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1|回覆: 8

[道學研究]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縱橫談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縱橫談


65c98dde12014a291ee0fd2260ecc62c.jpg
作  者:劉庭華
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弱者之道 老子思想縱橫談內容簡介

【老子】涵義極豐,意蘊玄遠,讀者可以從多種角度去讀去解。如哲學家重其辯證思維,政治家重其理政治國方略,軍事家重其韜略思想,倫理家重其做人之道,醫藥家重其養生原理,等等。

劉庭華之解老,沒有採用單角度眼光,而是對【老子】做了綜合性的、多角度的解讀。他的解讀,當然是以學術研究為根基的,但卻又並非是純學理的,而是始終貫穿着一種精神,一個旨趣,即讀老解老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昌盛而從【老子】中汲取智慧,汲取有益的思想資源,借用魯迅的話,就是:發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在。

作者將此書取名為【弱者之道】,表明他極為重視【老子】中屢出的這個『弱』字,表明他是以這個『弱』字作為主線來考察老子學說的方方面面的。這個書名,不如李零的【人往低處走】那麼俗白有味,但一個『弱』字,卻更能精準地抓住【老子】的思想特徵。


弱者之道 老子思想縱橫談作者簡介:

劉庭華,江西南康市人,1949年生,1968年入伍,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歷任班長、文書、排長,軍事科學院軍史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校軍銜,中國孫子兵法學會、抗日戰爭史學會常務理事和書法家協會會員。先後獲第五屆全國『五個一工程』論文一等獎和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獎。

專著:【九一八事變研究】、【中國抗日戰爭論綱】、【中國局部抗戰史略】、【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系年要錄.統計薈萃】、【毛澤東軍事思想史縱論】和【將帥的隱秘世界】、【謀略通鑑】、【新三十計】等。合著:【中華三經】、【中國抗日戰爭史】(3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5卷本)獨創性地提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應從『九一八』算起,毛澤東軍事思想有三個理論來源等一

人生觀:學問首推馬克思,做人當如毛澤東

史學觀:彰善貶惡述往事,揚上善若水之道德;秉筆直書為良史,持抱朴守拙乃品格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縱橫談前言(1)
  其一

   中華文明論廢興, 老子奇龍作奇功。

  『道法自然』乃規律, 『無中生有』唯物論。

  『去奢』『去泰』貴『守柔』,『無為而治』盛世行。

  『正國』『奇兵』兼兩手,和諧世界樂大同。

  其二

  『知足』『知止』修身本,『少私寡慾』天下正。

  『上善若水』恆『謙下』,『抱朴守拙』戒逞能。

  『禍福倚伏』互轉化,曲全枉正智愚公。

  大氣做人從小事,『貴身』『守靜』乃長生。

   這是我在寫完【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縱橫談】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二首律詩,以表達我對老子和【道德經】的讚頌之心情,第一首言【老子】在中華文明史上的歷史地位與貢獻,第二首言老子思想對個人修身養生的重要價值及意義。

一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為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老子提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據的『道』,創立了以『道』為中心的包括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天地自然、社會、人生哲學和養生長壽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亦即【老子】)分上篇『道經』計37章,下篇『德經』計44章,共81章5700餘字。『道經』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含天地陰陽變化之規律;『德經』言社會處世進退之方,蘊長壽養生之術。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歷史上被翻譯最多的兩本書,第一本是【聖經】,第二本即是【老子】。

  戰國早期的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第二小提琴手』,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以『道』為本的哲學體系,他一生視高官重利如浮雲,『終身不仕』(【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第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篇】),著書【莊子】,內含【逍遙遊】、【天道】等33篇,10餘萬字,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對老子的『道』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發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道家學說。

  司馬遷認為,道家思想在先秦各派學說中,是唯一吸收了其他學派長處的優秀成果。道家從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的立場出發,宣揚『無為』,實際上是『無不為』,其主張是容易施行的。道家認為,事物沒有既成不變之勢,也沒有永遠不變之形,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司馬遷說,道家的學說是『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JP2】(【史記•太史公自序】)。這就是說,道家思想是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了儒、墨兩家的長處,又提取了名家之精要,隨同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樹立良好的風俗和應用於人事,都無不適宜,意旨簡明扼要而容易掌握,辦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此外,道家還非常重視養生,提倡人的精神與形體要合一,認為,精神是人活着的根本,形體是人活着器具,一句話,生命高於一切。不先安定好自己的精神與形體,請免談所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

  儒家學問廣博,以【詩】、【書】、【禮】、【春秋】、【樂】等『六經』為學習的根本法式,然而,『六經』的本文及其解釋等著述成千上萬,接連幾代人也弄不懂儒家的學問,一個人有生之年也可能搞不清楚它的『禮、儀』。所以,儒家學術淵博,但缺乏治國理民的切要主張,一切『以人主(帝王)天下為儀表』(【史記•太史公自序】),換一句話說,就是一切以帝王為楷模來規範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所謂的仁、義、禮、樂等個人品德修養,花費氣力多而收到的功效少。所以,儒家學派所提倡、主張的事情難於完全照辦(『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儒家主張的君臣父子之禮,區分夫婦長幼之別,則是不可改變的。

  墨家主張節約而難於遵循,如崇尚堯舜的道德品德,提倡君王住宿用茅草、蘆葦蓋的三尺高的房子,用陶簋吃飯,而且要吃糙米飯。夏天穿着葛布衣,冬天穿着鹿皮裘。墨家主張喪禮從簡是對的,但提出只給死者做厚僅三寸的桐木棺材,【JP2】並以此『要萬民統一標準』,而使貴賤尊卑沒有區別了。墨家的主張實際上是完全的平均主義,所以『儉而難遵』(【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墨家提倡的家家富足、人人飽暖的思想,還是可取的。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縱橫談前言(2)
  法家主張統治者要嚴刑酷法而少給臣民恩惠,不區分親疏遠近、貴賤尊卑,一律斷之於法。這麼一來,愛親尊上的關係就不復存了,它可以用於一時,卻不可長用。所以,法家是嚴酷而缺少恩惠(『嚴而少恩』【史記•太史公自序】),但法家主張君主尊貴,使臣卑下,上下名分、職分明確,還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專門取決於概念名稱的爭論,刻意煩瑣,使人難於理解其意,所以說它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喪失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名家使人儉善失真』【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名家關於如何掌握概念,考察實際,進行比較驗證,辯證名與實的關係,這種主張還是不能不予以認真考慮的。

  陰陽家注重吉凶禍福的預兆,如對四時、十二度和二十四節氣各有所謂『宜』、『忌』的規定,說什麼順之者昌,逆之者不病則亡。這未必是對的。所以說陰陽家使人受到約束而多所畏懼(『使人拘多所畏』【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它區分一年四季運行的順序,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運行規律,則是不可棄失的。

  綜上所述,在先秦諸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六家學說中可以看出,雖然他們都是努力探討欲求天下太平的學派,但各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方法與措施,也各不相同,有比較全面的,也有考慮不周到的。相比較而言,道家的學說直接從關注民生,關注社會出發,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司馬遷說它是『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這就是我喜歡老子而深入研究老子及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因。

  二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中國古代主流哲學思想文化,構成了中國哲學歷史文化的根基。【JP2】老子的思想,不僅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政治、軍事、宗教、醫學、養生、氣功和武術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且可以直率地說,道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基因已經滲透到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換一句話說,即滲透到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至今影響着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等各種思想文化觀念。【JP】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老子最早提出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一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的辯證法思想,並認識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一事物永遠處在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的哲學思想光輝。老子首先提出了建立『以百姓之心為心』、『我無欲,而民自朴』的和諧社會構想;提出了『不以兵強天下』,大小國家都要相互『謙下』,建立太平世界的理想;提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和大氣做人,小細做事的修身原則;提出了修道養生與建康長壽的一套完整的理論、方法與措施,等等,不一而足。

  特別是,老子關於柔弱勝剛強、後發制人的戰略策略思想,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思維理念中。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一次談到八路軍、新四軍能夠勝利粉碎國民黨頑固派製造軍事摩擦的經驗時說:第一條出自【老子】,不為天下先,就是後發制人,不先發制人。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曾經幾次講過:我喜歡老子,因為老子不搞陰謀,搞陽謀。老子公開講『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多次引用【老子】中『將欲奪之,必先與之』和『不為天下先』的論述,來闡明後發制人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策略,對打破敵人『圍剿』的重要意義。他在指導中國工農紅軍反『圍剿』作戰和指導八路軍、新四軍粉碎國民黨頑固派製造軍事摩擦時,總是採用老子『不為天下先』的後發制人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策略。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禦,後發制人。將後發制人規定為保衛祖國安全、鞏固國防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首要原則,從而使我們始終處於有理、有利、有節的主動地位。可以說,後發制人的積極防禦戰爭指導原則,貫穿於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戰爭和建國後反侵略戰爭的整個歷史過程。毫無疑問,毛澤東後發制人的戰爭指導原則,從【老子】中汲取了豐富的思想養料。

  由於老子廣泛而深刻地探討並抽象了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和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並提出了許多豐富的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和名詞,因而它們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成了千古名言。與此同時,它也因而獲得了開放的理論品質,從而蘊涵着許多理論生長點和異域不同思想體系的融合點。

  老子的道家思想在世界各國產生過重要影響,國外許多哲學家稱讚【老子】是『東方哲學的經典』。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博士說:『我把他(指老子)認作東方思想的代表』(見【禪與心理分析】)。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卡潑勒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着「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 見【物理學之道】)。由此來看,長期扣在道家老子 『道』頭上的『唯心主義』的帽子應該摘掉。

  這正是【老子】深奧思想文化的現代價值所在。今天,當我們探討21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歷史淵源關係時,面對目前人類地球村生存遇到的各種問題,懷抱『致虛、守靜』的心態研究老子的道家思想,深深感到能從中汲取許多有益的思想智慧,並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啊!老子,不老的【老子】,你是中華文明的千年陳釀美酒,可謂愈老愈香呵!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一)老子與【老子】簡介


   圖為老子畫像及【老子道德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建都於鎬,即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戍攻殺周幽王,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陽。歷史上稱平王東遷前為西周,此後為東周)掌管藏書室的史官。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載,孔子在拜見老子後,告訴他的弟子們說:老子像一條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如龍邪!』)莊子對老子的思想最為欽服、推崇,認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孔子和莊子,與老子同時或稍後,他們從內心由衷地讚譽老子,這能不令人深思?

  關於【老子】的作者與成書的年代時間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這主要源於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了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三個名叫『老子』的思想家,一是春秋末年周朝的李聃,另外兩個是戰國時期的楚國的隱士老萊子、周朝太史儋。第一,從時間上考證,【老子】的作者為李聃,比較符合史實。為什麼呢?根據【史記】、【莊子】、【呂氏春秋】、【說苑】、【孔子家語】、【白虎通】等文獻有關老子事跡的記載,老子比孔子年長,孔子曾數次當面向老子李聃請教道或禮的問題。雖然老子的生卒時間不詳,但孔子的年齡有載可考。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活了73歲。以此推想,老子比孔子早出生50年以上大概是沒有問題的。而周朝太史儋是在孔子死後129年會見秦獻公的。老萊子、周朝太史儋均沒有見過李聃。

  第二,從【老子】的內容來看,【老子】的作者也是李聃。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聽有人說,老萊子是楚國人,著書15篇闡述道家思想的作用,『與孔子同時雲』。但對李聃,司馬遷卻沒有用聽說、懷疑的口氣,而是肯定又詳盡地說:『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上可見,【老子】為李聃所著,是可信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出一批帛書,其中有用墨筆抄寫的【老子】書甲、乙兩部(參見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內容與今本【老子】大同小異,只是內容編排的順序上有所不同。帛書【老子】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甲本用圓點作分章符號,乙本篇尾標有【德】、【道】篇題。據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帛書整理小組考證:甲本系抄寫於漢高祖劉邦稱帝前,乙本抄寫於漢文帝即位前。楚國境內一個軑侯的子弟的墓里能葬入【老子】抄本,這說明【老子】在西漢初期已經影響很大,廣泛流傳。身為漢武帝時代的太史令司馬遷無疑親眼見過並認真讀過【老子】這本書。所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否則,他既不知道有上下篇,也更不清楚【老子】全書是五千餘言。

  老子李聃活了16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200多歲,這可能是有文字記載以來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一個人了。為什麼呢?主要是老子從事研究道德經的主旨和目的,是『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以其修道而養壽』(【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這就是說,老子研究道德經不圖任何功名利祿,既不想升官,也不想出名發財,只想通過研究道德經而健康長壽。

  老子在周朝首都住了很長一段時間,由於他是掌管藏書室的史官,使他有便利的條件閱讀大量別人看不到的各種圖書典籍。因此,老子通曉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公元前516年,周朝王室發生內亂,各地諸侯紛紛造反,與周朝王室分庭抗禮,老子無辜蒙受失職之責。老子看到周朝日趨衰敗,於是便離宮歸隱,西出至函谷關時,遇到負責守關的周朝大夫尹喜,也喜歡道家思想的尹喜,一再對老子說:『您就要隱居了,請您勉為其難,為我寫一本書吧!』老子為尹喜的行動所感動,故以歷史上王朝興衰成敗,天下百姓安危禍福為借鑑,溯其源,著成【老子】一書,共5000餘字,然後才離去歸隱。後來,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記載,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做過魏國的將軍,被封在段干。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文帝時做官。李假的兒子李解是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而居住在齊地。

  在漢代以前,人們稱道家為『黃老之學』,即將黃帝和老子並稱,且把黃帝排列在老子之前,這說明老子的思想有一大部分源於黃帝的思想,換一句話說,老子的道家思想繼承了黃帝的某些思想。民間至今仍盛傳【黃帝陰符經】、【黃帝內經】等書,現在雖然已經沒有黃帝的著作存世,但從其他歷史文獻中仍可發現,老子確實從黃帝的著述中汲取了一些思想養料。如【列子】載,『黃帝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而【老子】第六章則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莊子】中也有記載黃帝之言的,如『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等等。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6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老子是孔子心目中非常受尊敬的老師,孔子向他請教『禮』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道家學派和儒家學派歷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互相排斥,筆墨官司不斷,莊子可以說是批判孔子儒家學說的急先鋒。道家提倡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儒家則提倡仁義,主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來,這兩派學術觀點各異,但出發點和歸宿點卻是一樣的,即希望用自己的學術思想教育和影響國君與民眾,從而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目的。道家和儒家完全可以互補,各取所長,為我所用。這方面,孔子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史記】、【莊子】等史籍中,多處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多次請教道或禮的問題。可以想見,當時孔子是非常虛心地想從老子的豐富智慧中汲取思想養料。

  由於孔子一生學問志在研究仁義、禮樂的治世之道,而未進入老子的真正的修道而體道的境界,所以,對老子所談的『道』之理深感玄奧難懂,而驚嘆老子像龍那樣變幻莫測。但孔子還能將老子的『無欲』、『不爭』、『柔弱勝剛強』、『慈、儉』、『無為』等道家思想原則,融會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述,有一次,孔子帶着他的學生南宮敬叔到周朝都城洛陽,向老子請教有關如何恢復『周禮』的問題。孔子帶了一隻大雁送給老子,作為第一次見面禮。這是有文化的送禮,老子認為,這是他們『互相以禮取義之物』,不像一般人那樣是『以禮取利之物』,老子和大雁親熱幾天以後,就把它放歸到大自然了。

  孔子先謙虛地說:他已經意識到恢復禮制的重要性,但不能從理論的高度將它的重要性準確地說出來,特別是不能從周禮的典籍上說出,所以特別來請教老子。

  ——關於周禮問題。老子也非常謙虛地說:『對於周禮,我也只能說是略知一二。古禮上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祈禱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老子呷了一口茶,停頓片刻繼續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是的,天下如果沒有叫人往好上去的規矩,而是誰想咋干就咋干,亂來一氣,胡來一氣,那不成了和禽獸完全一樣了嗎?像你說的,那個人在喝酒時掀翻桌子,說句笑話,如果不以禮的尺子去量一量,而那個人進一步無禮,讓他在擺好酒席之時去尿灑一桌子,人人如此,天下的酒席不都成了無法下肚的尿席了嗎?……』

  『這是笑話,這是笑話!』說到此,老子連聲開心地大笑起來。孔子不僅沒有笑,而且痛哭流涕,他感到異常欣慰,他多年想聽到而未聽到的話今天聽到了,老子的話有高度,而且深入淺出,生動感人,孔子自言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關於酒席的人數和設置禮節問題。接着,老子又回答了孔子關於酒席的人數和設置的禮節問題。老子說:『我認為周禮說的一席8 人為好,有其道理。一席之上,要設2 個表示最崇敬的位子讓賓客坐,此座位算作自然中的「天」;設2 個較次一點的位子,讓2 個主要的陪伴者來坐,這2 個陪伴者叫做「介」與「饌」,好比自然界中的陰與陽;設3 個位置再次一點的位子,讓3 個起名叫眾陪伴的人坐,這3 人好比是自然界的日月星,也叫三光;最次的一個位子,是主人坐,這個位子好比是自然界的地。這樣8人,組成一個自然界,合乎天的規定,最為適宜。古籍上說,那就是:「立賓以像天,立主以像地,立介饌以像陰陽,立三賓以像三光,古之制禮也。」至於說到賓客剛到之時,如何對他們禮讓接待,古籍上也說得很清楚:「主人拜迎於庠門之外。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至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老子認為,做到這樣的尊讓潔敬之禮,人們就不會爭鬥,社會就能和諧,天下就會太平。

  ——關於孝敬父母之禮。老子還特別詳細地回答了孔子關於如何實施孝敬父母禮節的問題。老子說:子女孝敬父母應該做到、或者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 冬天溫暖被褥,酷暑清涼床蓆,晚上鋪整床鋪,早晨起來問安(『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二、見到父親的朋友,父不近前,不要近前;父不叫退出,不要退出;問你話就答,不問就不言語。

  三、外出向父母告辭,歸家向父母告回,出門遠遊要使父母知道所去的地方,學習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學出成績(『出必面?返必告,所游必有常,所學必有業』)。

  四、與父母同住,別占尊貴的主房;與父母同坐,別占正中的尊位;與父母同行,別占正中的道路;與父母同站,別站門口正中(『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

  五、父母存,不許有以死,不許有私財。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六、孝順的子女對待父母最重要的主要有三大方面: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老子認為,孝愛是立身之本,可以衡量一個人是否真偉大,愛黎民者偉大,愛黎民而不愛黎民中的自己的父母者不是真偉大。

  孔子聽着老子的講話,連聲叫好!拍手喝彩,連連點頭,一臉欽佩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老子又一一準確、明白和生動地回答了孔子關於朝拜禮、婚禮、祭祀禮、喪禮、親友來往禮、經商買賣禮等,孔子聽完老子關於講解『周禮』的問題後,向老子表示,他決心回到魯國執意不折不扣地恢復周禮,據理力爭,說服國君,甚至不惜一死,進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安邦平天下。

  老子看得出來,孔子是一個正直、坦率的好人,是一個有德的善者,但就是過於外露,這未免有點不合時宜啊!出於關懷,也出於愛護,老子還是坦誠地提醒他:『您所說的周禮,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遇到適當的時勢就出仕,遇到不適當的時勢就隱居起來。我聽說,會做生意的深藏貨物,看上去好像什麼也沒有。君子具有很大的德行,而表面上卻好像愚鈍。除掉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除掉您雍容華貴的風度和過高的志向吧!這些對於您都沒有好處。我要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很明顯,老子對孔子想要不折不扣地恢復周禮是持批判汲取的態度的。

  孔子對老子潑給自己頭上的涼水,不但沒有感到生氣、難堪,反而被感動,連連點頭說:『是的,是的,先生的話確實是肺腑之言,一片真心。』

  孔子離開周朝都城洛陽回到魯國後,向他的弟子們談起對老子的看法,認為老子是一條龍,深奧莫測。他說:『對於鳥,我知道它能飛;對於魚,我知道它能游;對於走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罩住它,會游的可以用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無法知道了,它能潛深水悠遊四海,它能乘着風雲而上青天。我今天見到的老聃,他就像一條龍!別說捉它,連琢磨都琢磨不透啊!』

  孔子被譽為『聖人』,而老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條龍。難怪孔子所尊敬的第一人就是周朝的老子李聃,『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參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請教『道』


  【莊子】『天運』、『刻意』、『知北游』等篇中記述,孔子到51歲時還沒有領悟到『道』的精神,於是他前去拜見並求教於老子。老子看見孔子後便問:『我聽說你是北方的賢者,你恐怕已經領悟了道的精神吧?』

  孔子回答說『至今還未能領悟到』。

  老子問:『你是怎樣尋求道的呢? 』

  孔子回答說『我在規範、法度方面尋求道,用了5年的工夫還沒有得到。』

  老子又問:『你又怎樣尋求大道的呢?』

  孔子說:『我是從陰陽的變化來尋求,花了12年的時間還是沒有得到道。』

  老子告訴孔子說:第一,道,是不能用來進獻的,也不能用來奉送的,更是不能用來傳告的。無心卻適應,這就是道;調和而順應,這就是德。而道與德便是帝業興盛的憑藉,王侯興起的規律。第二,要領悟『道』的博大精神,你首先得齋戒靜心,疏通心靈,清掃你的精神垃圾。具體來講,就是要徹底去除一切貪圖利祿、名聲和權勢的欲望。老子認為,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利祿、名聲和權勢,便會唯恐喪失而整日戰慄不安,若放棄上述東西又會悲苦不堪,而心中全無一點見識,眼睛只盯住自己所要的無休止名利等東西,這樣的人,心靈的門戶就永遠不可能打開,因此就永遠得不到道。

  還有一次,孔子為宣傳他的『仁義』、『禮樂』等儒家思想,週遊衛、宋、鄭、陳、蔡等列國,但到處碰壁,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孔子深感困惑無奈,因而又一次回來向老子請教。他對老子說:『我研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已經很久了,熟悉了舊時的各種典章制度;用違反先王之制的72個國君為例,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周公、召公系周武王的兩個弟弟)的政績,可是一個國君也沒有採用我的主張。實在難啊!不知道是人難於規勸,還是大道難於彰明?』

  老子說:『幸運啊!你不曾遇到過治世的國君!六經,乃是先王留下的遺蹟,哪裡是先王的本原!如今你所談論的東西,就好像是足跡;足跡是腳踩出來的,然而足跡難道就是腳嗎?』接着,老子用水鳥以眸子相誘、蟲以鳴叫相誘而交合受孕生子的比喻,說明『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一聽就明白,老子實際上是在含蓄地批評他,批評孔子沒有順應自然界和時代潮流的社會發展規律,總是往後看,希望現在的國君採納前朝社會的政策、制度等。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時期,西周奴隸制社會已經面臨崩潰,社會正處於大動盪、大變革的轉變時期,原來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那一套制度、法規、禮樂等已經過時,遭到新生地主階級和廣大奴隸的強烈反對。此時的孔子,還去向東周列國國君推銷奴隸制社會早期的那一套制度、法規、禮樂等,當然會遭到東周列國國君的強烈反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孔子的思想不與時俱進,思想太保守了。

  所以,老子說孔子沒有真正得道,而且是一個失道的人(『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莊子•天運】)。孔子一生嚮往的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西周(【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由於他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者』(【論語•述而】)。可以想見,孔子的思想是比較保守、落後的。因而,他週遊東周列國宣傳他的仁義、禮樂等,到處碰壁,也就不難理解了。後來,孔子也覺悟了,他說:與其去東周各國遊說空洞的理論,不如在世時研究歷史進行評論褒貶。因此,孔子改為潛心撰寫【春秋】這部經典,上闡明三王之道,下辨別人事之紀,揚善貶惡。因而,司馬遷說:『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指【春秋】所記的歷史時間)』(【太史公自序】)。

  孔子聽了老子的批評後,三個月閉門不出,深刻反省。之後,再去拜見老子,說:『我終於得道了。烏鴉喜鵲在巢里交尾孵化,魚兒藉助水裡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能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能跟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呢!』老子聽了後說:『好。孔丘得道了!』

  由上可見,老子的『道』的本質與核心,就是順應自然變化發展之規律,與時俱進。

   老子是對孔子思想產生較大影響的一個思想家。實際上,孔子也從老子的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有益的智慧養料來豐富充實儒家思想的。【老子】第十四章說:『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夷;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中庸】則云:『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老子】第四十七章說:『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中庸】則云:『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老子】第六十五章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以其知之也』。而【論語】中則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有:『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論語】中則云:『或曰以德報怨何如?』或曰,顯然是引用【老子】之言。其他文獻中也有不少地方孔子引用【老子】思想的記載,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

  【老子】在中國歷史上曾引起四代皇帝的高度重視。唐玄宗李隆基曾親自為【道德真經】作注,特意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均曾精心為【道德經】作注,他們都以治世的觀點而注,從而將道教奉為最高經典,且多以宗教的觀點加以領會,故道教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許多積極的智慧和方法。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9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此書簡介到此為止,其他同道可以繼續補充本書餘下內容,可以通過百度搜索到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4-13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中國武術應當是最講究技能和霸權的,但在儒家思想影響之下的少林、武當等流派,卻不以武藝的高低作為練武者的最終評價,講究以德服人,而對於技藝則講究以柔克剛、以無形勝有形,技藝高低不是認定武術家的根本標準。

  儒家思想是不贊成國與國結盟運動的,可以從儒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可知。論語成於春秋戰國時代,遠交近伐、唯國家利益至上,是儒家所摒棄的,儒家講究以孝治國,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1-4-14 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雪峰山人 的文章

孫子兵法用事實證明,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之上上策。
另外,儒家思想被用到政治上,是對內,一般軍事作用是對外,二者有所不同。至於那些技藝高低是不是武術家的根本標準,且這些標準由誰所定,這些需考究,不能泛泛而言。
謹慎的考證對於學術研究的客觀性有巨大的好處,亦能善導讀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