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4|回覆: 0

[古代科技] 比宣紙還珍貴的鉛山連史紙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07-3-13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大江網-江南都市報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開創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對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人類偉大發明之一,造紙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的繁榮。而在這些紙中,尤以連史紙最負盛名。連史紙產自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鉛山縣所產為佳,素有『千年壽紙』的美稱。
2006年6月2日,鉛山連史紙技藝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鉛山的連史紙雖然已傳承1200多年,但它仍然使用着古老的造紙法,不論原料、工具、操作技術、工藝流程,幾乎和1200多年前完全相同!雖然連史紙造紙技法陳舊古老,但現在懂得該項技術的人已寥若晨星。如何保護這份珍貴的遺產,成為眾多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
2007313114318450.jpg

毛竹用藥水浸泡。

2007313114434726.jpg

用造紙紗網到紙漿水裡過一下,手工造紙。

鉛山縣天柱山鄉25歲的張家苟拾起了父輩的造紙技術,一做就是20年。
在他的記憶中,當時土紙很好做,因為當地群眾的祭祀需求,不但價錢好,竹子也多,石灰還可以自己燒,所有的原材料都很便宜。那時他平均一天能做1600張紙,有8塊錢的收入。今天,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後,竹子不能大量採伐,石灰等輔料也越來越貴,土紙雖然還有廣泛的銷路,但他已經感到維持生產有些困難了。在張師傅眼裡,土紙製作工藝幾乎是沒有污染的,因為除了石灰,所有的原料都來自天然植物,而石灰也在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喪失了它的破壞性。通過造紙致富一直是他的夢想,可在子女上學的壓力與原材料短缺的現實中,張師傅有了更多的無奈。
2006年7月,復旦大學手工造紙科學研究課題組到鉛山縣考察手工造紙。課題組專家認為鉛山手工紙的生產工藝在閩浙贛三省中最『土』,最具原生態;鉛山的手工造紙作坊,是原始造紙工藝的『活化石』。
古老的技藝
3月5日,記者來到鉛山縣天柱山鄉採訪,當地一位姓陳的村民告訴記者,這裡的造紙作坊是以家庭為單位,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參加。關於當地造紙技術的傳承,雖然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考證,只是在父輩的口口相傳中傳承着。
記者在張師傅家中看到,張師傅家土紙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其原料以嫩竹為主,一般是在農曆正月伐竹,此時的嫩竹還沒長葉,紙漿豐富。原材料採伐曬乾後,用石灰水發酵,兩三個月後撈出洗淨曬乾,然後用清水泡,去除雜質,曬乾,舂細,放入準備好的池子裡攪拌均勻,經過濾網將泥漿排淨後,加入一種叫滑根水的植物液體(起凝固作用),便成為造紙的紙漿了。
張師傅見我聽得入神,便很有興致地演示給我看。緊接其後的『抄紙』是造紙的關鍵。『抄紙』的工具是一件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用抄紙在紙漿池中輕輕一盪,便『抄』起來,子濾掉水,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幹了就是一張紙了。松紙是另一道關鍵工序,即把本來粘連在一起的紙坯分頁。這道工序技術性很強,弄不好紙張就破損報廢,所以,松紙和抄紙兩門手藝要學好幾年才可以出師。接下來就是曬紙了。據史料記載,精製紙張要一張張地用烘箱烘乾,但對於這些粗紙,只需放在陽光下曬乾就算大功告成。
在張家苟擁擠的杆欄式樓房裡,我們見到了曬着的土紙。這是一個貧困的家庭,樓下,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用木板分隔,一邊關牛一邊用作廚房;樓上,一張張分開的紙掛滿了床前的每個角落。土紙如此製作,連史紙工藝也是如此製作。
昔日的輝煌
連史紙歷史,有過怎樣的輝煌?鉛山連史紙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我國許多鴻篇巨製、名貴典籍、字畫、印譜、拓本等多採用鉛山連史紙。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等。連史紙對於傳承和傳播中華文明發揮過極大作用。
自古『鉛山唯紙利天下』,因造紙業歷史悠久、工藝領先、品種齊全而為江南五大手工業區之一。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鉛山南部的武夷山區就出現了連史紙。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元代的鉛山紙已名播天下了。明高濂在【遵生八箋】論及元代紙品,稱鉛山連史紙為『妍妙輝光,皆世稱也』的精品。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記述了連史紙的製作工藝。明、清兩代的書畫名家、文人騷客能得到皇上御賜的鉛山正品連史紙,是榮膺鄉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都將連史紙作為友好交往的禮品相贈。
直至上世紀80年代,鉛山連史紙仍然是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指定的專用品,並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瀕危的現狀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外國機製紙進入中國,鉛山連史紙生產開始萎縮。雖然宣紙出現在明代,較連史紙晚,但到了近、當代,宣紙進行了工藝改良,逐漸占領了市場。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鉛山縣天柱山鄉漿源村最後一張紙槽也停止生產了。
3月5日,記者來到堅守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最後一張連史紙紙槽的鉛山縣天柱山鄉漿源村採訪。該村村支書熊居渭說,新中國成立前和解放初期,漿源村家家戶戶從事連史紙生產,生產出的連史紙由陳坊的連史紙號收購。後來各地成立了供銷合作社,連史紙便由天柱山供銷合作社包收購。上個世紀80年代中,供銷合作社撤走,漿源村深處武夷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就再也沒有人來收購連史紙了,連史紙只好停產。
據了解,有着1200多年連史紙生產歷史的鉛山,現在只有漿源村還有三人懂得連史紙製作技藝。
未來的路途
保護連史紙,路在何方?有關人士說,改進工藝,降低成本,開拓市場,是連史紙傳承下去的關鍵。
鉛山縣原文化局局長俞怡生在接受記者採訪說,連史紙是品質上乘的文化紙,素有『壽紙千年』之譽。連史紙比宣紙品質更佳,宣紙以樹木為主要原材料,而連史紙是以毛竹為主要原材料。鉛山是毛竹產地,連史紙主要原材料充足,主要原材料的成本較宣紙低,若對它複雜的72道工序進行改良,降低成本,恢復連史紙生產,有可能與宣紙在書畫界和古籍印刷等領域平分『天下』,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也仍然會有市場。多年來,常有全國各地的文化人士來鉛山尋訪連史紙。
2006年4月,江西省造紙學會常務理事長管步軍、秘書長雷建民等一行,到鉛山考察了漿源村等手工造紙村。省造紙學會的專家說,如今,鉛山南部山區還存有一批手工造紙作坊,其生產工藝還在民間流傳,連史紙的傳人還健在,具備搶救的條件。他們表示,將組織有關方面人員對連史紙的品質、市場和工藝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幫助鉛山儘快恢復連史紙生產,使這一優秀傳統工藝得以傳承。
相關鏈接:連史紙
連史紙厚薄均勻、潔白如玉、吸水易干、着墨鮮明、久不變色。舊時,凡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扇面等多用此紙。連史紙產自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鉛山縣所產為佳,素有「千年壽紙」的美稱。鉛山的連史紙已傳承1200多年了,採用嫩竹做原料,鹼法蒸煮,漂白製漿,手工竹簾抄造,是我國傳統的手工紙之一。
記者:艾世民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