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9|回覆: 5

古代日常基本知識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09-10-17 1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目錄:

一、人的稱謂

二、古代官職

三、天文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
本文附件下載 古代日常基本知識.7z (37 KB, 下載次數: 525)
=============

正文: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爲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爲屈原,司馬遷爲司馬子長,陶淵明爲陶元亮,李白爲李太白,杜甫爲杜子美,韓愈爲韓退之,柳宗元爲柳子厚,歐陽修爲歐陽永叔,司馬光爲司馬君實,蘇軾爲蘇子瞻,蘇轍爲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稱陶淵明爲靖節徵士,歐陽修爲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爲王文公,范仲淹爲范文正公,王翱爲王忠肅公,左光斗爲左忠毅公,史可法爲史忠烈公,林則徐爲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爲繆丑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爲誠齋,人們稱其爲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爲惜抱軒而被稱爲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爲聊齋先生,梁啓超爲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爲譚壯飛(其齋名爲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爲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爲顧亭林;康有爲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爲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和。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爲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爲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爲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爲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爲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爲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爲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爲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爲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爲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爲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爲』,兼稱官職與諡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爲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爲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爲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爲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爲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爲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爲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爲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爲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爲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爲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爲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爲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爲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爲太后,稱祖父爲大(太)父,稱祖母爲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爲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爲崇禎皇帝,稱玄燁爲康熙皇帝,稱弘曆爲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爲聖人,稱孟子爲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爲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爲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爲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爲『豆蔻年華』)。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爲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17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古代官職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爲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爲王,彭越爲梁王,英布爲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爲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爲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爲英親王,多鐸爲豫親王,豪格爲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爲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後多爲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爲『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爲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爲太傅。後逐漸成爲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爲『三孤』,後逐漸成爲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爲『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爲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爲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爲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爲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爲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爲趙將……拜爲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爲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爲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爲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爲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爲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爲『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爲『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爲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爲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爲『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爲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爲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爲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爲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爲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爲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爲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爲孫權長史。』

  【侍郎】初爲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爲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爲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爲兵部侍郎。

  【侍中】原爲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爲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爲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爲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爲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爲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爲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8226;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爲將軍,吳廣爲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爲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爲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爲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爲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爲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爲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爲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爲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爲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爲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爲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17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天文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認爲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爲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爲: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誇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爲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爲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爲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爲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爲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爲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鬥牛 女 虛危 室壁 奎婁 胃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國 鄭 宋 燕 越 吳 齊 衛 魯 魏 趙 秦 周 楚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虛危 室壁 奎婁胃 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州 兗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揚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荊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牆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記】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誌。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爲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爲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爲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後,織女星將會成爲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徵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漢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養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爲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爲: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爲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爲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爲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爲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爲全天空最明亮的恆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爲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詩人曹唐【織女懷牽牛】:『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爲牽牛。』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恆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爲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爲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即所謂『雲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雲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農曆】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爲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曆的六月、七月相當於公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爲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爲: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清明、穀雨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爲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爲至日,這裡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曆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三月爲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爲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永遇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曆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爲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爲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爲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爲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爲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爲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8226;弘曆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8226;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爲最。』
  (2)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殽。」『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8226;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爲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係見附表。
  天色紀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紀時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化紀時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干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17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古代地理



【中國】現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爲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爲: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爲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8226;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爲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爲家,骰函爲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殽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即指長江,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爲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8226;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爲左,以西爲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爲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爲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盪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裡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爲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爲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爲監察區,後演變爲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裡的,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8226;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爲陽,以山北、水南爲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城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爲一卷。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17 10:49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科舉制度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爲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爲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8226;推敲】(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爲題,規定文章格式爲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爲准。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裡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爲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爲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爲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爲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爲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爲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爲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爲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爲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爲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爲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8226;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8226;滕文公】: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爲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爲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爲主,小學尤以書、數爲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爲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爲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爲官名,現爲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爲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8226;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爲之師。

  【司業】學官名。爲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爲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爲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於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0-17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風俗禮儀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春季爲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爲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爲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菸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爲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爲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爲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爲,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1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宗懍:【荊楚歲時記】
  2 京師諺語:善正月,惡五月。 -----【燕京歲時記】
  3 五月蓋屋,令人頭禿。-----【風俗通】
  4 是月暑氣方盛,可以登高遠望,順陽居上。-----【太平廣記】卷二十一引【月令】注
  5 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爲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宗懍:【荊楚歲時記】
  6 端午,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7 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歲華紀麗】
  8 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白居易:【觀兒戲】
  9 端午刻蒲爲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卷八引陳元靚【歲時廣記】二十一引【歲時雜記】
  10 五月五日采艾懸於戶上,以禳毒氣。----【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玉燭寶典】
  11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詳,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燕京歲時記】
  12 台州師彥參夾山語:炙瘡瘢上更著艾。----【通俗編】卷三十引【五燈會元】
  13 是日,競渡,采雜藥。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爲水軍,一自以爲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
  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武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是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
  是日競采雜藥。【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宗懍:【荊楚歲時記】
  14 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藝文類聚】卷四引【大戴禮記】
  15 以五色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宗懍:【荊楚歲時記】
  16 五月五日,集五彩繒爲之辟兵。-----裴玄【新語】
  17 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令人不病,曰長命縷。-----【風俗通】
  18 夏至著五彩辟兵,題曰游光厲鬼,知其名者無瘟疾。-----【太平御覽】卷二十三引【風俗通】
  19 五月五日剪鴝鵒舌,以能學人話。-----【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異苑】
  20 續命縷分賜百官。-----【宋史。禮志】
  21 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
  22 夏至節日食粽。
  周處謂之角黍,人並以新竹爲筒粽。練葉插五彩系臂,謂之長命縷。-----宗懍:【荊楚歲時記】
  23 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蔌蓼,名曰俎龜粘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龜表肉里,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
  24 仲夏端午,烹驁角黍。----【風土記】
  25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續齊諧記】
  26 漢建武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菰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 【續齊諧記】
  27 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已。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東京夢華錄】卷八引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爲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定爲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衝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