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1|回覆: 1

[文化反思] 科學與國學真的不相容嗎?

[複製連結]
賈旭東 發表於 2020-3-20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科學在近代的中國社會早已成為一個權威的存在,以至於很多人已經把科學當成了真理的代名詞,『科學的』天然代表『正確的』,這是對科學的重大誤解。以科學的名義否定中醫、否定國學和以國學的悠久貶低科學、拒絕科學的現象同時存在,關於『中醫是否科學?國學是否科學?』的爭論喧囂多年,說明科學與國學的關係問題在中國社會尚未有公認的答案。

賈旭東教授既是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的科研工作者,又是深諳國學精髓的中華文化踐行者,科學與國學在他身上同時展現卻毫無違和感,使得他就像一座橋樑,橫跨於科學與國學之間。那麼他如何理解科學與國學的關係呢?

本文根據賈旭東教授2017年10月29日在深圳的公開講座【科學與國學】整理而成,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涉及科學的起源與歷史、科學的分類與標準、科學與偽科學、中醫與科學的關係等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對科學的本質與精神、科學與國學的關係進行了全面專業又通俗易懂的闡述,釐清了社會大眾對科學和國學的諸多誤解,既有助於國學愛好者學習科學,也有助於科學工作者學習國學。

全文共4萬8千字,我們分11期刊發。通讀全文,定能為你答疑解惑。

原題:科學與國學——中西方的求真之路(1)作者/賈旭東

大家好!今天要講的這個問題,也就是科學與國學的關係問題,我認為是當今中國社會必須要解決、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說不清楚,科學沒法更好地發展,而國學也難以有效地傳承。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非常之大,恰巧我又在這兩界之內,所以我經常很糾結,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看,我是個大學教授,也參與4項、主持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應該說屬於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共同體的成員,算是科研工作者吧,但是另一面,我又是一個國學的愛好者,或者說踐行者,學習國學30多年了。

我發現在國學圈子裏面你要講科學,很多人會嗤之以鼻:『講什麼科學啊,我們國學都幾千年歷史了,科學才幾百年,哪裏需要我們去學它。』可是在科學界講國學,也有人會嗤之以鼻:『少跟我講國學,那都是偽科學。』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到底科學和國學之間是什麼關係?今天講的是我探索這個問題的一些心得,當然不一定對,但是可能會對大家有一些啟發。我們一起來思考,到底科學和國學之間是什麼關係,如果能把它搞清楚,我認為對當今中國的社會,不管是我們學科學還是弘揚傳統文化都有非常大的好處。

1.1陰陽五行之辯

最近社會上關於國學與科學有兩場重大的爭論。第一場爭論是,2016年國家印發了一個【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作為132個公民科學素質的基準點寫了進去。這個東西一傳出來,社會上馬上分成兩派,爭得一塌糊塗。贊同的、『國學粉』,舉雙手叫好,說太好了,早就該寫進去了,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就是科學,讓全中國人民都得學。反對的,尤其以科學家為代表的群體,說這是封建迷信,怎麼能作為公民的科學素質基準呢?有一批科學家聯名給教育部、科技部寫信,堅決反對。

2017年2月份,這場爭論達到高潮——迎來了一場辯論。辯論現場就在中科院,兩位辯友都很資深,正方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孫小淳教授,認為陰陽五行應該寫入科普基準。反方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楠教授,認為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都沒有,是偽科學、是迷信,堅決不能寫進去。誰來主持呢?北京大學的吳國盛教授、也是我們國內研究科技史的專家,擔綱主持人。

94ad3d90ae9d0f6a8cfc651a3a5a3eb1.jpg

中科院科學家關於陰陽五行的辯論新聞報道截圖

ed9be0977ffc41e274fedd615e424478.jpg

中科院科學家關於陰陽五行的辯論現場視頻截圖

這個問題當然是非常值得去討論的,儘管辯論辯不出來什麼。我對這類問題一向反對辯論,為什麼?辯的結果是,支持的更加支持,反對的更加反對,所以這種問題不是靠辯論可以辯得出來的。但是這場辯論有價值、有意義,為什麼?因為三位都是重量級的學者,都是科學共同體裏的著名教授,而且聽眾大部分都是中科院、清華的研究生。到底陰陽五行和科學什麼關係?傳統文化到底要不要學?學什麼不學什麼?學到陰陽五行的時候,把它當做什麼來學?這些問題讓很多人很糾結,所以這個問題的確值得討論,更值得所有中國人去思考。

在科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分成非常旗幟鮮明的兩派。一派就是堅決反對,不要說陰陽五行是封建迷信,以陰陽五行為理論根據的中醫都是偽科學,應該取締,應該廢除,這是相當一部分科學家的態度,這是相當強的一派力量。

還有一派在科學界屬於溫和派,似乎很少聽到有科學家理直氣壯的說,陰陽五行就是科學,或者是科學的。這位孫小淳教授的觀點就代表了溫和派的觀點,說至少陰陽五行是我們中國古人的、樸素的辯證法,樸素的科學觀,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好歹流傳這麼多年,也是一個中國的文化,作為文化,讓老百姓了解一下總不為過,孫小淳教授辯論的論點其實就是這個。他並沒有說,我認為陰陽五行就是科學,他是溫和的說,陰陽五行至少在歷史上存在過,而且中醫是以它為理論根據,又流傳了這麼多年,作為一種文化深入人心,那作為中國公民的基本科學素養,既要了解科學的東西,也要了解在我們古代,經過漫長的歷史所流傳下來的一些文化上的東西。這是科學界的溫和派的說法。

那在我們國學界、中醫界怎麼看這個問題呢?有些中醫直接說,不跟他們討論,為什麼?不跟別有用心的人講道理,這些人要否定我們,是別有用心,不用講,講也沒用。所以我在國學圈的很多朋友就這樣,你跟他談科學,他跟你不討論了,他說:『別跟我講什麼科學,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前就有了,科學才是近代300年左右的事情,科學得管我們叫爺爺,我用得着跟它討論嗎?爺爺能叫孫子的名字嗎?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不討論。』國學界很多人是持這種態度。

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到現在還是沒解決,儘管這場辯論很熱鬧,大家看完這個視頻就會發現,辯完之後還是沒什麼結論。

1.2中藥有毒嗎?

最近又有一個很熱門的事情,新聞其實早都有了,2013年就報道了,最近又把這個事兒炒出來了。說某些中草藥有致癌成分,尤其裏面有馬兜鈴酸,馬兜鈴酸是一個強致癌物質,說有論文已經在【Nature(自然)】,這個世界頂級的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馬上有人說很多常用的中藥裏都含馬兜鈴酸,然後又有人說,西醫認為有毒副作用的成分,很多中藥裏都有,進而說中藥裏多多少少都有點這類東西,都是常用的、主要的一些中成藥,馬上又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中藥是不是致癌的?中藥是不是科學?

5469b7c9f89ce3e9be7b5cc75103d37d.png

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新聞報道截圖

80985e657a9427bae7cc57a9b302e456.png

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新聞報道截圖

科學界又分成兩派,尤其醫學界。一派人認為堅決要廢除中醫,說這件事又一次證明中醫是偽科學。當然也有人反對,說這個東西為什麼我們老祖宗用了幾千年都沒見致癌呢?反方的答案是什麼呢?說老祖宗死的早,那個時候平均壽命只有40歲,這個東西要致癌得一二十年的潛伏期,所以他還沒有癌症發作就已經死掉了。還有一個觀點說,老祖宗那時候還沒有這個意識,也沒有癌症這個說法,實際上很多人就得癌症死了你也不知道這是癌症。總之,否定的一派就拿這個東西來說事兒,就是要證明中醫是偽科學。

中醫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一派說沒有毒副作用,用中醫的醫理講,有的藥就是有點毒性,但中醫是講君臣佐使,講配伍的,把它配起來之後形成的藥是治病的,還可以以毒攻毒,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觀點說,哪個藥沒有毒副作用呢?西藥沒有毒副作用嗎?是藥就有,但在特定的時候用它來治特定人的特定的病,它就管用,不管什麼東西,吃多了都可能會對人體有負面作用,你不能因為這個就否定中醫,這又是一派。還有一派乾脆不討論,『不跟別有用心的人講道理』,他們不講。所以,這又是一個巨大的爭論,到現在還沒有解決。

1.3科學界與國學界的誤解與對立

這兩個現象說明,我們今天探討的這個問題有多重要。這樣的爭論很多年前就有,尤其關於中醫,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在民國時期就鬧過一場,近代又鬧過一場,現在我看通過這次馬兜鈴酸的問題又要開始了。所以我認為現在的科學界和國學界,都應該來研究這個問題,到底科學和國學是什麼關係。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國學界很少有人真正願意深入的了解科學,很多研究國學的人不太了解科學的基本原理,甚至可以講缺乏一些科學的基本觀念,不知道科學在說什麼。所以當科學家振振有辭地指責你是偽科學的時候,基本上我們國學界沒法正面回答,或者你的回答給他更多的口實:你看,你這個說法就是個偽科學的說法。為什麼?因為我們國學界的人不太了解科學,不了解科學的邏輯。

可是反過來,科學界就了解國學嗎?NO,我發現同樣,科學界真正了解到國學實質的人也不多,真正對國學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抓住了國學精髓的人,很少,所以科學界對國學有很多很多的誤讀。但是他們人多勢眾啊,你在這個時代講科學總沒錯啊,所以當有科學國學之爭的時候,科學派的力量至少在輿論上總會佔上風。我以科學的證據來指責你,除非中醫可以自證清白,否則我就說你是致癌的,你怎麼着?對老百姓來講,一看這個題目,說科學家在最頂級的期刊上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證明中藥致癌,老百姓就信了,很多老百姓就因為媒體的報道相信了這樣的說法,現狀就是這樣。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一定要正面的去面對和思考。正好我又在這兩界之內,在科學界也算知道科學到底在搞什麼,在國學界搞了這麼30年,也算是知道國學在講什麼,我發現這裏面很多問題是需要兩界來溝通的。

我們今天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我準備講三部分,第一個問題,先講什麼是科學。對中國絕大部分人來講,科學這個詞你一定不陌生,我們從小是學着科學知識長大的,但有幾個人能夠把科學真正說清楚的?很少。我跟博士生講課的第一堂課、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問題:什麼是科學?你都讀到博士了,來做科學研究,要發表科研成果,那你先告訴我啥叫科學?我告訴大家,這些博士生沒有人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這個事兒講清楚,因為大家從來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從小人家就告訴你,科學就是正確的,課本上教的、學校裏學的就是科學,所以沒有人去想、追根究底去問,到底科學是什麼。你天然地認為,書本上教的那些科學知識就是對的,老師講的就是科學,反而把這個最底層的問題忘掉了,但這個問題恰恰是最核心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先講它,而且重點講它。第二個問題,我們就來探討,國學到底是不是科學的問題。第三,我們再講學國學和學科學是什麼關係?我們就按這個順序來講。

科學的起源

(1)『科學』一詞的變遷

中文的『科學』這個詞,是對『science』這個英文單詞的翻譯,它不是中國本來就有的詞。所以,我們要探討什麼是科學的問題,應該把它轉化為『什麼是science?』這個問題。在英文裏,這個詞的本意是知識,源於拉丁語scio(知,知識),scio逐步演化為scientia(知識),又演變為science。所以,在西方是從拉丁語詞根演化為science,最後來到中國,翻譯變成了『科學』這個概念。

ed35d31f35579b0aaa653bfe17f41067.jpg

西方『科學』詞彙、科目變遷簡表
來源:吳國盛,【什麼是科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用剛才那場辯論的主持人,北京大學吳國盛教授的一本書【什麼是科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裏面的這張表,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科學這個詞在古希臘的時代不叫science,而是另一個詞Episteme,它包括的內容是數學和哲學,而不是我們現在說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等它發展到中世紀的時代,就有了剛才我們說的這個拉丁詞根發展出來的science前身的這樣一個詞(Scientia)。而這個詞的含義是什麼?是神學加數學加哲學,裏面有神學在。發展到現代,英文就是science,在德語裏面是這麼一個詞:Wissenschaft,它的意思是科學加哲學,裏面加了哲學。

所以,在國外,對science這個詞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哲學算不算科學?有些人就說不是,哲學就是哲學,跟科學是兩回事。你可以說哲學是科學之母,哲學指導科學,但你不能說哲學是科學。也有人說,哲學就是科學,哲學是最嚴肅的、最高的科學,在國際上就有這些爭論。

(2)古希臘的科學

關於科學的歷史,我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什麼是科學】),它不是很晦澀,比較科普,你沒有任何基礎都能夠看的懂,比較通俗地,用科普的方式把科學的歷史梳理得非常清楚。大家看了之後就會知道,我們對科學的理解有多偏,中國的社會大眾對科學其實非常陌生,有很多對科學的誤解。

f43d25a53745c5ed83bffe2f61e464b2.jpg

吳國盛,【什麼是科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我引幾段話給大家看,第一句話說『現代科學是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融合的產物。我們可以說,沒有希臘科學的復興就沒有現代科學,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科學是一個西方文化的產物,而在西方文化裏面,科學來源於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所以這兒講的很清楚,古代的希臘科學和基督教的文明共同催生了現代科學。

再引一段:『希臘人的科學本質上就是自由的學術。這種自由的學術有兩個基本特徵:其一,希臘科學純粹為「自身」而存在,缺乏功利和實用的目的;其二,希臘科學不藉助外部經驗,純粹依靠內在演繹來發展「自身」。』什麼意思?就是在古希臘的時代,他的科學是什麼?是一些吃飽了沒事兒干的人,或者說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人,或者說由於自己人身具有自由,所以有自由的思想頭腦的人,為了探索宇宙的真理而發展出來的這麼一種學問,所以這種學問沒有任何的功利和實用的目的。

也就是說,我去研究科學,不是為了可以造出衛星上天,可以造出高鐵,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多好,不是。純粹是因為我是一個自由人,所以我想要探索宇宙的奧秘,想要知道宇宙的真理。我為了探索這種真理而自由地進行思考、研究,最後得出一些理論,這個就是科學,所以它叫做自由的學術,沒有任何的功利的目的,沒有任何的實用的價值。甚至在那個時代,你如果說是個科學家,像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你說我研究的這個學問是有用的,他認為你是在侮辱他:『你怎麼能說我的學問有用呢?我的學問就是沒用的,我就不是為有用而存在的,我研究學問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有用。你說我這個學問有用你是在貶低我』。他為什麼這樣想?因為他認為只有一個自由的人、一個自由的心靈,擺脫了這種世俗的束縛,根本不去考慮什麼人間煙火的問題,才會去研究科學這樣的、在這個世俗社會沒有任何用的、純粹的學術。這是當時希臘科學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希臘的科學純粹依靠其內在的邏輯來演繹。什麼意思呢?它純粹建立在邏輯推理之上,最典型的學科就是數學。你說那些數學公式的推導有什麼用呢?沒用,就是沒用,但是它非常有邏輯,它從一個邏輯原點開始推理,得出一系列的推論。就像我們中小學學數學的時候,都會想這個有什麼用,除了我買菜的時候可以算得清楚該找我多少錢以外,有什麼用呢?你說那個勾股定理有什麼用呢?很多人講沒什麼用啊,古希臘的數學就強調這個,就是沒什麼用。但它就去探索這個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係、幾何圖形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這是宇宙的真理,從這個中間能夠找到宇宙的真相。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自由的學術探索,沒有任何實用的、功利的目的,這就是希臘的科學,也是科學的本來面目,是我們現代科學的前身。

(3)古希臘的真偽

當然,對希臘的歷史現在有爭論,已經有中國的學者,還不止一個人認為希臘的歷史是偽造的。最有名的學者是何新,他有兩本書:【希臘偽史考】【希臘偽史續考】,他的觀點是說希臘的這段歷史全部是假的,全部是後人偽造的,什麼亞裏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都是後人偽造的,那些學術成果都不存在,希臘文明是西方人造出來的一個假象,當時的希臘是一個很野蠻落後的地方,沒有以前說的這麼輝煌的文化。

547387ca3f92b8bfa774101f7ce63445.jpg

何新希臘偽史相關著作

這個問題怎麼辦?我們現在只能先擱置,這需要學術界更多的去研究和探討,我們現在講的,包括吳國盛這個書上講的,都是假定原來我們所認為的、歷史上的希臘學術是存在的。如果希臘的歷史要重寫,那麼西方科學的歷史當然也要重寫,我們這裏先不下結論,暫時沿用已有的這些說法,但保留質疑和探索的態度,這本身就是科學的精神。

2.21科學與宗教

希臘科學發展到了古羅馬時期,隨着基督教的誕生,催生了現代的科學。所以吳國盛又講這麼一段話:『現代科學是在基督教的汪洋大海中生長起來的,現代科學的先驅者們都是基督徒……缺了基督教這個背景,要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是不可能的,正如離開儒家思想,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文化一樣。』現代科學的先驅者們都是基督徒,這些先驅者們包括誰?哥白尼、伽利略都是,所以他在這本書裏(【什麼是科學】)考證出來說,哥白尼根本不是因為研究科學而受打擊,是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結果他經過數學的推算和觀察,認為地心說不對,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包括布魯諾,我們教科書上說布魯諾是因為捍衛日心說被燒死了,他說不是的,布魯諾被燒死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基督教的信仰,人家認為他是信仰了邪教,成為異端邪說才把他燒死,不是因為他研究科學,因為那個時候科學和基督教並不衝突。所以我們就能理解,伽利略也是因為堅持日心說而受到羅馬教庭的審判,但最後給伽利略平反的是誰?還是羅馬教庭。羅馬教庭同樣認為,他是我們的教徒,只不過當年審判他判錯了。所以,科學的早年和基督教並不是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

所以吳國盛說,缺了基督教這個背景,要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是不可能的,正如離開儒家思想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文化一樣,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你要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基督教是不可能的,這是西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源頭,不了解這個,你怎麼知道西方人是怎麼想問題的?

6d39580694f48564b1db8b914190349f.png

【科學與宗教的領地】,[澳]彼得·哈裏森著,張卜天譯,商務印書館,2016

好了,再推薦大家一本書,【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作者是一位澳洲的學者叫彼得·哈裏森,商務印書館出的。這本書就把吳國盛在【什麼是科學】這本書裏所講的基督教和科學的關係展開了,講的更加透徹,兩本書放在一起看就可以相互印證。吳國盛的推薦詞有這麼一段:『何為宗教?何為科學?宗教阻礙了科學發展嗎?科學與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嗎?」科學」和」宗教」是否適用於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討論所有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學」與」宗教」概念的含義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產生關係的前提。作者彼得·哈裏森以令人驚嘆的淵博學識和清晰思路,極富原創性地分析了科學與宗教這兩大領地漫長的形成過程,繪製出西方科學與基督教之間關係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圖景,顛覆了我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許多簡單化理解。本書代表着科學與宗教領域最新的國際研究成果。』

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至少在現代科學的萌芽時期,科學和宗教是一棵樹上的兩個分支,而且一點都不矛盾,是一回事。不像我們現在,現在當然分開了。吳國盛在推薦詞中還講:『本書通過嚴格的歷史考證,表明 「科學」與「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發明,今日關於科學與宗教之關係的論說多數是時代誤置,振聾發聵、引人深省!

我講國學課的時候經常講,各位所受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基本上你對國學的理解從底層概念都是錯的。那麼我們今天又可以這樣講,基本上你對科學的理解,底層概念也是錯的。絕大部分的中國人既不了解國學在講什麼,也不了解科學在講什麼,所以才會出現我們社會上針對國學與科學如此大的爭論。為什麼?因為咱們教科書裏就沒說明白。連科學是什麼都沒搞清楚,連國學是什麼都沒搞清楚的時候,來討論國學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是毫無意義的,你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國學,我們再說後面的事兒。

經過彼得·哈裏森的考證,告訴我們說,當年的科學和宗教,科學和基督教,是產生於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從古希臘一直傳過來的一個傳統,就是作為一個人的優秀的、內在的品質,體現在哪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科學,一個方面是宗教。科學體現的是什麼?是一個人的智識方面,我們不能翻譯成知識方面,知識方面不準確,『智識』稍微準確一點,就是你的智力的、思維的這方面的一種美德,英文叫『intellectual virtue』。而宗教體現的是一個人道德方面的美德『immoral virtue』。通俗解釋就是說,在那個時代大家都認為是有上帝的,這個上帝從哪裏來的?從西方宗教來講,從猶太教來的。大家了解一下西方宗教史你就會發現,基督教來自猶太教,在猶太教信仰之前,猶太人是信仰多神教的,信很多個神,從猶太教的信仰開始確立了一神教的信仰,只信一個神,就是耶和華。當然『上帝』這個詞是我們中文翻譯【聖經】的時候,用了我們中文的上帝這個概念,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耶和華這個神的身上,當然這個翻譯不對啊,包括什麼『【聖經】』,這些翻譯都有問題,這個事兒咱們以後再討論。

a193fbef0640f398b069c6bca98157ba.png

早期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總之,西方人從猶太教開始就信一個神,信耶和華了。基督教繼承了對耶和華的信仰,然後到了伊斯蘭教變成信仰真主,總之他都是相信神的(當然,『神』這個概念又是翻譯錯誤,這個也放到以後再說)。然後他們的宇宙觀是什麼?這個世界怎麼來的?神創造的,就是耶和華創造了世界。那麼那個時代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像我們現在說的去揭示宇宙的真相嗎?不是!那個時候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是為了證明上帝創造世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為了證明給人們說,就是上帝創造了世界。所以他做的科學研究,推導出來宇宙天體在如此精密地運轉,都是為了證明上帝有多麼偉大,他不是為了推翻對上帝的信仰,就是用科學的手段,用邏輯、數學、嚴密的推理,後面用實驗觀察來證明,上帝是存在的,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運轉得這麼完美,就是因為有造物主創造了世界,這些人就發展成為科學家。

所以為什麼人類早期的科學家,布魯諾也好,伽利略也好,都不是要推翻上帝,他們都是信上帝的,他們的研究就是為了證明上帝存在,牛頓一生的神學著作遠遠多於他的物理學著作,也一樣。然後另外一部分人,這些宗教的教士、神父、牧師,他不去做科學研究,他只是說我就是信上帝,我不需要用你那些數學公式證明這個宇宙有這麼美好、有這麼精密,通過這個來讓我相信上帝,我就是相信上帝,不用科學證明,這些人就成為宗教人士,體現了他的道德方面的美德:我不用數學推導就相信上帝了,而有些人是需要掌握一些知識、經過一些理論推導我才能夠相信這個世界是上帝造的。所以,最初科學和宗教的源頭是一樣的,都是源自西方的宗教信仰。

3.1現代科學的產生

(1)笛卡爾與伽利略

後來,科學和宗教分開了,產生了現代科學。其中有一個人物很重要,就是笛卡爾。笛卡爾是近代非常偉大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是唯物論,是他把科學和神學分開了,從基督教的信仰,以科學來證明上帝這樣的一個思維體系裏拆開了。笛卡爾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大家應該都知道,『我思故我在』,其實他還說過:『人類的意願就是上帝的意願,所以人類完全可以獨立於上帝。』這句話凸顯了人的理性的價值,也就是說,我不需要上帝來證明,我現在在思考,這就是我的理性,我就存在,和上帝有什麼關係?我不需要去相信有上帝製造了我。還有一位德國的哲學家叫尼采,直接說『上帝死了』。這一派人都是認為,我們做科學研究,去探索宇宙真相,發現這個宇宙跟上帝沒關係,不是他造的。這樣慢慢把科學從原來和神學混在一起的、為了服務於上帝信仰的這麼一種學問,拉出來成為單獨的、我們現在的科學,笛卡爾確實很偉大。

7987d52f42e21e0eb92ed44322306a93.png

百度詞條『笛卡爾』

第二位重要人物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是信上帝的,他作出了很偉大的科學貢獻,但都跟基督教有關。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大家都記得吧?就在意大利比薩,大家有沒有去過?我2006年在德國做訪問學者的時候去過,去看看著名的比薩斜塔。我們學中學物理的時候知道,伽利略在那兒拿一個大鐵球、一個小鐵球扔下去,通過這個實驗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理論。但比薩斜塔是個什麼東西?比薩斜塔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它不是個科研裝置,不是造好了讓你做科學實驗的,它就是一個宗教設施,只不過因為它斜了,做這個實驗比較方便,所以伽利略就利用這個教堂的斜塔做了這麼一個實驗,比薩斜塔也就成名了,寫在世界科學史上。伽利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科學貢獻,就是提出鐘擺定律,他在哪裏想到這個問題的呢?就在比薩大教堂裏面。他做完基督教的這些宗教儀式之後,看着天花板上的那個燈在搖擺,他就想這個搖擺的規律是什麼,才把它研究出來,所以早期的這些科學研究和宗教一點都不衝突、不矛盾。

f82baae1a067518ac7e14fb0e1853e2f.png

百度詞條『伽利略』

但是伽利略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使得科學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之上。他做的科學研究都是通過觀察實驗,然後進行邏輯推理,這種邏輯推理從古希臘時期的數學就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們要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它首先是有邏輯的,從你的邏輯起點研究一個問題,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它的邏輯要相通。然後,我要去觀察這個世界,再做實驗來驗證,這種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是伽利略奠定的。他說:『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你看他要證明亞裏士多德不對,怎麼辦?我要做個實驗,然後觀察,最後用邏輯推理證明你錯了,這就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笛卡爾和伽利略,因為有他們兩位,才慢慢使現代科學從神學中分離出來了。當然也還有其他科學家的貢獻,我們就略過,重點介紹這兩位。

(2)現代科學的形成

現代科學什麼時候形成的?1660年,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在英國成立,這是一個科學組織。同時期在法國組建了一個巴黎科學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類似的研究科學的學術團體在歐洲各地,如意大利、德國也都產生了,他們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從屬於神學、為證明上帝而研究的團體了。我們可以說,現代科學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形成的。1660年,大家算算到現在多少年?300多年歷史,現代科學的歷史是很短的,所以有一些問題現代科學理解不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發展的時間太短了。

吳國盛在把希臘的科學和現代從基督教分離出來的科學做了比較之後,講了這麼一段話:『如果說希臘科學是求真的科學(science for truth),那麼現代科學就是求力的科學(science for power)…… 對希臘人而言,自然是內在性的領域,是理性和真理的處所,人只能認識自然、追隨自然、模仿自然,而不可能改造自然、製造自然……征服自然成為現代科學的主導動機……以拷問的方式對待自然,成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基本態度。

所以你會發現,現代科學和希臘的科學傳統已經不一樣了。希臘人研究科學時,對自然是有一分敬畏的,他知道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人從屬於自然,所以通過科學研究來認識自然、追隨自然、模仿自然,但不能改造自然,更談不到征服自然。但是,當現代科學從基督教裏分離出來之後,當我們越來越多地掌握了一些自然的規律,發現我們居然可以改造自然的時候,自然界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飛機,我們人類居然可以把它造出來,人類的這種自信心空前的爆棚。現代科技的發展方向就變成人類要征服自然,『以拷問的方式對待自然』,就是你不會主動告訴我你的規律,我要拷問你,把這個規律找出來,然後我還要改造你,讓你聽我的話,這是現代科學對自然的態度,這和古希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也正是這樣的態度,帶來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好,這就是科學的起源。

3.2科學來到中國

(1)『科學』從日本來

科學怎麼來到中國的?中文裏本來就有『科學』這個詞,但不是現在的意思,它的原意叫做『科舉之學』,這個話是宋朝的陳亮講的,有這麼一句話:『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宋]陳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這個『科學』就是『科舉之學』。用我們現在的話講,他是在吐槽,說你看自從有了科舉之學以後,我們的知識分子一天到晚都是咬文嚼字,最後搞得老死而不遇,實際上是在對科舉之學提出批判,顯然,這跟我們現在的科學不是一個意思。

ccbdef9487ae27e409cd8b4ad29ca11b.png

百度詞條『福澤諭吉』

現在科學的概念是從日本傳來的。我們必須講到一個日本人,叫做福澤諭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維新時代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人物,他奠定了日本現代教育的基礎。在日本的幕府時期到明治時期,日文裏面就有『科學』這個詞,但是它和我們中文裏面的科學那個詞意思又不同,這個『科學』是『分科之學』,也不是『科舉之學』。福澤諭吉在明治元年,也就是1868年,編了一本書叫做【窮理圖解】,把英文的『science』翻譯為『科學』。也還有一個說法,是1874年一個日本學者叫做西周時懋,把法文的『science』翻譯為『科學』。

所以,中國的『科學』這個概念是從日本引進的,是日本人把英文和法語的『science』翻譯為日語漢字的『科學』這兩個字,又被我們引進,是這樣的一個歷史過程。為什麼我們會引進很多日文裏面的詞?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中日甲午戰爭,我們戰敗了,使得很多的知識分子都去日本學習。這場敗仗對中國現代人的思想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為什麼?讓中國人的自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國人那個時候如果跟美國打一架,跟歐洲列強打一架打輸了,我們可能會覺得你本來就比我們強。可日本從來都是跟中國學習的,從漢唐時期開始就不斷地向中國學習,一直都是我們的小兄弟,日本也從來都是把中國當老大哥,因為中國各方面都比他們先進。跟日本打這一仗的時候,我們的軍力還比他強,是他的兩倍,結果最後還打輸了,所以日本人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人的自信心完全沒了,說打誰打不過也不能打不過日本吧?結果居然真的沒打過。這個是當時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導致我們很多知識分子開始向日本學習,也把『科學』帶入了中國,這是當時的歷史背景。

d9713ccb20e8890913e43506293c404f.jpg

中日甲午戰爭時西方的漫畫

(2)『格致』與『科學』

最早把『科學』一詞帶入中國的是康有為,在他出版的【日本書目志】裏面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science』變成『科學』來到了中國。同時期,嚴復在翻譯西方一些科學著作如【天演論】時,也用了『科學』二字。

當時描述西方自然科學的還有一個中文詞叫『格致學』,是用來翻譯物理學的。當時翻譯了很多這樣的書,都叫做『格致』或者『格物』,和科學這個詞並用了一段時間。1900年以前,我國譯述西方物理學(physics)的著作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如:【格致啟蒙】([美]林樂知譯,1879年)、【格物測算】([美傳教士]丁韙良譯,1883年)、【格致小引】(1886年)、【格物入門】(1889年)。『格致學』的說法,用了儒家經典【大學】裏講的格物致知。關于格物致知,歷史上儒家傳統裏也有兩種解讀,一個意思就是研究物質世界的規律,所以當時認為物理學就是研究物質世界的規律,翻譯成『格致學』很通,就這麼翻譯了。當然我個人認為格物致知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先不討論這個。

洋務運動時期,有20多所洋務學堂都開設了一些自然科學課程,向西方學習自然科學,創辦的雜誌就有【格致匯編】,也是用了『格致』這個詞。到辛亥革命時期,蔡元培、王國維等學者開始把『格致學』改稱為『理學』。1902年,京師大學堂在『格致科』下設物理學課目,1912年改『格致科』為『理科』,下設物理門。我們學理科的人注意了哦,理科這個詞是這麼出來的。同年,金陵大學設物理學課目。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由陳幌編寫的【物理學】,這是第一本國人命名為【物理學】的『physics』著作,正式把『physics』翻譯為『物理學』,不再用『格致學』或者『格物學』的說法,『格致學』就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了。

所以,辛亥革命時『科學』和『格致』兩個詞都有,到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這樣一些社團的傳播活動,『科學』慢慢取代了『格致』,成為代表自然科學、物理學等這些西方傳來的學問的代名詞,這就是『科學』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的大致過程。

胡適在1923年寫了一本書叫【科學與人生觀】,在序言中講了下面這段話,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地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可見當時科學在中國已經具有了合法性,甚至近乎於意識形態,就是天然正確了。為什麼?當時的國民心理所致,我們既然戰敗了,那麼就要向西方學習、向日本學習,而科學這個東西是人家的好東西,都是一些大學者們在提倡的,怎麼有人敢表示輕視呢?誰都不敢。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不要說在當時的年代,放在今天的中國,同樣適用。今天的中國,有誰敢公然說我反對科學?不敢吧?你學的就是科學,大家從小在學校裏學的都是科學,不會有人對科學提出質疑,和民國那個時代很像。科學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入中國人的生活,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最後逐漸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腦袋裏。你從小開始所受的教育,都讓你認為『科學的』就是對的,有誰懷疑這句話嗎?當我說做一件事情是『科學的』,它難道會是錯的嗎?當然是對的,如果說『政府這個決定不科學』,那就是錯了,『決策過程不科學』,那也是錯了,不科學一定是錯的,這就是我們中國社會長久以來的認知,大家都這麼理解。所以,當有人說中醫是偽科學,那中醫就一定是錯的,或者說中醫不科學,那就等於否定中醫了,對嗎?中國人現在對科學的無比敬仰和信奉,乃至於發展到迷信的程度,實際上是從民國時期就開始了。

知秋 發表於 2020-8-5 16:53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發現在國學圈子裏面你要講科學,很多人會嗤之以鼻:『講什麼科學啊,我們國學都幾千年歷史了,科學才幾百年,哪裏需要我們去學它。』可是在科學界講國學,也有人會嗤之以鼻:『少跟我講國學,那都是偽科學。』

哈哈,一個是道學,一個是器術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