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0|回覆: 0

[管子學說] 管子心術·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5 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悟【管子四篇】03課心術上·經三、解三

原文

(jīng)·(sān)

()()()(xíng)(wèi)(zhī)(dào)(huà)()(wàn)()(wèi)(zhī)()(jūn)(chén)()()(rén)(jiān)(zhī)(shì)(wèi)(zhī)()(dēng)(jiàng)()(ràng)(guì)(jiàn)(yǒu)(děng)(qīn)(shū)(zhī)()(wèi)(zhī)()(jiǎn)()(xiǎo)()()(dào)(shā)()(jìn)(zhū)(wèi)(zhī)()

(jiě)·(sān)

(tiān)(zhī)(dào)()()()(xíng)()()()(jué)()(xíng)()()(suǒ)(wèi)<()>()()(suǒ)(wèi)<()>()()(biàn)(liú)(wàn)()(ér)()(biàn)。『()(zhě)(dào)(zhī)(shè)()()()(shēng)(shēng)(zhī)()()(zhí)(dào)(zhī)(jīng)()()(zhě)()()()()(zhě)(wèi)()()(suǒ)()(rán)()。[(shì)]()()(wéi)(zhī)(wèi)(dào)(shè)(zhī)(zhī)(wèi)()()(dào)(zhī)()()()(jiàn)()(yán)(zhī)(zhě)()(bié)()。[(rén)](jiàn)(zhī)()(zhě)(wèi)()(suǒ)()(shè)()。『()(zhě)(wèi)()(chǔ)()()()。『()(zhě)(yīn)(rén)(zhī)(qíng)(yuán)()(zhī)()(ér)(wéi)(zhī)(jié)(wén)(zhě)()()()(zhě)(wèi)(yǒu)()()()()(zhě)(míng)(fèn)()()()(zhī)()()()()(chū)()()()(chū)()()()(yīn)()()(zhě)()。『()(zhě)(suǒ)()(tóng)(chū)()()()(rán)(zhě)()()(shā)()(jìn)(zhū)()()(zhī)()()(shì)()()()()(chū)()(quán)(quán)(chū)()(dào)。』

【解釋】

① 『虛無無形,謂之道。』:

虛:動詞,進入虛靜狀態。

無:指自然界萬物的氣化存在層面。第一個無作動詞,體驗到無(氣化)。第二個無是名詞,與形相對而言,氣化存在。

形:名詞,此處指形質的自然存在層面。

虛無:進入虛靜狀態,體驗到無(氣化)。

無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而以氣化為主導。

『謂之道』與『之謂道』含義是不同的:『謂之道』:命名這叫做道,是下定義的語境,即是方法學性質的,是協調、統一、規範認識視角、方法與所對應的認識境界。故從這個意義上說,『虛無無形謂之道』是對方法學認識論的描述(本段其餘語句『謂之』均同此解。)。『之謂道』:這就是道,是對事物本來情形與規則的描述,是敘述性的,而非規範性的。

本句意為:進入虛靜的狀態,反觀體驗到無(氣化),從而認識到(世界萬物)是無(氣化)與有(形質)並存,並進而發現無起主導作用、有無相互辯證,這叫做進入了道層面的認識與實踐狀態。

② 『化育萬物,謂之德。』:

化字的演變

化字的演變

化:『化』字,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徐灝:『匕與化為古今字。』【說文解字】:『匕,變也』,『化,教行也』。【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物生謂之化』,而『物』,在秦之前是指『氣』,則此句意為:氣發生事物叫做『化』。『化』是指氣存在層面向上矯正於氣化深處的『道』,向下則驅動形質存在層面的發生與轉變的自然界事物發生機制與過程。

育字演化

育字演化

育:yù,養子使作善也。同毓。會意。甲骨文字形,象婦女生孩子。上為『母』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着的『子』。【廣雅】:『毓,長也,稚也』。即:育,是發生在有形有相層面的養育、撫育事物成長的過程。

故,化,育二字,化偏向於指氣化與形質的相互驅動與反饋,育則指形質層面的過程。

化育: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是通過氣化受命於深層的天道而驅動主導形質,而通過形質逐步生、長、壯、老、已完成的。

萬物:先秦時代無雙音詞,故『萬物』是『萬』與『物』。物,指氣化存在,即精氣神。萬,指氣化所居並在其中升降出入的形質(中醫俗語『身者,生之舍也』)。萬物,指自然的存在,是氣化(物)與形質(萬)並存於一體的,故萬物並稱。

德:通常是與『道』相對而言。道,是萬物的氣化存在的深層。中華傳統認為:宇宙中的萬物是氣形一體的,氣化主導着形質、矯正着形質的運行失常。而氣化的運化及其是否正常,則有賴於『道』的發生與矯正。德,是事物與『道』之間溝通交流、並獲得『道』的矯正支持的過程與狀態。故【西升經•序】有『道之在我謂之德』。

本句意為:萬物通過與『道』的交流溝通、獲得『道』的支持與矯正,從而保證氣形一體的萬物氣化發生、驅動、主導形質運動,完成萬物的生長壯老已,這個過程、機制、狀態,我們稱之為德。

③ 『簡物,小大一道』:

此處的『一』讀yī,一聲,統於一,歸於一。『道』,此處指人世間的社會規則,解做規則、標準。『一道』,按照同樣的標準和規則來衡量。

④ 『天之道,虛,其無形』:

之:虛詞,表強調後面的『虛』。

虛:動詞,指狀態,虛靜。

其:代詞,指天。

無形:無,指氣化存在。形,指形質存在。無形,此處意味:形在無(氣)的統御下。

本句意為:天的運行,整體上是虛的,這種虛是形質(形)在氣化(無)的統御下。

⑤ 『虛,則不屈』:

則:規則,原則。此處做動詞,以……為原則。

不:通『無』,無形無相,指氣化。

屈:屈伸,此處可解為進退。

本句意為:虛,是說要按照氣化的內景指導而進退。

⑥ 『無形,則無所位<抵>迕;無所位<抵>迕,故偏流萬物而不變。』:

無形:無,氣化。形,形質。無形,即氣化主導形質。

無所:無,否定詞。所,……的東西,……的地方,……的方面。

抵:抵制,抵抗。

迕:忤逆,違背的行為。

不變:不,否定詞。變,變化,改變。

本句意為:形質在氣化的統御、主導、規範下,則形質的秩序是有所制約的,因而萬物內部及其彼此之間在形體層面上是不會相互杵犯的,所以這種機制廣泛存在於宇宙萬物中,不會導致萬物走向極端而趨向改變。

⑦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

道:第一個『道』,動詞,修道,得道。第二個『道』,名詞,此處指人的元神。

物:氣化存在。

得以:得,得到。以,因為。得以,因為得到……。

生:第一個生,動詞,化生。第二個生,生命。

知:覺知,此處指識神(人心)。

職:職務,此處用作動詞,盡職,履職。

之:第一個『之』,的。第二個『之』,動詞,發生,賦予。

職道之精:(識神)盡職引領元神統一體內的精氣神氣化得神後凝聚成精而藏於體內(並由此精驅動矯正形質)。

本句意為:德,是我們溝通大道、獲得大道加持矯正的房子,正因為有了德,氣化才能夠依據今時之道而化生生命,我們才能夠讓識神懂得如何引領元神統一體內的精氣神氣化得神後凝聚成精而藏於體內(並由此精驅動矯正形質)。

⑧ 『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謂得其所以然也』:

然:指宇宙萬物的形質存在層面。

所以然:指宇宙萬物形質存在的來源與依據,即氣化存在。

本句意為:所以『德』這個字,講的是『得』,所以說講的是『得』,是說『德』這個字講的是如何獲得道的正常的氣化的賦予(即德,是講如何以我們自己的精氣神為基礎,我們的精氣神向上行接受規範於大道之職責,下則行矯正驅動形質之職責)。

⑨ 『[是]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

無:氣化層面的存在。

無為:氣化之為。

舍:動詞,居於舍。

本句意為:所以,那氣化之為叫做道,人如何保持自己在氣化之為之中(從而符合天地乃至大道的氣化之為)的原則、方法與過程,這叫做德。

⑩ 『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人]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

間:間隔,此處,第一個『間』,意為差異。第二個『間』,作動詞,辨別,分別,分辨。

舍:此處為動詞,入居於舍,以便養蓄(自己的精氣神)。

本句意為:所以,道與德是一樣的,所以講道、德的人,是等同地看待道與德的。而我們這裡所以要分別道與德,其道理在於我們要向大家指出,『德』是講讓我們如何得到道對我們精氣神的賦予(即補充、矯正、提升)。

⑾ 『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

義:指自然秩序,以及由自然秩序而構建的人文秩序。

『節文』:文,指自然秩序,以及人文秩序的秩序性,條理性。節,指上述『文』的關節點,節律性,即自然秩序、人文秩序的格局結構的關節點與動態變動中的節律性及其節律性變化的關節點。『節文』,此處節用為動詞,對自然秩序、人文秩序確定其關節點及節律變化的拐點。

⑿『明分以諭義』:

本句意為:明了本分,通曉秩序以及自己在秩序中怎麼符合秩序。

⒀ 『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

督:受監督,受統攝。

法:方法,規則。

權:權衡,辯證把握。

道:此處指對道的實踐與體悟。

本句意為:做事情,是由法來規範我們怎麼做;法,是由對天地宇宙、自然萬物、人我社會的整體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的權衡來確定的;而這種權衡,則是依據對道的深層實踐來給出權衡的依據的。

【體會】

(以下體會來自第一輪學習時,學習群里對本章的交流討論)

體會1:對本章的理解,來自學友@旅敬靜。

解三則重點講了德與道。兼論義,禮,法。最後提出以道的實踐為基礎,從氣化與形質統一於氣化的視角行辯證做全局權衡,從而從道的境界統馭以法督事之術的整體方法論。

這正應和了上古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道,德,義,禮,法,其實是自然宇宙萬物的組織機制,是不同層面、不同境界的組織機制。對這些組織機制的解釋,經文與經解都借用了人事組織形式來解釋自然機制。

由此提示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上是文理交融的,即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是交織在一起的,幾乎所有中華傳統文化的遺存,儘管多表現為人文形態,卻均無一例外地需要從『自然科學』的視角予以解讀,才能發現其文化傳統的真實內涵。也無一例外地,這些內涵都是從氣化實踐的層面與視角,從氣化與形質相辯證把握的方法學上構建起來的,因而充滿了自然氣息的活力。

因此,主客一體的整體內省的視角,形與神俱(氣化與形質並舉)而以氣化(上守機或上守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實踐為主導,以『理科』的視角審視『文科』性質的祖先教下的文化民俗內容,而以文學的豐富語境描述『理科性質』的氣化實踐(辭不鼓舞不足以盡意),是我們當前解讀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文化傳統的三大法寶。

註:『允執厥中』:語出【書經·大禹謨】。意為:

僅僅着眼於形質世界,以外向的主客分離的眼看、耳聽、鼻聞、口嘗、肢觸、思想及形式邏輯為工具的人心(即識神)用事,只能是凡事警惕,如履累卵,彼此防範。

而實踐體會於氣化世界,以返觀內省的主客一體、知行合一的心覺返觀為工具的元神(即道心)用事,則惟隱匿在顯明的形質現象背後那微妙的氣化聚散是務。

體會2:來自學友@隱龍在淵

如何明『道』呢?古人用了一個字『悟』,我心也,以自己的心而釋道,經二說『虛其欲,神將入舍。』減少自己的心欲,神將自現,從而使心、神合一復歸於道。故去心欲而得真我,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而當你真正理解了什麼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時,也就明道了。

什麼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呢?具體到一個人,如果把他單獨出來他是不能存活的,他需要和外界環境進行交換、溝通。比如食物、宇宙能的獲取及身體廢物的排出。因此他與他所處的外界環境彼此間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從而維持了生命的自循環。而這個生命體系的構成形式就是旅老師所說的並存層次嵌套體系。這種整體觀就是經一所述:心之在體,君之在位也。個體生命即為心,外界環境是為體,合二為一即是人天合一,旅老師用人在山中得見全山來解整體觀甚是絕妙!大道至簡,其中的簡字也有歸一的整體內涵;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也有此理。這種整體觀從古至今貫穿了我們整個文化。所以說道不是向外求的,而是向內觀的。

體會3:來自學友@甘露

本節講了道,德,義,禮,法。道,我個人理解遵循人的先天之規律發展就是行道,在這種自然規律行事就是遵德,然後就有所得,比如你按照先天規律行事,自己身體越來越健康,家人身體也越來越健康,就是得,從無形德到有形變化。義,比如身體受之父母,你就有義務去孝順;包括生育孩子就有義務去養育他;公司老闆與員工之間,老闆付你工錢,你就義務幫他做好工作,當然不能違背良心,凡事有個度,這個就要靠自己把握。禮,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有禮儀之邦之稱,比如禮尚往來,我們過年過節都要去走親戚,拜訪長輩增加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感,有無之間互通都能給我們帶來心身的愉悅。當然有形而下就有形而上禮,比如禮天,你對天敬意,天會給你帶來什麼呢?我記得跟女兒說過:你懂得勤儉節約就是對天地最大的愛。比如你去愛一個人,自然這個人也就會對你產生好感。法,比如農民種地,他們要遵循自然之法則,進行春播,夏種,秋收,冬藏這就是農民的法。而人如何遵循自然這個法呢?【黃帝內經】就是告訴我們人修心養性之法,故我們能遵循古人告訴經驗就能做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體會4:來自學友間的小對話

南方的老樹:本段中對『仁』為何不描述呢?

旅敬靜:@南方的老樹,【管子】不論『仁』,而仁在其中矣!【論語】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道德經】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德,是蓄仁的。德,比於『其所以知』,仁,比於『其所知』。【管子】強調要『不修之此,焉能知彼』,故曰德曰道,而仁不必言之。更由此悟:孔子以後儒道,以『仁』為境界之證,孔子以前儒道,以德為境界之證。

體會5:來自學友間的小對話

小卜:精氣的氣化與層次嵌套的合一機制(『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老師能否舉個示例?

旅敬靜:比如,喝酒喝多了,人就會發現自己的神志其實很清醒,周圍發生的一切自己都很清楚,甚至比平時還要感覺細膩,但是思維變慢了變遲鈍了,支配行動甚至也與平時比不能完全到位了,同時,情感變得不再容易控制或者說不再願意控制,欲望也會凸現出來而不再如平時那般顧忌與考慮太多,其實,這就是精氣提供能力與規則,而形質則去運作,我們清醒時運作遮蓋甚至阻礙着精氣的運作,當醉酒後則形質被淡化,而精氣的運行則被解放出來,七情,是精氣神的氣的運行,首先就表現出被釋放出來按照它本來的規則以及平時被限制的反方向來修復自己的運作規律,於是怒喜思憂悲恐驚就釋放出來,醉酒深的,由於欲望是精氣神的精層面的運作,在人的最淺層意識被酒精深度松解淡化時,欲望如有被抑制的情況,也可以按照其運作規律與壓抑趨勢而表現出來。

體會6:來自學友間的小對話

曹慶人:@旅敬靜,經文中所說的『道德』跟今天我們講的『道德』不一樣吧?

天然:@曹慶人,我理解經文中的道德是自然的道德,是物,現在社會說的道德是人文的道德。

旅敬靜:@曹慶人,是的今天所說的道德,其實是倫理規範,社會共識。而中華文化傳統所講的道德,是宇宙、萬物、人、我的生命的氣化存在的層面如何保持與大道通暢從而獲得大道加持、矯正的氣化實踐過程。

體會7:來自學友間的小對話

孫小美:中醫講,氣不能達於外而為太陽,退可求少陽之輸轉之功。老百姓常說:爭不了饅頭氣,也要爭個糠窩窩氣。無力而為便向內退守,文化的最大外延不能保有,向內收縮,含義就會變得具象。『道德』也是這樣。

所有不能達於外的原因都是內在的虛疲所致,我們不停的學習自悟,也是為了強於內而達於外。

隱龍在淵:@孫小美,現今社會多崇洋媚外也是對自己文化知之甚少所致。內虛則外不強,要想從新找回自信就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旅敬靜:@孫小美,孫同學這是在講人生、做事,要知進退、懂火候,明節律,識時務(當下的時空趨向性),是從內心對生命整體節律性變化的把握探討。

@隱龍在淵,是的,這種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了解熟悉,而是一種『知道(知且行的進程)』,是知行合一的。

南山:@孫小美,所有不能達於外的原因都是內在的虛疲所致,我們不停的學習自悟,也是為了強於內而達於外。功能和功能基礎的問題,功能基礎不夠,功能不足以呈現。

旅敬靜:@南山,是類似於『物理過程』的氣化過程,氣化運化,永遠是基礎。

體會8:來自學友間的小對話

智泓:知識和智慧互為表理,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知識是產生智慧的基礎,智慧是知識的化生。『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要的是悟境,猶如對『聰』字的解讀:要耳聽,眼觀,口問,最後用心體悟,方為聰。旅敬靜老師說的很對,智靠的是心得感悟,知識可以不靠心感悟。學習了。

旅敬靜:@智泓,我們都知道,用知安排我們的生活,但是,知,只是心用的一小部分,很小一部分。狹義的知,其實是指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外向認識事物的人心機制。

故而,知是針對萬物形質層面的認識機制。知,不能完全控制感情,反而會受制於感情。感情雖不直接干涉知,卻用情緒的波動影響知的穩定發揮及判斷。其實,情緒是支撐知的(心的另一個層面,比知深的層面)。

再往深,就是六欲了,也就是志向,志氣,這一層,我們一般說,人的欲望越淡越小越好,可是佛家道家卻要求修行要有大願。大願,是不是也是一種欲望呢?而且還是很大的欲呢?則欲望不僅是一種現象,其實更是心的其中一層機制,而且這層機制還對應着人身體內精氣運化的其中一層機制。

【心術】教下說要『虛其欲』,是說『欲望』其實是應該在一定的規範內,這種規範是要求欲這層心本身要和,同時欲望這層心還要在更深層的心的機制——精神魂魄機制的主導下,故覺悟的人,是欲望和,且精神魂魄『中』。所以『虛其欲』是欲望松下來不自以為是,而在符合『中』的精神魂魄的主導下發揮它的正向作用。

所以發大願,其實不是單純的欲望動,是人的心深層(精神魂魄,即元神)覺醒而感動於天地(乃至大道)之德,而驅動欲望機制來驅動人的生命順應大道之德而為。

體會9:來自學友間的小對話

榮耀9:『請教各位老師壺丘子林嚇跑季咸用的是道家的什麼絕技?』

旅敬靜:壺丘子林嚇跑季鹹的故事,恰恰不是用的什麼絕技!

而是告訴後學,真正的本事是境界,是對氣化深層的實踐到位。

故【黃帝陰符經】有『人以天地文法聖,我以時物文理哲』,即,一般人都是動心、迷情、追逐於事物現象的驚心動魄,我卻潛心實踐於造就事物現象的背後的潛在氣化的實踐、解悟、體會與掌握。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