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1|回覆: 0

[醫藥臨床] 皮膚瘙癢症的三個中醫驗案

[複製連結]
王歡 發表於 2019-12-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編者按:皮膚瘙癢症是很常見,也很令人尷尬的病,瘙癢難忍時,一不小心就破壞了形象。如果使用西藥簡單止癢,還容易導致復發,那麼為何不試一試中醫藥呢?

驗案一:風濕熱郁肌膚

病案:王某,女,41歲。2012年11月19日初診。

全身皮膚瘙癢1月余。全身皮疹、瘙癢,雙手指麻木,無口乾、口苦。舌淡,薄白苔,脈略滑。

治法:疏風養血,清熱除濕。

選方:消風散加減。

藥物組成:荊芥10g,防風10g,生地黃15g,當歸5g,丹皮15g,赤芍15g,土茯苓3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甘草10g,薏苡仁15g,白朮10g。3劑。

二診:皮膚瘙癢明顯減輕,手指麻木好轉。舌淡,白苔,脈略滑。繼續服用3劑而愈。

按語:風毒之邪侵襲人體,與濕熱相搏,內不能疏泄,外不能透達,郁於肌膚腠理之間而出現皮疹、瘙癢。本類疾病治療在疏風養血基礎上常加清熱祛濕之土茯苓、地膚子等藥;血分熱甚,加赤芍、丹皮、紫草等清熱涼血之品,使風邪去,濕熱除,血脈和,則瘙癢自止。若氣血虧虛明顯者則不宜用本方,因疏風藥、祛濕藥易耗傷陰血。另,服本方時不宜食辛、辣、魚腥、厚味、煙酒、濃茶等。李老指出,本方妙在用當歸養血兼可活血,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驗案二:血分鬱熱

病案:王某,女,28歲。2013年2月2日初診。

反覆皮膚丘疹伴瘙癢10年,再發1周。每於冬春季節交替時出現,成團狀,色紅,觸之礙手,無發熱,口乾,口渴,無汗,小便黃,大便偏干。舌紅,白苔,脈略弦。自訴其家裏冬天菜餚多有溫補之品。

治法:清熱祛濕止癢。

選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藥物組成:紫蘇葉10g,連翹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黃芩15g,生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土茯苓30g,生地黃15g。5劑。

2013年2月12日回訪,患者訴服藥後症狀基本緩解。

按語:多數民眾有冬季進補的習慣,盲目食用很多大熱大補之品,形成鬱熱。初春人體陽氣開始升發,積蓄已久的鬱熱從內而發,引起一系列臟腑鬱熱之證。鬱熱波及血分,則現皮疹瘙癢。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於【傷寒論】,第262條曰:『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李老在臨床多用此方治療濕熱兼表的陽黃,以皮膚瘙癢、水疱、糜爛、滲出等為特徵的皮膚科疾病,及以發熱、水腫為表現的急性腎小球腎炎等疾病,且臨證中常以紫蘇葉代替麻黃,以防麻黃辛溫發散太過引起燥熱內生。

驗案三:血分鬱熱

病案:李某,女,58歲。2012年4月14日初診。

皮膚瘙癢1年余,皮膚散在皮疹、皮屑,熱感明顯,口乾,咽燥。舌邊紅,苔白,脈弦略數。

治法:清解血分鬱熱。

選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藥物組成:紫蘇葉10g,連翹15g,赤小豆30g,苦杏仁10g,黃芩15g,甘草10g,赤芍15g,牡丹皮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浮萍15g,土茯苓30g,生地黃15g。5劑。

二診:皮膚瘙癢明顯減輕。守原方再進5劑後瘙癢緩解,皮疹完全消失。

按語:【傷寒論】第262條曰:『傷寒,熱瘀在裏,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錢氏注曰:『瘀者,言留蓄壅滯也。傷寒之鬱熱與胃中之濕氣互結,濕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濘而不分。』李老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內有火熱或濕熱伏邪,復感風寒之邪,導致內在火熱不得透達疏泄,濕熱蘊郁於血分,郁於皮膚腠理之間而致,故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起到疏風止癢消疹、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