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6|回覆: 0

[古代科技] 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時期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07-10-22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在海上探險、大規模海上運輸、海外貿易及頻繁的海戰中先後出現了海上強國――齊國、吳間和越國。
    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他以齊國位於山東,靠近大海的地理優勢,大興漁鹽之利,使它有了很大的經濟優勢,終於先後滅掉30多個諸侯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眾多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境東)會盟,周王也派代表參加,從此霸主地位得到承認。齊國成為能直接控制環繞山東半島及渤海航行的海上強國,其勢力甚至遠達東海和錢塘江口。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乘機攻越,吳軍敗,闔閭受傷,回師途中身亡。其子夫差繼位後,不忘前恥,公元前494年,拜伍子胥、伯[pǐ匹]為將,親率水師從太湖出發攻打越國。勾踐未聽大夫范蠢、文種勸告,在實力遠遜於吳的情況下,與吳交戰,大敗於夫椒(今江蘇太湖中的西洞庭山),越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失陷,勾踐率5000殘兵退棲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南)。勾踐只好派大夫文種賄賂伯呵蠛統擠。
    此後,吳王夫差謀北進與齊爭霸,遂於公元前486年鑿邗[hán寒]江(邗溝)南引長江水至今淮安,北入淮河以通漕運,並溝通長江與太湖的胥溪。傳說吳邗江是我國最早的運河。
越王勾踐卑身事吳,不忘復國。
    越人自古擅長航海,有『斷髮文身』的習俗,可能這是由於常在水中,長發不便,所以剪短,紋(文)身,是象徵龍之子,求其在海中的安全吧,自然也有迷信的色彩。越人常常潛水游泳,對造船航海技術較為嫻熟。他們造的船有適於海戰的戈船,也有民用的扁舟、輕舟、z[líng伶]等。越國在勾踐率領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吳王夫差率精兵北上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之機,發習流(水兵)2000人,兵士40000人,君子(精銳)6000人,諸御(車兵)1000人伐吳,一舉攻下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俘獲太子友。夫差被迫使人以厚禮向越求和。公元前473年,越終於滅吳。吳王夫差自殺。
    越滅吳後,公元前468年,越沿吳北上的途徑從會稽『徙都琅邪[yá牙]』(【今本竹書紀年】。琅邪,今山東膠南琅邪台西北。這時,越並有琅e、會稽二郡)。時越有『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使樓船士卒『二千八百人伐竹櫃為桴』。公元前379年(越王翳三十三年)又『遷都於吳』。吳即今江蘇蘇州。這時位於山東沿海的齊國國勢強盛,而越國國勢日衰,在山東已無發展之地,只得再次從海上遷回吳。
    春秋戰國時期,海上航行能力已很強大。吳人以『舟揖為輿馬』,以『巨海為夷C』。越國一向以舟為車,以揖為馬。越國的兩次遷都也說明了它的航海能力。
造船航海事業的發展反映了我國人民的開拓探險精神,也加強了我國和朝鮮、日本等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朝鮮和中國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西周時曾封商代的貴族箕子於朝鮮。戰國時,鄰近朝鮮的燕、齊兩地人民不堪殘暴統治,曾成批地遷徙到朝鮮去。同時帶去不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朝鮮半島也出土了銅鐸、銅劍等物,據考證有一些是戰國時代的文物。這些說明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在黃海進行遠航。還有不少中國人為躲避戰禍經過朝鮮半島再渡海到日本。他們帶去青銅器和鐵器的生產工具,帶去了水稻種植技術。金屬工具和農耕文化是彌生文化的兩大特徵,從此,日本從原來的繩紋文化過渡到彌生文化(公元前200多年到公元300多年),而彌生文化就是來自中國的文化。特別是來自中國北方沿海的文化。在日本也發現過戰國時期的中國銅劍和燕國的貨幣明刀錢等。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東南沿海的越人經常在南海進行航海活動,並通過番禺港進行貿易。番禺是越人的一支揚越建立起來的。『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揚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史記・貨殖列傳】)同時,百越航海於海外所得黃金、珠璣、犀象等也曾作為貢品向楚國朝貢。
    航海實踐使春秋戰國時人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人們把大海分為東海、北海等幾個海域。人們已深知海洋氣象,特別是風向對航海安全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商代已知東、南、西、北四方風。春秋戰國時又知有八風與十二風。
    隨着生產的發展,春秋戰國時天文學也有很多成就。『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湛,宋有了韋,齊(一說是楚或魯)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經。』(【晉書・天文忐上】)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並各有著作刊行於世。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為【天文】,都是八卷。漢朝時,這兩部著作還是各自刊行的。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併,並定名為【甘石星經】。甘德和石申夫當時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初步掌握了這些行星的運行規律,記錄了800個恆星的名字,其中測定了121顆恆星的方位。後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測定恆星的記錄稱之為【甘石星表】(又稱【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紀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還早約200年。【甘石星經】在宋代就失傳了,在唐代的【開元占經】中還保存一些片斷,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的書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天文學的發展為航海的定向定位起着重要的導航作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