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6|回覆: 0

[醫藥臨床] 內外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子宮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以下腹疼痛和帶下增多為主症。慢性盆腔炎症往往是急性期治療不徹底遷延而來,其發病時間長,病情較頑固,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盆腔炎的記載最早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瘀血留滯作症,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流……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淨,而由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症矣。』慢性盆腔炎常見於中醫學癃、瘕、帶下病、痛經、不孕症等。

筆者認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機為瘀。婦女經行產後則正氣不足,寒、濕、痰熱等毒邪乘虛入侵,與沖任氣血相搏結而蘊集胞脈,遷延未愈則耗傷氣血,病久則多虛多瘀而以致虛實錯雜。本病多於月經前後發作或加重,因月經後期胞宮空虛且肝腎精血不足,或因月經前期腎虛肝鬱,寒、濕、熱等邪乘虛而入致腹痛。筆者總結主要為氣滯血瘀或兼夾濕熱。然氣滯血瘀和濕熱皆從濕熱、熱毒、寒濕發展而來,其在表為實證。又因本病纏綿難愈且又易反覆發作,正邪相持則病邪黏滯纏綿,難以速除則日久氣血耗傷,使正氣久而難復而無力祛邪,故為因實致虛、虛實夾雜之證,本質而以虛為主。故筆者主張治療應以『本為虛,而濕熱,氣滯血瘀為標』為總綱,自擬治療慢性盆腔炎基礎方,根據不同病因辨證加減後,效果明顯。

方藥:黃芪、人參或黨參、黃柏、敗醬草、蒼朮、紅藤、茯苓、土茯苓、當歸、生苡仁、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三棱、莪朮。

方中大量用黃芪伍人參大補元氣,治療慢性盆腔炎『以虛之本』,為君藥。只有元氣充足,沖任胞宮的氣血才能得以溫煦和濡養,月經前後期才不會有邪氣乘虛而入,才可以放心使用各種活血、行氣、破瘀藥物,不致攻伐太過反生耗氣、耗血之他弊。方中桂枝茯苓丸加當歸、三棱、莪朮活血破瘀,為治療慢性盆腔炎氣滯血瘀為標的主要用藥。茯苓清中焦之濕以除濕之來源,加土茯苓除下焦之濕以除濕熱之標。以丹溪二妙之法,加紅藤、敗醬草藥對,清熱泄毒,活血排膿,燥濕清熱。方中重用生薏米一藥多效,又是治療盆腔炎的專病專藥,其淡滲利濕的作用超越了諸如澤瀉、車前子、萆薢等傳統利濕藥。

加減:急性發作高熱者,去黃芪、人參等補氣血之品,加金銀花藤、青蒿、白薇清虛熱;月經量多者,去桂枝茯苓丸和三棱、莪朮,加烏賊骨、茜草、炒荊芥,活血、止血、斂血並引血回經;化膿者,加冬瓜仁以破瘀滯而化膿;大便秘結不通者,加大黃、芒硝破滯而通腑;大便乾結者,加生地、大黃,清熱滋陰、消胃腸積滯;腹脹嚴重者,加廣木香、大腹皮行氣消脹;尿痛者加滑石、甘草梢緩急且清下焦濕熱;腹部疼痛者,加元胡、香附加強行滯消脹的功效;氣滯血瘀嚴重引起月經血塊伴乳房脹痛嚴重者,可加乳香、沒藥、王不留行子、路路通,加強破滯破瘀血的功效;寒濕凝滯嚴重而腰骶部酸困、腹痛,得熱則舒者,加附片、乾薑、小茴香、川牛膝,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治沖任虛寒而瘀血內阻者;如有下腹脹痛,勞累後加重,腰酸無力者,此為腎精虧虛而致慢性盆腔炎者,可加熟地、龜板、鱉甲,滋補腎精以培元氣之根。

筆者治療慢性盆腔炎常配合中藥外敷和灌腸。

外敷藥:紅藤、敗醬草、丹參、赤芍、乳香、沒藥、連翹、三棱、莪朮、透骨草、蒼朮、白芷各等分,共研細末,用紗布包裹,水蒸後外敷少腹部,每天換藥1次;或用紗布包加醋熱蒸,敷於少腹部,每天1次,每次半小時,7天為1療程。

灌腸藥:大量紅藤和百部、蒲公英、敗醬草、薏苡仁、虎杖等煎水取濃汁,保留灌腸。

慢性盆腔炎用中藥內服聯合外治能有效改善症狀,副作用小,且患者依從性高。中藥灌腸和外敷,可促進局部皮膚和直腸黏膜對藥物滲透吸收,效果良好。(羅華昌 江西省豐城市華康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