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1|回覆: 0

[古代科技] 上古中國之農業生產與二十四節氣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11-10 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藝術中國
我國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地農業已相當發達。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水稻和葫蘆籽等化石,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六千年前的粟和菜化石等,表明古代人民早已從事植物的栽培和選育工作。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證明,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多種植物的分類並注意研究它們的特性。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我國農業進入了相對發達的鋤耕階段。到了殷商和西周,石木農具有了明顯的改進,並有相當數量的青銅钁用於生產,有的農具在鋒刃邊緣上鑲包一層青銅。甲骨文中已有了『犁』字,因此可以推斷商代已開始使用牛耕。人們在農業生產中總結出了撂荒和輪作的經驗,從一些古代文獻中可以發現,到了西周時期,馬的飼養繁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關係的巨大變革,再加上鐵器的使用和推廣,使牛耕普遍流行起來。畜耕的推廣和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標誌着農業生產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黃河中下游等地的人口開始稠密起來,使得人們更加注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因此,精耕細作就成為我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突出特點。根據【荀子】一書的記載,人們通過充分利用氣候條件,精耕細作,採取『多糞肥田』、『積地力于田疇,必且糞灌』等措施就可以『一歲而再獲之』,也就是可以做到一年兩熟甚至多熟。『春雨驚雷清谷天,夏滿芒種夏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民對農業生產時令的經驗總結。二十四節氣為我國所獨有,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出的時令規律,大約在戰國時期就已完備,沿用至今。  


    在此基礎上,農業科學在那時就已成為專門的學問,在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中,農家學派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提出了『貴農』,即重視農業生產、以農為本的思想。還出現了專門的農學著作――【后稷農書】。此書雖早已失傳,但是其它傳世古籍中仍記載了一部分當時農學的生產實踐和理論經驗,例如前面提到的【荀子】。另一部先秦時期的重要著作【管子】中【地員】一篇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為若干級,什麼土質應種什麼作物,均有具體的記述;【呂氏春秋】中更有【上農】、【任地】、【辨土】、【審時】等專門討論農業生產的篇章。從中可以看出,當時農學家們對農業生產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土質、施肥、播種、田間管理、氣候時令等均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這是對廣大農民生產經驗的理論總結,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發達的有力證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