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7|回覆: 0

[古代科技] 蘆溝的造紙作坊:遺落的文明之光(4)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2-5-15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成都日報
這原始而粗獷的【竹麻號子】,是平凡而勤勞的紙工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的,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昂揚的勞動情趣,曾從大山深處一直唱到北京。那伴隨着雄壯的【竹麻號子】的勞動場面,會讓每一個血肉之軀熱血沸騰。楊師傅告訴我,每年農曆二月十九的觀音會,三月十一的城隍廟會,六月初六的朝山會,還有清明河燈會,這勞動的山歌都會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平樂觀光旅遊。如今,【竹麻號子】已列入首批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不時的會有人來找楊師傅學唱【竹麻號子】。

    遺址:篁鍋記載的輝煌與失落

    比起麻紙,生產竹紙所耗的周期較長,生產工序更為複雜。但竹紙的生產成本比麻紙低,峯迴路轉、移步換景的蘆溝漫山遍野都是川西壩子常見的慈竹。慈竹纖維豐富而有韌性,是造紙的主要原料,可以就地砍伐,第二年又長出新筍,取之不盡。造紙戶舊時稱『槽戶』,為了展現他們的聰明智慧,愚笨的我只好將昔日蘆溝土法生產竹紙的複雜工序實錄於此:

    砍竹→捆竹→運竹→捶竹→水漚→選料→漿灰→蒸頭鍋→打竹→洗料→蒸二鍋→發酵→打堆→擇料→搗料→淘料→打槽→撈紙→壓水→揭紙→打吊子→貼紙→曬紙→整紙→清點→切紙→包裝……

    有一首舊體詩是這樣描寫手工造紙的:『未成綠竹取為絲,三伐還須九洗之。煮罷篁鍋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時。雙竿入水攬紛紜,渣滓清虛兩不分。掬水撈云云在手,一簾波盪一層雲。』在老派文人眼裏,這手工造紙也未免太詩意化了。一位曾在蘆溝做過二十多年紙工的老者告訴我:『片紙來之難,過手七十二。』在那二十多年的時光裏,這位目不識丁的老者『終日被紙包圍,卻始終生活在紙的世界之外』。對於他,造紙不是歷史教科書中古老華夏民族『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不是進行某種原始文明的圖騰儀式,造紙就是造紙,是靠着山水給予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從祖輩那兒繼承下來的一種謀生的技能,與種田並沒有什麼兩樣。在這山高水遠的蘆溝,幾畝田地往往比紙還薄。因此,那些靠山吃山的村民因地制宜地選擇造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其實,無論他們出於何種目的選擇了造紙,那七十二道魔法般的工序,仍讓我無限感慨。可以說,無論是鄉村用於敬鬼神的中元化帛之紙,還是我們每天在都市裏面對的新聞紙、書寫紙、複印紙、打字紙,都浸透了紙工們的汗水。這些紙是竹子的來世、樹木的來世、麥稈和蘆葦的來世。它們單薄的身子支撐起了所有偉大的圖書館、書店和學校,而那些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他們的一生幾乎迷失在紙的叢林裏。一張紙的魔力究竟有多大?有時想,古鎮代代相傳、深入人心的敬惜字紙的習俗多麼暗含深意。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