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3|回復: 0

[史學] 《孙子兵法》介绍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09-7-9 14: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兵书战策
作者:郭化若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隋书・经籍志》载为“吴将孙武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5900余字。

  
    该书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均有 “十三篇” 《孙子兵法》的明确记载。《汉书・艺文志》作“《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图九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则有二卷、一卷的不同卷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孙子兵法》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则有多种注本的著录,但不论卷数多少均为13篇。

  
    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三卷足本,宋刊《武经七书》本;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来各家注本五十余种。现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译本流传。

  
    《孙子兵法》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它继承、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它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下同)把战争看作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研究。并且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要求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又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主张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也就是对战争要有有备无患的思想。

  
    书中还着重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要对战争“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它又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认为从这七个方面(即“七计”)对敌对双方的优劣条件进行估计和比较,就能在战前判断谁胜谁负。它把“道”放在“五事”、“七计”的首位,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又说:“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道”,指政治。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贡献。

  
    《孙子兵法》很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将是“国之辅也”。把具备“智、信、仁、勇、严” 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之一,把 “将孰有能”列入“七计”之中。它对将帅要求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广博知识和卓越的才能;有 “知诸侯之谋”的政治头脑;有能“示形”、“任势” 的指挥艺术;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责任心;要有勇有谋,能“料敌制胜”、“通于九变”;善于用间、 “因粮于敌”等等。  它的治军思想,在于文武兼施、 刑赏并重。认为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这“文”,就是怀柔和重赏,使士卒亲附;这“武”就是强迫和严刑,使士卒畏服。它提出“视卒如爱子”,是要使他们去拼死作战。对俘虏提出“卒善而养之”,是为了战胜敌人,壮大自己。它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爱卒”和“善俘”的主张,较之于奴隶制军队残暴虐待兵卒和俘虏,显然是一个进步。

  
    书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名言是科学的论断,它揭示了正确指导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真理。为了了解彼己双方的情况,正确地指导战争,它还提出:“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又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

  
    在作战方针上,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为了达到进攻速胜的目的,它主张要充分准备, “先胜而后求战”。就是说先有胜利的把握,才同敌人交战。要“并力、料敌、取人”,“避实而击虚”,集中兵力,打敌要害而又虚弱之处。进攻要突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行动要迅速,“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态势要有利,“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在作战形式上,它主张在野外机动作战,把攻城看作下策。要在野外机动作战中消灭敌人,就要善于调动敌人。它说:“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对于固守高垒深沟的敌人,则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战法,调动敌人出来消灭它。

  
    在作战指导原则上,它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主动,避免被动。为达此目的,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先要消除自己的弱点,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以寻求消灭敌人的机会。而在待机中,就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它还强调“我专而敌分”,就是要设法使自己兵力集中而迫使敌人兵力分散,这样就能够造成“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它提出了“示形”惑敌办法,即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或示弱──“卑而骄之”,或扰敌──“怒而挠之”,或疲敌──“逸而劳之”,或间敌──“亲而离之”。以此扰乱敌将的心境,挫伤敌军的气势,造成敌人的过失,使敌人弱点暴露,陷于被动。自己则始终保持主动,造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一种锐不可当的态势,使自己的进攻,能所向无敌,所谓“兵之所加,如以□投卵”。它还强调“兵因敌而制胜”,根据敌情来决定取胜的方针。强调要正确地使用兵力和灵活地变换战术。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认为作战通常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而“奇正之变”又是“不可胜穷”的。对不同的敌人,有不同的打法:对贪利的敌人,则“利而诱之”;对易骄的敌人,则卑词示弱,使它麻痹松懈。敌对双方兵力对比不同,作战方法也有所不同:“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兵力劣势,采取防御;兵力优势,采取进攻。而优势的程度不同,打法也不一样,“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用兵作战要巧设计谋,“为不可测”,这样就可“巧能成事”。因而要求“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即所谓“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例如,对不同的战地(所谓“九地”)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对不同的地形(所谓“六形”)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措施。对特殊情况,则要求作特殊的机断处置:“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它把作战方式因敌情而变化,比作水形因地形而变化,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孙子兵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消极成分和糟粕。它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认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甚至提倡愚兵政策,把士卒看成群羊,要“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这些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