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1|回覆: 0

[論史] 『漢武盛世』的諸因素合力作用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0-5-7 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自古及今,國人的『盛世』情結未曾衰減。近來對『漢武盛世』的關注,再次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今人對歷史盛世的強烈關注,或許多少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有某種暗合之處。『漢武盛世』與其他幾個歷史時期的『盛世』相比較,在氣勢恢弘、開拓進取諸方面,確有其卓絕之處。早有歷史學家指出:古代中國的政治統一,完成於秦始皇;而文化的統一、制度的統一,則完成於漢武帝。他的時代以功業顯赫、垂範後世而留名青史。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我認為探析其『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遠比感喟其輝煌的表徵更為重要。諸種因素的合力作用,往往決定着歷史發展的方向。討論『漢武盛世』的成因,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認識方法。


    勵精圖治的共同追求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他繼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歷史遺產,其中既有社會穩定、人心歸向、經濟富裕的優勢,也有制度殘缺、國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遺憾。『文景之治』時期奉行的『無為』政治,有助於經濟與社會的恢復和發展,它可以導致社會的安寧,但是不足以導致一個大有作為的時代的到來。
  在是否需要改革求治的根本問題上,關注時政的儒學大師董仲舒應時而出,倡言:『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漢書・董仲舒傳】)在強調『以孝治天下』的漢代,對祖宗的成規遺意,後人只有恪守的義務,而無變更的權利。而董仲舒卻有勇氣蔑視政治禁忌,『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的定評,即便不是對『文景盛世』的否定,也是包含着無盡的遺憾。在呼籲以改革而求治方面,董仲舒無疑站在時代的前列。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並非是董仲舒的獨特之見,一介文士的司馬相如,也對漢武帝的進取功業酣暢淋漓地加以讚頌:『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漢武帝自稱『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資治通鑑・漢紀十四】)。一時君臣都把變法求治、造就盛世,作為自己理應承擔的歷史使命,而且在勵精圖治的進程中,漢武帝得到了一批時代精英的擁戴,甚至是推動。
  縱觀漢武帝時代的基本走向,特別是將它與此前的『文景之治』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趨勢:不屑於追求穩定和『守成』,而立足於『更化』以求強盛。漢武帝與他的統治集團,為了國家的振興和強盛,敢於知難而進,不怕承擔責任,並有駕馭大局不使失控的能力。


    尊重人才的政治意識


  國勢的強弱,取決於人才的去留。在競爭激烈、事功顯赫的年代尤其如此。使不同風格的英豪俊傑各盡所能,是漢武帝成就盛世大業的人事保障。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嚎砹寫】的『贊』中,大力褒獎武帝時期人才之盛,稱之為『群士慕向,異人並出』、『漢之得人,於茲為盛』。他所論列的時代精英有:主父偃、卜式、衛青、金日、公孫弘、董仲舒、嚎懟⑹建、石慶、汲黯、韓安國、鄭當時、趙禹、張湯、司馬遷、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嚴助、朱買臣、唐都、洛下閎、李延年、桑弘羊、張騫、蘇武、霍去病、霍光,『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最後一句,道出了這些人才在締造盛世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稍微了解漢代歷史的人,對上述不同凡響的人物都會心懷敬意。在軍功顯赫的年代,文士難免受到壓抑,其作用容易被忽略,其貢獻容易被抹煞。茲選擇漢武帝時代的部分文士為例,略述其功業。他們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關頭,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預見性、判斷力和實際操縱能力。
  在提高儒家的學術影響直到確立其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轅固、趙綰、王臧、董仲舒、公孫弘都各有其歷史貢獻。主父偃堪稱漢武帝時代的縱橫之雄,他分析政治利害鞭辟入裡,而其敢作敢為的性格更使人敬畏有加。在削弱藩國的進程中,他提出的『推恩令』,具有根本性的意義。董仲舒不僅建議『獨尊儒術』從而奠定了儒家的政治地位,且對當時的政治弊病頗多中肯的批評。如針對西漢前期『任子制』與『貲選制』等任官制度產生的流弊,董仲舒就在對策中提醒過漢武帝。他還提出要及早解決土地兼併之害,統治者未加採納,結果到西漢後期竟然成為無法解決的痼疾。司馬遷的史學貢獻,使他成為我國正史的開山鼻祖。他的治史宗旨和批判精神,都被後世奉為楷模而難以企及。司馬相如的辭賦,縱橫揮灑為百代楷模;同時,他服務於武帝開發大西南的兩篇文告,文辭犀利,充滿了雄邁之氣,不失為漢代政論妙文之一。東方朔號為『滑稽之雄』,在百代雄主漢武帝之前,或者直言進諫,或者以玩世不恭的方式嘻笑怒罵,實則憂國憂民出於至誠。即便是在軍事領域,漢武帝時期的文人也有不俗的表現。嚴助在用兵越地之時表現出的決斷力,在朝廷群臣之中罕有其匹;平越之後奉旨向淮南王劉安申明朝廷用兵必要性,則表現出他擅長辯論的能力。
  漢武帝時期的文士之中不乏一流的人才,這與漢代雄健豪放的時代精神直接相關,也與漢武帝破格用人的雅量相關。他還鼓勵毛遂自薦式的人才選拔方式,一時之間『上書拜官』成為競進者步入官場的捷徑。主父偃等人上書論政,當日就得到武帝召見,並說:『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求賢若渴之情溢於言表。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思想和實踐,自有其值得發掘的價值。


    審時度勢的制度變革


  漢武帝時期的政論家嚴助,總結漢武帝時代的特點:『軍旅數發,內改制度,朝廷多事。』(【漢書・嚴助傳】)班固在論及這一問題時,也特意強調『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改法度』(【漢書・循吏傳】)。類似議論存在着一個共同的立論取向:特別推崇漢武帝大力推行制度變革。
  以立法削弱藩國勢力。漢初推行的『郡國並行』之制,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流弊,其危害性在『吳楚七國之亂』中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因此,漢景帝挾平叛之餘威,頒布過貶抑藩國地位的新規定。漢武帝繼之創設諸多制度法令,極大地削弱了藩國勢力,使之無法再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了『推恩令』。把本屬於王國的部分領土,新立為侯國,並且改變其原來的隸屬關係,使之歸屬於附近漢郡。其客觀效果是『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漢書・諸侯王表序】)此外,還有阿黨法、左官律、附益法等相關立法適時出現。這幾個法律制度,交互為用,使諸侯王國受到根本的抑制,地方勢力坐大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完善監察制度。為了強化對百官的監察,漢武帝增設了司隸校尉和十三部(州)刺史。司隸校尉主要監察京畿地區,甚至皇太子、三公也在其監察的範圍之內。刺史則『以六條問事』,除了一條是監察地方豪強之外,其餘五條都是針對郡國一級高級地方官的不法行為。漢武帝時期的吏治較為清明,與多層次強化對官僚隊伍的監察、監督制度密切相關。
  推行壟斷經濟政策。漢武帝一改前人法度,推行了一系列的國營壟斷經濟政策。特別是官營鹽鐵、壟斷貨幣的鑄造權與發行權、推行『均輸』和『平準』等與經營相關的新法規,成為漢武帝時期增闢財源的有效途徑。史稱『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史記・平準書】)。
  如果沒有這些制度革新,就不可能出現名垂千古的漢武帝盛世。制度建設對於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是最為根本的。它的影響之巨大,遠遠超出於『明君』的個人作用之上。
戰爭體制的動員作用
  凡是涉及制度、政策的重大改革,往往會受到持重者的反對,從而表現為層層的阻力。而漢武帝時代先後推行過那麼多的新政,卻沒有引發多少爭議。其中的原因何在?一個大概合理的解釋是:長達30多年的戰爭,使得國家處於長期的戰爭狀態,在一切服務於戰爭的體制之下,國家的管理者最容易把全國的人力物力動員到一起,隨意加以調撥和使用。開動戰爭機器,從來都是強化集權制統治的有效手段。
  其中一個顯著的事例,足以說明問題。國營壟斷經濟政策的實施,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也是武帝身後引發爭議最多的問題。理財大臣桑弘羊作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在著名的鹽鐵會議上,為了回擊論敵的批評,分析了導致經濟變法的主要原因:長期的邊疆戰爭耗費了國庫積蓄,武帝不得不尋求新的財政來源,以支撐大量的軍費開支。這一理由使得他氣勢大增。可以想見的是,在削弱地方力量、剝奪宰相職權以及開通西域、整肅遊俠等方面,漢武帝都有理由藉助於戰爭體制。
  在這裡,特別應該強調的是,以武力征伐為主要內容的『盛世』,不可能是田園牧歌的世界,暴力曾經是無法避免的手段,民眾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在我們關注古代『盛世』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這一點。

    作者:孫家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