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5|回覆: 0

[醫藥臨床]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Hartenbach Klaus,1939年3月14日出生。

2010年1月18日初診:自1996年獨生子因車禍意外死亡後,一直有極強烈的恐懼感和抑鬱感。故於1997年後提前退休。近幾周,只要看到或聽到一些恐怖的事,立即感到胸悶憋氣。白天常有心中煩躁,伴前胸、頭部發熱感。晚上平臥就覺氣短憋悶,只能坐著睡覺。半夜醒後,因心中害怕難以入睡。自1998年行冠心病手術後,特別容易出汗。在診室內自覺憋悶要求打開門窗,只要室內溫度升高,就覺得氣短憋悶(冬季診室內有暖氣)。心肺檢查基本正常。年青時曾從事拳擊運動,因鼻子受傷而鼻塞有堵塞感,2005年手術後有所好轉。有時耳堵,耳鳴已久。脈虛弦,舌暗紅。

診斷爲情志內傷,神氣不安,清濁相干,是爲氣亂。

治療當安虛神,調五臟,升清降濁。

處方:百會、神庭、本神、神門、大陵、魚際(或太淵)、太溪、太沖、足三里、三陰交、合谷、復溜、陰郄。

針刺用毫針調氣法,即五臟原穴和魚際、陰郄淺刺,百會、神庭、本神、膻中沿皮刺,用平補平瀉調氣法,取得微弱針感即可。合谷、復溜、足三里、三陰交常規直刺,用徐入徐出導氣法。得氣後均靜留針30~40分鐘。

按:合谷、復溜合用爲治汗古方;汗爲心之液,陰郄爲心經之郄,可清心止汗。魚際穴爲手太陰之滎,可瀉肺熱。百會、神庭、本神、神門、大陵調神氣,足三里、三陰交調脾胃。太沖、太溪、神門、大陵爲五臟原穴,是調五臟的必用穴組。

1月21日複診:白天胸悶減輕,但晚上仍不能平臥。上方加膻中、鳩尾、中脘、氣海;頭皮針額旁1線治心肺上焦病,沿皮向下刺1寸,用小幅度提插瀉法。膻中(沿皮向下刺1寸)、額旁1線降氣平喘,鳩尾、氣海爲十二原穴中的二穴。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調脾胃以升清降濁。百會、神庭、氣海、中脘四穴調和任督陰陽,是焦慮症、抑鬱症必用之穴組。其中,鳩尾向下斜刺1寸,用平補平瀉調氣法;中脘、氣海、常規直刺,用徐入徐出導氣法。他穴刺法已見上述。得氣後均靜留針30~40分鐘。

1月25日三診:今天下大雪,汽車拐彎時感到害怕。睡眠差,不敢睡覺,每天有2、3次情緒不好。針方同上。

1月27日四診:自覺情緒平衡安靜了一些,但平躺後鼻子總堵,出不來氣。針方同上。

1月29日五診:近幾天心前區有刺痛感,胸悶堵,怕心梗發作。恐懼感有所好轉。上樓或用力時頭部發熱,全身發熱,頭部似要爆炸一樣,溫度一高就氣短憋悶,出不來氣。

上方加足經三滎(內庭、行間、俠溪),再加上原方的足三里穴,共同組成『引而下之』的穴組。內庭、行間、俠溪直刺、淺刺,用平補平瀉調氣法,取得微弱針感即可。針刺足三里時,務必使穴位有經氣下行的針感,從而達到降濁瀉火的目的。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可見針刺足三里,可引氣下行,瀉火降濁。

2月2日六診:有2天可以躺在床上了,昨晚睡了3個小時,未用安眠藥,但醒來後又出不來氣。同1月29日五診方。

2月5日七診:下午有恐懼感,晚思緒不寧。但能躺著睡覺了。入睡要半小時,早4點起夜後難以入睡。頭、胸部熱感減輕。同上方。

以後每周診治2次,至2010年3月17日,諸症均有好轉,特別是睡眠和情緒變好,出汗、頭熱、胸悶均好轉,但仍有口鼻乾燥,動則出汗症狀。囑從2月24日始,加服知柏地黃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月17日:近日身體基本正常,只是睡覺還差些。

亂氣和調氣

靈樞·陰陽清濁】曰:『清濁相干,命(名)曰亂氣。』【靈樞·五亂】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爲大免(煩悶)。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五亂者刺之有道乎…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補瀉奈何……徐入徐入,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

本例患者的病史及訴述,基本符合抑鬱症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中醫辨證屬心腎不交、水火不濟、上盛下虛、氣火上逆、亂於胸中心肺之『氣亂』病症。其表現在頭胸煩熱,『俯仰喘喝』之氣短,和心煩、恐懼、失眠。【靈樞·刺節真邪】曰:『用針之類,在於調氣。』【靈樞·終始】曰:『凡刺之道,氣調而止。』故宗【靈樞】『五亂』『陰陽清濁』『刺節真邪』等篇之法,選用調氣(宗氣、元氣、中氣)和調心腎、督任之複方,其中還寓以調五臟之『十二原』法。

引法的應用

靈樞·衛氣】提出十二經標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屬實者當絕其根而止,虛者當引其源而起。虛者在起點(本)引之,實者在止點(標)絕(截)之。『引』法不僅可針對『虛者而起之』而用,而且在氣逆、氣實時也可用引,即『上熱下寒引而下之』(【靈樞·刺節真邪】),如用諸滎穴尤其是足厥陰、少陽、陽明三經之滎穴,有時也可配合液門、二間(可用三間代之)手少陽、陽明二經滎穴,瀉火降氣。本案見胸悶憋氣、頭部發熱、全身發熱,是爲上熱者,故加用『下三滎』引而下之,使『上熱』得以平復。(陸壽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