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5|回覆: 0

[中醫理論] 構建絡病理論,提高難治性疾病臨床療效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7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絡病理論作為中醫學術體系的獨特組成部分,是研究絡病發病特點、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辨證論治、治療原則及治法方藥的應用理論。由於受到社會環境和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歷史上始終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如清代醫家喻嘉言在【醫門法律】所言:『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亦感慨:『遍閱醫藥,未嘗說及絡病』『醫不知絡脈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傳承創新發展絡病理論與通絡治法成為歷史留給當代醫藥工作者的重大課題。絡病研究至今已有40載,系統構建絡病理論體系,對提高臨床難治性疾病的臨床療效具有獨特學術價值和重要臨床指導意義。

絡病研究史上三大里程碑

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首次提出經脈、經絡、絡病等概念,並與臟腑相結合成為闡明人體生命現象及病變治療的理論基礎,記載了絡脈的循行和分布規律,初步論述絡脈生理功能,絡脈病理變化,提出診絡方法與絡病治法,初步闡述了絡脈及絡病,奠定了絡病學說的理論基礎。東漢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臟腑辨證、六經辨證,絡病證治作為內傷疑難雜病的辨證論治方法也初露端倪。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進一步發展了絡病學說,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使絡病成為內傷疑難雜病的病機概念,他還提出『絡以辛為泄』的觀點,創辛味藥通絡治療絡病。絡病研究經歷了上述三次大的發展,雖為後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始終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成為留給當代中醫藥工作者的重大科學命題。

絡病研究當代發展階段

文獻整理、臨床研究(1979—2000年)

到20世紀80年代,國內一批專家學者已開始關注『絡脈』這一研究領域,研究的方向和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既往古代文獻的整理挖掘和對臨床心血管、腦血管及神經肌病等單病種臨床研究方面。吳以嶺院士1979年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期間,開始了【金匱要略】活血化瘀研究,與此同時關注到許多並非活血化瘀範疇而屬通絡範疇的方藥在臨床上有確切療效,故將絡病研究作為重點研究的方向。1982年畢業後結合臨床實踐,首次運用絡病理論探討冠心病心絞痛,指出絡脈瘀滯不通與現代醫學冠狀動脈硬化有相似之處,絡脈攣急與冠狀動脈痙攣學說相吻合,提出將搜風解痙藥用於冠心病治療,區別於當時活血化瘀治療。1985年開展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00例臨床觀察,通心絡膠囊觀察結果發表於【天津中醫藥】雜誌。隨後通心絡膠囊獲得新藥證書,2000年『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圍繞2型糖尿病提出了從脾論治的觀點,形成津力達顆粒組方並開展相關臨床研究。該時期部分中醫藥領域專家已經認識到絡病在部分重大難治性疾病方面的應用價值,但這一時期仍是各家對絡病某方面和某病種的研究,尚未形成絡病系統理論。

首次形成絡病證治(2001—2005年)

系統構建『絡病證治』體系,提出絡病學說研究的理論框架『三維立體網絡系統』,指出絡病與血瘀證在病機概念與治療上的不同,同時開展關於絡病歷史發展三個里程碑、病因病機、治療原則等【絡病學】專著正式出版發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鑑定稱:『首次形成系統絡病理論,為絡病學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標誌着『絡病證治』體系建立。同期提出『脈絡—血管系統病』概念並率先指導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研製系列防治方藥,開闢了血管病變防治的新研究領域。提出『氣絡—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NEI)』網絡相關性,對於神經肌肉類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免疫類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也成為後續中醫絡病學科兩大學科分支的雛形。同時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團隊,圍繞絡病理論指導腦血管病防治研究,提出『缺血區血管保護——腦梗死治療新靶點』;應用絡病理論論治惡性腫瘤、糖尿病腎病;進一步明確消渴病從脾論治的學術觀點;提出從奇經探討運動神經元疾病等代表性學術觀點,並開展系列基礎與臨床研究。『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系統構建脈絡學說(2006—2018年)

在前期建立的『絡病證治』體系基礎上,基於氣血相關的理論特色,結合主持承擔的兩項國家973計劃項目——『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血管病變防治基礎研究』和『基於心腦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說理論研究』,重點圍繞脈絡病變開展系統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研究。在系統梳理歷代醫家文獻典籍的基礎上,傳承【黃帝內經】血脈理論,首次構建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中醫脈絡學說,提出了脈絡學說核心內容——營衛理論,確立脈絡學說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心腦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等在內的血管病變。建立『脈絡—血管系統病』辨證診斷標準,提出『孫絡—微血管』中西醫結合研究微血管病變理論結合點,基於孫絡與微血管相關性,指出『孫絡—微血管』病變是心、腦、腎重大疾病臨床難治的共性機制,也是通絡藥物異病同治的內在機制,提出指導微血管病變的脈絡學說營衛『由絡以通、交會生化』理論。應用脈絡學說分析【傷寒雜病論】調營衛氣血治療心腦血管病用藥規律,以脈絡學說為指導臨床重大疾病防治,提出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變的干預策略和有效組方,研製出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通心絡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等一系列創新專利中藥。【脈絡論】專著榮獲2018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脈絡學說代表性文章先後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中醫雜誌】2007—2016年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高被引論文TOP100等。973項目驗收專家組評價:『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於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在既往主持完成的兩項國家973計劃基礎上,延續項目研究成果和專家團隊,2018年4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研究』順利啟動。該項目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卜培莉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鶴教授、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合作,對於中藥國際化和現代化研究,以及健康中國的建設具有巨大而深遠的社會意義。開展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心血管事件鏈病機傳變及辨證用藥規律研究,對提高冠心病(胸痹、心痛/真心痛)、心律失常(心悸、怔忡)、慢性心力衰竭(心積、心水)等心血管事件鏈關鍵環節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系統構建氣絡學說(2018—至今)

2018年2月【氣絡論】專著發布會在濟南舉行,同時獲批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支持,為深入開展氣絡學說以及指導提到神經、內分泌、免疫類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構建『絡病證治』『脈絡學說』基礎上,圍繞中醫絡病學科分支之氣絡病變,系統構建指導神經內分泌免疫類疾病防治的氣絡學說,揭示氣絡病變發生發展規律、基本病理變化、臨床證候特徵及辨證治療用藥規律。

廣義的氣絡病變涉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的各方面,貫穿於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故古人有『氣為百病之母』之說。【氣絡論】重點探討狹義的氣絡病變,主要涉及氣絡與腦神督絡—臟腑絡氣—皮肉筋脈骨病變,涵蓋現代運動神經元疾病、脊髓空洞症、重症肌無力、吉蘭—巴雷綜合徵、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帕金森氏病、阿爾茲海默病、腦炎、腦癱、癲癇、抑鬱、焦慮症等;氣絡與形氣轉化—氣血津液精—內分泌代謝病變,涵蓋多種內分泌代謝疾病,常見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氣絡與防禦衛護—免疫調節—自穩監視功能異常病變涵蓋風濕免疫類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多發性肌炎、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等,免疫監視功能低下疾病如惡性腫瘤,以及肺系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纖維化等,以期為神經內分泌免疫類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論及臨床應用價值。

Microcircul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質是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病變是心腦糖腎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微血管自律運動、微循環海濤式灌注假說以來,該研究領域尚未有重大突破性進展,微血管病變或微循環功能障礙因其機制不清、療效不定、證據不足被稱為醫學領域的重大難題。絡病理論指導實驗研究,系統闡明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作用機制,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四成就

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實驗研究,從以下四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

揭示營氣與血管內皮細胞、衛氣與血管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

目前圍繞血管病變研究多集中在血管內皮,忽視了血管外膜在血管病變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該項目以營衛理論為指導提出『營在脈中』,提示營氣與血管內皮相關性,『衛在脈外』,提示衛氣與血管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揭示血管內皮外膜相互影響及其對平滑肌的影響在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痙攣中的發病及通絡干預作用。本研究從內外膜兩個方面揭示血管病變由外至內和由內至外發病規律。

揭示微血管病變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

綜合項目組3.3萬條研究數據,利用智能化模式識別等數學分析方法,揭示微血管病變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以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經體液共同參與,臟器組織細胞結構功能損傷,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複雜網絡病變規律;通絡干預使複雜網絡關聯節點趨於正常,在保護微血管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更明顯。

揭示通絡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療心腦糖腎重大疾病的共性機制

利用動態可視化技術揭示『孫絡—微血管』四類微觀病理特徵為絀急、疏失、瘀阻、滋生,通絡干預有效改善微血管病變。圍繞心腦糖腎五個臨床重大疾病,揭示通絡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保護組織細胞,改善臟器功能是治療心、腦、(糖)腎重大疾病共性機制。

揭示通絡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是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

建立心腦腎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模型,證實通絡干預保護線粒體和細胞骨架,通過五個途徑,保護緊密連接,改善屏障功能,抑制凋亡,促進增殖,大量研究數據揭示通絡藥物關鍵分子及信號的複雜網絡,主要為調節內皮細胞的NRG—1、VEGF等五個關鍵信號通路,揭示通絡干預內皮細胞分泌功能介導的組織細胞保護作用,尤其是心肌細胞保護作用。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循證醫學研究解決臨床重大難題

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第三方設盲與統計分析、國際註冊、主要指標通過中心化檢查、三級質控等國際公認循證醫學臨床研究方法,由權威醫院權威專家牽頭,質量檢測委員會全程監督保障結果客觀權威。

急性心梗無再流

微血管損傷是急性心梗無再流核心機制,介入或溶栓雖可迅速開通閉塞冠脈,但由於缺血區微血管功能結構破壞,37%冠脈再通者不能實現『心肌有效再灌注』。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循證研究證實在心梗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提高臨床療效20%,在解決國際心血管界難題取得重大進展。通心絡膠囊列入中華醫學會【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國家衛健委【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中國老年醫學會【高齡老年(≥75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規範化診療中國專家共識】等指南共識。

心律失常

急性心梗合併心律失常發生率高達75%~95%,每年因心律失常造成的猝死達50萬人,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加重心衰,治療藥物目前尚無顯著進展,尤其是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成為國際臨床難題。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早伴心功能不全循證研究證實有效減少室性早搏同時明顯改善心功能,為這一臨床難題提供新的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緩伴室早循證研究證實減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據此列入衛健委【心律失常合理用藥指南】及『十三五』規劃教材西醫學【內科學】心律失常用藥。

慢性心力衰竭

被視為生命終結的前站,人類心臟病最後的大戰場。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證實在國際標準治療基礎上+芪藶強心,明顯提高臨床療效16%,改善心功能,減少複合終點事件發生率。該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循環頂尖雜誌JACC,編輯部配發評論【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稱這是一個挑戰,對此我們應該熱烈擁抱,列入JACC 2013年度學術亮點。芪藶強心膠囊列入中華醫學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

循證研究成果

通心絡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早伴早搏、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緩伴早搏、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四項循證研究均發表了SCI論文,『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研究』『通絡藥物防治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後心肌無再流的作用和機制』均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無再流、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循證研究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Circulation Research、JACC述評中給予肯定性評價;Circulation Research 評論:『芪藶強心膠囊循證研究在美國醫療領域引起了極大關注』,英國Heart雜誌、美國今日醫學要聞等多家國際媒體給予廣泛報道。

新英格蘭雜誌】副主編托尼評價:『芪藶強心臨床研究非常令人振奮,是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高質量的試驗,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高潤霖院士稱:『芪藶強心循證研究,必將成為中藥國際化的典範』。鍾南山院士在第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上發言:『服用參松養心讓我的心跳不快,不慢,也不亂了』。

該項目在系統構建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新理論基礎上,揭示通絡干預微血管病變作用機制,同時採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證實臨床療效,遵循『理論—臨床—新藥』一體化中醫藥轉化發展新模式,故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稱: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範』。

絡病理論指導臨床重點專科建設

理論創新促進心血管專科建設,創立河北以嶺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河北以嶺醫院心血管病科被列為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區域診療中心、與北京阜外醫院合作建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作試點。目前該醫院開放床位1000多張,承擔河北醫科大學、河北中醫學院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養。推動建立以嶺醫院—阜外醫院心血管病合作診療基地,探索建立心血管疾病中西醫合作診療模式。

通絡方藥獲得國際權威雜誌認可

通絡方藥循證研究受到國際權威雜誌肯定,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參松養心治療心律失常、芪藶強心治療慢性心衰循證研究收錄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該文章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說明通絡藥物循證研究不斷被國際醫學界認可。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無再流、芪藶強心治療慢性心衰循證研究收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ardiovascularDisease Evidence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ACC,IF 19.896),該編輯部評論:『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芪藶強心治療慢性心衰循證研究收錄在BasicandTranslational Vascular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and Future(Circulation Research,IF13.965),該雜誌評論:『芪藶強心膠囊循證研究在美國醫療領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The New EnglandJournalof Medicine 副主編 Anthony Rosenzweig 教授評價:『芪藶強心臨床研究非常令人振奮,是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高質量的試驗,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通絡方藥獲得國際權威雜誌認可,對於絡病理論的傳播、推動絡病理論國際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

絡病理論推動通絡藥物進入共識

絡病理論推動通絡藥物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9)、醫保目錄(2019),列入中華醫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10餘多項指南/專家共識,其中通心絡膠囊列入中華醫學會【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徵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成藥,同時列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脂異常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動脈粥樣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中華中醫藥學會【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胸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參松養心膠囊列入中華中醫藥學會【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芪藶強心膠囊列入中華醫學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等。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膠囊列入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參松養心膠囊列入國家衛健委『十三五』規劃教材【內科學】(第9版)。津力達顆粒列入中華醫學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糖尿病中醫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2016版】。

絡病理論創新推動平台建設

『中醫絡病學』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在首都醫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建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絡病學。【絡病學】教材在新加坡中醫學院和國內40餘家高等醫學院校開課,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絡病理論研究推動技術平台建設,2015年創建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心腦血管絡病),在首都醫科大學建立中醫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18年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建立消渴絡病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019年與鍾南山院士建立南山—以嶺肺絡聯合研究中心。絡病理論推動學會建設,先後建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委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委會,推動建立歐洲、加拿大、台灣地區絡病學會,建立起覆蓋 28個省市級、64個地市級的絡病專委會,形成國家—省級—地市級—縣級四級學會網絡系統,極大的促進絡病理論的推廣,提升絡病理論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合作與交流蓬勃發展

絡病理論推動國際化合作與發展,先後與英國卡迪夫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建立聯合醫藥研究中心,聯合開展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代謝組學研究;與哈佛大學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開展合作交流、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心臟研究中心合作開展芪藶強心膠囊作用機制研究。

40年來,吳以嶺院士帶領的專家團隊始終致力於絡病研究與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推動中醫絡病學的學科建設,在人類健康事業、提高中醫藥國際影響力方面貢獻自己綿薄之力。(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 常麗萍 李翠茹)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