱,郁而化火,又為風寒外束,火不得外泄,導致肺氣上逆而喘,或熱蒸液聚成痰,痰熱壅阻肺氣,升降失常,發為喘逆。
  痰濁壅盛過食肥厚膏膩之品,日積於內,不得運化,聚濕成痰,濁惡之氣壅塞於清道發為喘證,或脾弱不能輸布津液,而致水積腸間,久聚成痰,上干於肺,則喘息倚肩。
  素體虛弱久病、大傷、大勞之後失於調養或元氣大傷則氣虛喘逆或久咳傷肺,肺氣不足均可致喘,或久喘而致中氣損傷,肺氣失於充養,則呼吸無力而喘,或情志不遂,憂思鬱結,胸陽被遏,氣機不利,上逆而為喘。
  辨證
  喘證是以呼吸急促困難,氣息不續,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唇甲紫青,不能平臥為特徵的病症。【丹溪手鏡·喘】曰:『喘,肺主也。謂氣逆而上行,息數,氣急,張口抬肩,搖身,滾肚。』喘證的病因複雜,證情錯綜,並且起病急驟。在臨床上準確地辨證並非易事。朱丹溪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在喘證辨證方面主張以辨虛實為主。【脈因證治·喘】曰:『實喘,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虛喘,由腎虛,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寸脈大而虛。』實喘症見喘呼氣粗,胸滿氣脹,身熱喘息,鼻翼煽動,一般起病較急,病程較短。虛喘症見呼吸氣短難續,聲音低微,深吸氣為快,動則氣短尤甚,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實喘證中,肺寒喘為寒邪犯肺致喘,症見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常伴惡寒,頭痛,發熱等;肺熱喘由熱邪犯肺,壅滯肺氣而致喘,症見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身熱,煩悶,口渴等;痰熱喘為痰邪郁肺而致喘,症見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質黏色黃伴胸中煩悶,身熱,有汗,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大便或秘等;水氣喘為水氣犯肺致喘,症見喘呼不得臥,臥則喘息益甚,並見腹部鼓脹等。
  虛喘證中,肺虛喘由肺氣不足而致喘,症見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五心煩熱等;腎虛喘為腎虛不能納氣或腎陰虛衰致喘,症見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吸則難升,氣不得續,汗出肢冷等;脾虛喘症見咳喘短氣,胸脘滿脹,面色蒼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溫,納少便溏等。
  治法方藥
  朱丹溪對於喘證的診療在其著作中均有論述。【丹溪摘玄】曰:『凡久喘之證,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丹溪心法】曰:『必用薄滋味,專攻於痰。』由此可見祛除伏痰是治療喘證的大法。腎主閉藏,以膀胱為腑,其閉藏有時不固則注其氣於膀胱;膀胱膨脹則不能吸引胃中水飲下行而為小便,故而成痰。腎之上為血海,乃奇經之沖脈。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若腎中氣化不利則會沖氣上逆,胃氣上干,不能運化水飲而成痰。痰積胃中溢於膈上侵入肺中故而發為喘。正如【丹溪纂要·喘】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己則喘,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己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劑也。』因此喘定後以培補攝納,扶助正氣是喘證的基本手段。
  朱丹溪認為喘急發作時應當迅速止喘。故丹溪首提『椒目劫喘』之法。【丹溪心法】云:『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服則止。』用椒目研細末治之。但值得指出的是,椒目劫喘之法只適用於實喘,氣虛喘者不宜使用此法。
  喘定後要以治本為主,以杜絕喘證再發。【丹溪纂要】:『劫喘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者須辨別陰陽,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攻邪氣者,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具體來說對於氣虛短氣而喘者,不可用苦寒之劑,因治以導痰湯加千緡湯;短氣而喘者治以人參黃芪補之;有痰而喘者,要以降痰下氣為主,治以千緡湯;上氣喘而煩躁者宜發汗;火炎上喘者宜降心火兼補肺為主;陰虛夾痰喘急者,宜補陰降火,治以四物湯加半夏、枳殼;元氣虛而喘者,治以生脈散;好色之人元氣虛而久喘,治以瓊玉膏,秋冬風痰作喘者,治以搜風丸。
  此外,丹溪還善於採用靈活多樣的給藥途徑來提高治療喘證的效果。例如【丹溪心法】中記載:『久喘嗽非此不除,南星、款冬花、鵝管石、佛耳草、雄黃等分為末,拌艾,以生薑一片留舌上,次用艾燒之。』
  總之,朱丹溪對於喘證的論述與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具有十分寶貴的借鑑價值。D3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