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1|回覆: 0

[史學] 隋唐時期手工業生產的繼續發展(3)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0-11-19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唐代前期,已有了早期的毛織業。毛織品在南朝已經出現,據稱南齊文惠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織孔雀毛為裘,過於雉頭矣』。唐中宗女安樂公主有尚方(官府手工業)用百鳥毛織成的毛裙兩條。裙正看是一色,倒看又是一色;白晝看是一色,燈影下又是一色。百鳥之狀,並見裙中。這兩條裙子,每條值一千緡。尚方又有百獸毛織成韉面(墊馬鞍物),能呈現百獸形狀。自從安樂公主作毛裙,貴族婦女紛紛仿製。這些毛織品雖極精巧,但完全是供統治階級奢侈生活所享用。  


    唐以前,我國內地大致還沒有棉織業。在唐代,勞動人民已開始更多地種植棉花和生產棉布。除了新疆地區以外,雲南、兩廣、福建等地,各族人民已越來越多地種棉和織布。據說唐玄宗時,長安城內賣白衫、白棉布的店鋪已經有了。這個情況說明,各地所產的棉布已經不斷增多。  


    唐的冶鑄業也比以前進步。武則天曾令工匠用銅鐵鑄天樞,高一百零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圍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縈繞。天樞上置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直立捧火球,高一丈。又鑄九州鼎。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其餘鼎各高一丈四尺。鼎上鑄有山川物產圖,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多斤。結構這樣複雜宏偉的天樞和九鼎,自然反映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一九七○年在西安南郊出土了盛唐時候的二百七十件金銀器物。這些器具都造型優美,裝飾精緻。其中一個鏤空銀熏球,表面透雕成飛鳥和葡萄紋飾,球當中可以分成兩半,內部有兩個同心圓機環,機環有軸,承環內的香盂,無論熏球怎樣轉動,都能保持平衡。從這些出土的器物分析,當時已普遍使用了簡單的車床,切削、拋光、焊接、鉚、鍍等工藝。一九八二年年初,江蘇丹徒縣又出土了九百餘件唐代珍貴銀器,有:銀酒瓮、鎏金龍紋盤、鎏金鳳紋圓盒、鍍金人物瓶、鍍金龜形器、鍍金酒令籌等。這些器物都造型生動,紋飾綺麗。其中鍍金龜形器,高約三十厘米,背上連接圓筒,刻有龍紋,堆貼蓮瓣,工藝精湛,造型奇巧。這些文物充分反映了當時高度的工藝水平。  


    唐代的銅鏡製作也有進步。我國銅鏡的製造由來已久,商代已能鑄造,後來不斷發展。唐代的銅鏡更加面目一新,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發展出八棱、菱花、八弧、四方委角、海棠花等新的式樣。當時揚州制鏡很著名。中宗李顯曾『令揚州造方丈鏡,鑄銅為桂樹,金花銀葉,帝每騎馬自照,人馬並在鏡中』 。所謂『金花銀葉』,是用膠漆在鏡背上貼以金銀薄片裁成的人物、花卉、蟲獸的花樣,再於上面髹漆數重之後,細加研磨,直至金銀片紋露於平面。這就是製作銅鏡工藝美術相當精巧的『金銀平脫法』。近年來出土唐銅鏡較多,揚州博物館藏有近百面,大部分都較厚實,給人以渾厚富麗之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