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2|回復: 0

[管子学说] 管子心术·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6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悟〖管子四篇〗04课心术上·经四、解四

原文

(jīng)·(

()(dào)()(ān)(ér)()()(shuō)(zhí)<(zhēn)>(rén)(zhī)(yán)()()()()<()>()(chū)()(kǒu)()(xiàn)()()()(hǎi)(zhī)(rén)(yòu)(shú)(zhī)()()

(jiě)·()

(dào)()(zhě)(dòng)()(xiàn)()(xíng)(shī)()(xiàn)()()(wàn)()(jiē)()()(rán)()(zhī)()()()(yuē)()(ān)(ér)()()(shuō)()。『()<(zhēn)>(rén)』,(yán)(zhì)()。『()()』,(yán)(yìng)()(yìng)()(zhě)(fēi)()(suǒ)(shè)()(néng)()()()。『()()<()>』,(yán)(yīn)()(yīn)()(zhě)(fēi)()(suǒ)()<()>,()()()<()>()。『()(chū)()(kǒu)()(xiàn)()()』,(yán)()(xíng)();『()(hǎi)(zhī)(rén)(shú)(zhī)()()』,(yán)(shēn)(yòu)()

【解释】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大:〖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介也。』段玉裁注:『天之文从一大。則先造大字也。人儿之文但象臂脛。大文則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參天地。是爲大。』〖康熙字典〗『小之對。…初也。…徧也。…肥美也。』大,从中华传统的根源上讲,人通过氣化实践实现与天地中深层的氣化存在——道『合一』,谓之大。〖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说文解字〗『所行道也。从辵从。一達謂之道。,古文道从寸。』中华传统,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二层存在并存的,可以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以视、听、嗅、尝、触、思六识认识的是形质存在层面。道,则是指不同于形质存在的氣化存在层面。『一达谓之道』,是说『道』,是达到了『一』的境界的氣化存在,即氣化存在的深层。

道字

道字

大道:指道的最高、最深层。此处用为动词,境界语,达到大道的境界,实现与大道通畅沟通、得到大道加持调整的境界状态。

可:可以。

安:读音ān,会意字。〖说文解字〗『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尔雅〗『定也』,唐·令狐德棻〖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故:安,即是从徐(即松下来),到止(即人心(识神)不再沉浸于识神思虑),再到定,从而进入『静』的状态。

『宀』象房子,指处所;『女』,一是以女性表阴表静,二是通假『汝』字,指你。整个字象女人在自己家里,内涵两个意思,一是女人在自己家里,会除去装饰,洗净铅华,无须造作,不用逢迎,松和自然,安详踏实。二是女人天生本性就是把家作为自己的根本,自觉主持着它。所以,安,就是心要如女人在自己家那样安处。引申为轻松自然而有自主。此处为动词,以安为法,行安之法。动词,处于松静而心中觉悟有所主持的状态,即『心处其道』。

那么,怎么安?心所以安,是精氣神氣化顺了,足了。心所以不安,是精氣神失常了。心安,是以心力给精氣神调整提供氛围。安心,是精氣神自我治理而有所成就的表现。借助形式当然是一种助力,比如站桩,静坐,端身正意,也不过就是掸扫房子,敬候精神复原。对于心烦意乱,不要人为地去调整,而是面对它,『勿烦勿乱』,其将自安。要正视自己的不安,有这份勇氣面对而不人为,要有份耐心熬至于安。

不:否定词。

本句意为:大道,可以安而达到感应她的境界状态,却不可以言说表达(来传递对道的认识)。

直<真>人之言,不义不顾<颇>:

直人:传抄错误,应为『真人』。

义:〖康熙字典〗『与宜同』。宜,会意字,〖说文解字〗『所安也』,〖增韻〗『適理也』,〖苍颉篇〗『得其所也』,〖诗·周南·传〗『和順之意』,〖玉篇〗『當也,合當然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即制定人文秩序并践行之。〖管子·心术上〗解三:『谓各处其宜也』,即各自顺应各自的秩序。

:否定词。

不义(不宜):不墨守成规地遵循 『义(宜)』。即不是墨守成规地仅仅凭借依据人文秩序而希图得到自然秩序。因为道是变动不居的,人文秩序依据是作为自然秩序的氣化规律而制定的,不能仅仅靠遵循人文秩序而找到自然秩序。

顾:通『颇』,〖说文〗『环视也』,四处看。四处寻找。

不颇:不能通过四处看而找到(道)。

本句意为:真人的话,要从应道、因道来领会和实践,他的话不讲求遵礼从义,也不在物我之间寻求解决,而是着眼于更深层的原因(氣化)。

不出于口,不见于色:

不:否定词。

见:读xiàn,呈现。

色:形色,指形质存在及其现象。

本句意为:大道,不是可以用口说得清楚的,不是可以在形、色、味等形质存在层面的现象上找到。因为大道不属于形质存在(而是无(氣化)这种存在)。

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四海:指天下。

孰:谁,疑问代词。

:〖说文解字〗『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段玉裁注『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今俗云科则是也。…引伸之为法则。』

本句意为:四海之人,谁又知道道的规则内涵呢?

⑤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安而不可说』:

动,不见其形:动,指大道之动,氣化运化、聚散。不,通『无』,指氣化存在,此处指人体内的精氣神的深层的元神,人只有通过元神才能认识氣化、实现对氣的操作。见,看见,此处用肉眼对形质存在的『看见』比喻人通过元神对氣的返观。其,代词,指氣化存在。形,情形,此处以肉眼可见的形质存在的『情形』比喻氣化存在的内景。不见其形,通过元神途径认识氣化的情形。

施:施舍,布施,道(氣)对万物的滋润济养。

不见其德:通过元神途径认识大道与万物之间的氣化运化聚散的『德』的过程。其,代词,指自然界的天地、万物、人的大道与形质之间氣化聚散的过程。德,解释见〖解悟管子四篇03课:心术上·经三、解三〗解释②。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对于道,氣化运化与聚散,人只有通过元神才能认识;道通过氣化对万物的滋润济养、矫正、调整,只有通过元神途径才能认识大道与万物之间的氣化运化聚散的『德』的过程。

万物皆以得:万物,指自然事物是氣化与形质并存一体的。皆,都。以,因为……而……(怎么样)。得,得到,此处指得到氣化滋养补充与矫正。

然莫知其极:然,然而,转折连词。莫,否定词,不。其,指道动、道施与万物而万物通过氣化的德的过程而得到大道滋养矫正。极,极点,端点,此处指上述『万物皆以得』的背后自然机制——即氣化的德的过程。

⑥ 莫<真>人,言至也:

莫人:传抄错误,应为『真人』。

至:到,达到。此处指达到真人的境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真人之后有至人,而『至人……亦归于真人』。

⑦ 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

应:读yìng,入声,〖集韵〗『答也』,〖周语注〗『犹受也』。响应,应答。此处指通过应对以寻求得道(获得氣化认识与提升自身的精氣神)。

言应也:说的是应对以寻求得道(获得氣化认识与提升自身的精氣神)。

设:〖说文解字〗『施陈也』,会意,从言,从殳。本义:摆设;陈列。

吾:形声。从口,从五,〖说文解字〗『我自称也』,上五下口。五,〖说文解字〗『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是人的精氣神与大道贯通的状态。口,象房舍,指我的身体。吾,是指获得大道贯通我的精氣神在主导着我的肉体,从而我处于觉醒的状态。吾,可称之为自然人的状态。相应地,不处于这个状态的人,则称为『我』,即处于社会人的状态。此处,吾,指生命的本来状态。

非吾所设:我这个生命本来没有这些设定。

本句意为:不是墨守成规地仅仅遵循人文秩序,说的是应对以寻求得道。从寻求得道(获得氣化的认识方式与提升自己精氣神达到合于大道)来认识应对,就会发现人文秩序规则并非生命本来的自然的规定,并非人的精氣神中本来有的,所以,真人能够不拘泥在依据人文秩序规则上。

⑧ 不顾<颇>,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取>,故无顾<颇>也:

顾:此处误抄,应为『颇』。

因:会意。〖说文〗『因,就也,从口大』,『就,高也,从京尤,尤异于凡也』。〖礼·礼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又依也』。因,是『口』字里面一『大』字。大,『人』体会『一』,谓之大。〖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此处,因,是动词,原因之意。原,推究。原因,推究事物的『因』。事物的『因』,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指的是事物形质(即『口』所代表的有形有范围的存在层面)内部的、由人通过体会而知的『一』,即『道』。故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上,凡求『因』,都不是小术,而是大道。

非吾所顾<取>:顾,误抄,应为『取』。

故无顾<颇>:顾,误抄,应为颇。

本句意为:不颇,是在说『因道』,所谓因道,是说在形质现象存在层面寻求,不是我要求因的目标,因此我不会去注意这些。

⑨ 言无形也:

无:同『无』,指氣化存在。

形:形象,形质存在及其现象。

无形:无(氣化)深入形质并主导形质。此处『无形』用为因果关系,表示由原因导致的结果:无深入形质而主导形质,因而在形质层面找不到道的踪迹。

⑩ 言深囿也:

囿:读yòu。形声。字从囗(读wéi),从有。〖说文解字〗『囿,苑有垣也。』此处用为动词。

这是说道深深藏在形质之内啊。

【体会】

(注:以下体会来自2016年11月21-27日期间,〖管子四篇〗学习群的交流摘录)

体会1:来自学友@旅敬静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道德经〗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徒说无益,不脚踏实地践行修身,又怎么能『安』而得道呢?

【心术上·经二】讲『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甘露同学用男女谈恋爱来形容读经,很棒。但是我们不能仅止于读经,读经是为了身体力行,道,也跟人一样,你喜欢她,就要去了解她,为了她而改变自己,她才会欢喜,才会原意为你而付出!

体会2:来自学友@甘露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和经典谈恋爱〗,其实学习经典和谈恋爱有点类似,有一天你看到一位姑娘(经典),就突然莫明心动一下,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按照古人理解『自古姻缘天注定』。你可能有意无意之间都想起她,随着时间变化你就会想见见她,时不时想接近她,日久生情你们两就开始交往,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矛盾,有时候找朋友来解决,有时候找长辈解决,可能朋友和长辈带来好的或不好答案,但能不能走到一起最后决定权还是属于你自己,别人是无法干涉的。我们学习经典过程其实也是同样,经常也产生各种问题,然后不断进行参证,到底这样解读对不对,合理不合理,有时同行者就可以帮你解决,也有时候是需要老师指导。因为经典包含着有形层面内容和无形层面内容,为什么要找老师呢,老师以身证道走过来,明白里面机制变化。其实找长辈和朋友也是一个道理,他们都是过来人,只有过来人才明白。接下来结婚……

讲完了恋爱的故事,今天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我与经典结婚了〗的故事。爱情需要坚定信念,又要经得风雨的考验,才有可能走上婚姻殿堂。经过一段时间恋爱了解之后(学习经典过程),你也明白了自己是爱她的(经典),就想要和所爱的人(经典)结婚了。如何算了解一个人呢?比如我们原来都喜欢用自己角度了解她,现在懂得用她的角度,明白自己去掌握她。就如旅敬静老师所说学会用古人思维去解读她,『用时间解释空间,用空间解释时间,用时空解释万物,以万物诠释时空,用人文解释自然,用自然解释人文。』等你了解这种学习方法时候,慢慢就懂得按她思维去了解她,去感受她的存在。当然还得经她的认可,她感受到你信息和意愿,知道你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她的目标,才会考虑适合不适合跟你真正交流结合。经过时间证明双方都有了意愿,接下来就是结婚,结婚需要一个介绍人,这个介绍人需要对你比较理解,对她情况也要比较清楚。知道你平时的动向,言谈举止都是喜欢她(经典),要不然也会变成乱点鸳鸯。比如平时经常给你上课的老师,老师是知道你课堂上的动向,看有没有真的愿意和她结婚。介绍人认可双方以后,你们才有可能走向结婚礼堂。要不然只能说你停留在爱情阶段,一个人在那孤芳自赏。在介绍人同意下我们结婚了,只有进入婚姻殿堂那一刻你发现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接下来你才会真正明白古人为什么一拜天地,二拜长辈,三才是夫妻对拜。那时起就会懂得感恩天地!感谢长辈!感谢自己所爱!这一刻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是『夫妻』......

体会3:学友间小议『氣化』

隐龙在渊:我理解的气化是〖道德经〗中有生于无的演化过程。先天转后天,即无形无质的精元之气化生出有形有质的物质,这一演化过程是谓气化。

天然:气化,我的理解,是气的演化变化。气这个概念应该是在文化经典中或者说古人的知识结构中的共识。有许多对精气神,形神的描述。现代人能体会到气的比较少,因此逐渐走出我们的认识范围。

〖道德经〗,名为道德,给了我们道天地人的宏大自然世界的框架,描述的是这个世界的,所讲之道德为自然之道德,存在和存在之间的关联及其过程。而我们远离自然之道德久矣,直接能感受到的是人文的道德。比如我们讲这个人有道德,善人就是心地善良,做好事。

甘露:我理解按照上一课旅敬静老师机制分类讲,道有道的机制,天地有天地机制,人有人的机制,比如以前规范天地机制就是〖周易〗,人的机制是〖论语〗,而道的机制显然就是〖道德经〗,古人以人文形式表述自然,人文内容其实是有自然背景的,而我们读〖道德经〗时候都喜欢局限在以人文解释人文,显然是不符合老子之意。

隐龙在渊:@甘露,古人多以身证道,做到知行合一,而我们现在最欠缺的就是以身证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体会4:学友间小议『体证』

隐龙在渊:我读经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用现代的字词意来解读,故而往往错意和忽略了古人真正的意思。

旅敬静:互相印证但基础还在自己实修,体会体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隐龙在渊:谢老师点拨!学生对老师所讲:『精』这个存在,其对于以其作为生命运化基础的人而言,当人的欲望这层主导机制处于不自淫执之态时,『精』就会处于宣布流畅的状态。只有在『精』氣化宣布流畅状态下,人,才真正处于『静』。这段话还是不甚了解,尤其是『精』,体悟不深,故静还不能持久,会随『意』动而止。

旅敬静:@隐龙在渊,您有很多精彩的认识,我读经典的体会,是这段时间认识到是这样,过段时间再读,就会发现以前认识的不够确切,再过段时间,甚至于会发现认识的角度方向都有改变。这个不是讲的,要体会到,『体会』,是真的感觉到。您站桩或打坐吗?

隐龙在渊:老师我打坐,当身心整个静下来,能够体悟到静,就如浑浊的水一下子变清澈的感觉,可以知道自己没有在想事情,感觉是在一旁观,不黑也不明亮的虚空,但一动意就没有了。我觉得『意』也是欲,是否精满而不思欲呢?但还体会不到精。

旅敬静:@隐龙在渊,都是这样的,心一动就换了状态了,慢慢来,不要执著,不要留恋

体会5:学友间小议『性命』

天然:感觉,性命不能用形而下形而上来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性命之说和元神识神,先天后天之说,解释说法都比较多,这些需要修到一定的境界才清晰。把它对应得十分清晰,而不正确,就会变成前识阻碍我们的感应。

文传君:性命是形而上下具足的,形而上下、先天后天、性命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分法,不能以机械二分法勉强对应,这是以西方逻辑解读中国文化的做法,咋一读看似明白,实际上不究竟。

解读和解悟不同,在13年〖文化传统平台致读者朋友的公开信〗中就明确说明:现在的『传统文化』研究多用解读法(用西方文化解读中国文化,用西医学解读中医学等等),而『文化传统』的探索则多用解悟法(修身治学的传统及其实践)。不同的观念、思路、治学,就可能带来不同的认识、思想和成果,因为认识参考系、认识方法论不同。

天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身上直接的方面去体会身上的物的存在,而不去究这些名,随着自己的体悟深入,自然而明。

文传君:咱们这里,大部分人不是做学问当饭碗,而是解悟经典从中受益,经典和生命相应,改变气质,服务于心身健康和生活工作。

天然:形而下者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形而上者我们可理解是氣化世界,所谓的量是可测量量化的,氣化则不可测量,因此不能用能量表述。再者氣之中不仅仅有类似能的一方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氣类似于水,但我们不能以水来代替氣,也不能用形质世界的概念来确定它。

旅敬静:大家讨论很热烈,我同意@天然和@文传君的看法,性命是更深刻的认识,不能与形而上下者对应来说。

体会7:学友间小议『氣』和『炁』

智泓:『炁』(qì),这个大概比『氣』更接近本意。

南山:从汉典上搜索『炁』字重新定向为『氣』,『炁』比『氣』接近本意是因为部分人对无下的四个点进行了价值重构,最早用得就是『氣』字。不仅有历史上修炼者的诠释,也有当代学者的附会,这种信息数量之多,观点之诱人(尤其是『炁』的先天说),使得我们误认为『炁』就是本源了。一些思考浅见,请知情者指正。

气字演变

气字演变

戴维特他哥:在朱熹的理气论里,似乎认为『气』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理生气而寓于其中,理气相合而生万物。

南方的老树:你可用汉典查下,甲骨文金文并无『炁』字。真正大量使用可能要到唐朝。〖说文解字〗并无此字,可见在汉代许慎时至少不常用。@智泓

『炁』应是后来的名,有物混成,湛,恍,惚,等,皆为高级别的先天元氣,且有些已不可简单用氣来类比,故老子用了不同的名,但整体亦可归于先天元氣。老子时代应无『炁』字,后世道教用的多些。

体会8:学友间小议『名』与『实』

隐龙在渊:道可道,非常道。愚论皆是分辨心所致,又犯了盲人摸象的毛病。感谢各位老师的指正。

南山:@隐龙在渊,名与名的对应,在理解了名之定义和名之实之后就能对应的更贴切一些,在没理解之前,不轻易映射挂钩,要不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惯性,形成前识。我也没有理解这些名,只是从文理角度做些探讨,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

天然:浆糊的就让它浆糊,不强解,等着到某个时刻,哇原来这样,大家一起修悟,其乐融融。先有实后有名,我们先体悟实,所谓印证我觉得就是你告诉我你体悟到的,我告诉你我体悟到的,然后相互心里明白我们体悟到的是同一个实,而且告诉不一定用说。

隐龙在渊:@天然,而且告诉不一定用说,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体会9:再说『氣化』,@旅敬静

大家好!我曾答应大家本周给大家详细聊一聊『氣化』。

群里几位发起老师认真考虑了一周,感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二句能说清的;同时这又是大家深入文化传统的契机。

因而,首先是感谢大家能提问出『氣化』的概念?』这样关键的问题,抓住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说明大家不但认真诵读,而且认真思考。欢迎大家今后能保持深入提问。

鉴于本群核心是学习讨论〖管子四篇〗,我们还是围绕对『心』的讨论为主。

我这里先简单谈一下我对于『氣化』的认识:

一个文化,一个文明,核心的就是世界观、认识方法、价值观。而这世界观、认识方法、价值观,是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获得的。中华传统文化,至今仍处于亲身实践的,必须面对其世界观、认识方法、价值观的,最主要的就是中医。所以我们从中医的实践认识来谈。

中医的核心,就是讲氣,讲氣化,认为人的生命核心就是『精』、『氣』、『神』的运行,『精、氣、神』统称为『氣』。所以才会在〖黄帝内经〗第三篇以『生氣通天论』命名。这个氣化的『氣』,不是空气,而是〖易经〗中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形而上者』。比如,中医讲的『精』、『氣』、『神』、『经络』、『藏象』、『五运六氣』、『氣机』、『病机』、药物的『四氣』、『五味』等,都是讲的『氣』与『氣化』。

氣化的认识方式,是要主客一体,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地认识,所以中医学习讲『体会』,讲『悟』,讲『修行』。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