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9|回覆: 0

[史學] 文化人類學用於史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四)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12-22 1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網


    文化人類學用於研究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西亞這些代表人類古代社會和文化主流的文明、文化會存在問題(或較多的問題),根本的原因在於文化人類學從內涵到外延、所擁有的觀念、所依據的材料,都與這些『主流』無關(以前的學者認為它們是相關的,那只是一廂情願,只是一種『認為』,因為文化人類學關於原始人、原始文化的認識和觀念,完全不是來自於對這些『主流』的古代文明之研究)。雖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所考察、研究之美洲印第安人土著與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如瑪雅文明)在時間上有先後關係,在人種、文化上有直接和承繼關係,但二者也不是同一回事,不能對等。古代印第安人文明衰落後,『文明』的基本構成、核心成分即不存在,後來(16世紀)又遭致西班牙殖民者的進一步毀滅,人類學家所考察的印第安人土著社會和生活與古代印第文明本來就不是一回事,雖然其間會有共同的、相通的因素。上面所言林惠祥、馮漢驥、李濟、張光直諸先生均認識到文化人類學或民族學材料、方法的局限性、有限性及其用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時的『參考』地位,其時尚未意識到本文所說文化人類學中『關於科學文化的缺失』問題,因此在筆者看來,文化人類學用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史前歷史文化研究,其作用和意義應不會超過他們的估計和認識。  

    研究古代文化的學者常常引用一些沒有數學知識的民族學材料,如『有許多民族沒有數字,有的民族數字也很不完善。美洲、澳洲的許多原始部落,數字不超過5,超過了這些數,只能說「很多,數不清」。中國的鄂溫克和鄂倫春族在過去登記馴鹿時,沒有一家能說清自己養的頭數。阿比朋人狩獵野馬歸來,不問「捉了幾匹馬」,而是問「打到的馬占多大地方」……』[92]。如果將這種民族學材料用來觀照上述人類古代文明的『主流』,那就完全是一種錯位,但以前的學者卻常常是這樣做的,如何星亮先生對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存的認識即是如此[93]。因為文化人類學或民族學材料中沒有『科學文化』這一塊,美洲、澳洲、大洋洲土著以及其他邊緣族群、原始民族中一般都沒有起碼的天文曆法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中國新時器時代也不該有這些東西,這種邏輯和
推論顯然應該壽終正寢。我們常常將巫視為古代特別是遠古時期的知識分子,或者說將古代擁有知識、文化的人叫做『巫』,認為古代科學文化就是由巫師集團創造的。可是根據民族學資料,『巫』就是一些精神病人、發過瘋的人:西藏墨脫縣達木鄉珞巴族跳神的巫師入選的條件之一就是其人發過瘋;在彝族中,一般都是因患某種疾病或自以為是另一死去的跳神的人靈魂附體,胡言亂語、狂跳不止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巫;黔南水族人的女巫也就是經常患病、夢遇死者靈魂附體而出現瘋狂症的女子;壯族的巫婆一般也是發過瘋的農村姑娘,能夠胡亂說話的人。運用這樣的民族學資料去推論原始民族、原始文化,自然得出『女子為巫可上溯至母系制時期,她們在儀式中的顛狂發作與原始民族的思維形式本出一缽』、原始民族是『以精神病人為巫為部族精神的權威』、中國所有的民族文化最原初的狀態跟世界所有的民族一樣,『它們共同的源頭是原始宗教文化』[94]。這個意思即是說,所謂『人文始祖』之類不過瘋人而已,人類文化、文明的產生不過瘋人胡言亂語、狂躁亂跳所得,真是匪夷所思!  

    費里曼認為:以當代殘存的仍過着採集狩獵生活的群體,對遠古人類情況進行直接類推,是必會將遠古事物導入歧途。因為天出土文物所體現的其相適應的制度下的文化行為,與當代殘存的這類群體有極大差別。馬丁・沃斯特認為:今天殘留於世界上的原始民族,其居住地仍局限於一些小地點裡,其所受到的局限性,大大超過更新世古人群活動的地點,以殘存於當代的一些原始事物,對遠古類比並進行復原,勢必會造成以點代面、以殘代全,極容易造成歪曲的考古記述[95]。筆者完全同意這兩位外國學者的觀點,只是還要加上一個重要的理由: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西亞、古代印第安文明,它們都有成熟的種植農業,因而都有較成熟的天文曆法知識,有對『天』和日月星辰的認識、信仰以及初步的數學知識,這些東西構成一個文明的靈魂和根,一般的文化人類學或民族學資料與此判然有別。



    注釋:
[1]如【現代漢語辭典】對"神話"的解釋(2002年增補本),【辭海】"神話"的解釋(1980年縮印本),【簡明社會科學辭典】對"神話"的解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12月第2版,788頁),【文化學辭典】對"神話"的解釋(覃廣光、馮利、陳朴主編,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579頁)。
[2]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序,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
3]摩爾根着【古代社會】上冊10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56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5]【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562―563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6]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幾項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第1期;任式楠、吳耀利【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趙志軍、袁靖【植物考古學和動物考古學研究的新進展】,【中國文物報】2005年2月18日考古版。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34頁,人民出版社1965年9月第1版。
[8]轉引自摩爾根【古代社會】16頁注,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
[9]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121―122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10]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着【中國原始文化史】170―171頁,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張之恆【試論前陶新石器文化】,【東南文化】1985年第1期;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1]【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34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2]【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46頁、154頁、220頁、605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3]【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562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373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5]李建毛【中國早期制陶與原始農業的共生關係】、【中國文物報】2001年4月11日。
[16]傅憲國等【桂林甑皮岩遺址發現目前中國最原始的陶器】、【中國文物報】2002年9月6日,曹兵武【中國早期陶器與陶器起源】,【中國文物報】2001年12月7日;李建毛【中國早期制陶與原始農業的共生關係】、【中國文物報】2001年4月11日。
[17]郎樹德、賈建威着【彩陶】3頁,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8]郎樹德、賈建威着【彩陶】6頁,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9]嚴文明【聚落考古與史前社會研究】,【文物】1997年第6期。
[20]、[21]、[22]、[23]均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4]王東【德國考古學家在約旦發現新石器早期墓室】、【中國文物報】2000年6月18日。
[25]陸思賢着【神話考古】271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趙建龍、閻渭清【關於大地灣F901房基的幾點認識】,【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5期。
[
2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隊【湖北棗陽市雕龍碑遺址15號房址】,【考古】2000年第3期。[27]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專業【案板遺址仰韶時期大型房址的發掘】,【文物】1996年第6期。
[28]【中國大百科全書%26amp;#8226;考古學】190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9]魏興濤【靈寶西坡遺址:鑄鼎原的仰韶大房子】、【文物天地】2002年第6期。
[30]吳小平【『灰坑』小議】,【中國文物報】1999年12月29日;劉志一【『灰坑』新議】,中國文物報】2000年4月19日。
[31]陳劍【茂縣營盤山遺址群再現岷江上游五千年前輝煌】,【中國文物報】2004年12月22日第1版。
[32]趙輝【關於考古學文化和對考古學文化的研究】、【考古】1993年第7期。
[33]楊鴻勛【中國『建築考古學』的創立和發展】、【中國文物報】1999年10月20日。
[34]黃渭金【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6期。
[35]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95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36]王仁湘【新石器時代葬豬的宗教意義】,【文物】1981年第2期;王吉懷【試析史前遺存中的家畜埋葬】,【華夏考古】1996年第1期;盧曉輝【豬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馮時着【中國天文考古學】第三章第二節『新時器時代禮器圖像中豬母題的天文學闡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7]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37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38]趙國華着【生殖崇拜文化論】14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39]朱狄着【信仰時代的文明】176―177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0]丁山着【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3頁,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41]陸思賢着【神話考古】8―9頁,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42]於乃昌、夏敏着【初民的宗教與審美迷狂】125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43]【辭海%26amp;#8226;歷史分冊%26amp;#8226;世界史%26amp;#8226;考古學】2―4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第2版。
[44]何星亮【半坡魚紋是圖騰標誌,還是女陰象徵?】,【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何星亮着【中國圖騰文化】33―3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45]何星亮着【中國圖騰文化】37―3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46]何星亮着【中國圖騰文化】3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何星亮【
半坡魚紋是圖騰標誌,還是女陰象徵?】,【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47]吳耀利【略論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的起源】,【史前研究】1987年第2期;吳耀利【我國最早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中的位置――再論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起源】,【史前研究】1988年輯刊。
[48]王先勝【考古學中器物紋飾研究存在的問題】,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568.html。
[49]陳榮富着【宗教禮儀與古代藝術】20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50]鍾年着【文化之道:人類學啟示錄】255―256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51]、[55]尤玉柱【舊石器時代的藝術】,【文物天地】1989年第5期。
[52]尤玉柱【三萬年前骨雕之謎】,【化石】1982年第2期;朱狄着【藝術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朱狄着【原始文化研究】,三聯書店1988年版。
[53]蔣書慶着【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43頁,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4]王先勝【考古學家應嚴謹對待器物紋飾】,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527.html;王先勝着【伏羲畫卦――中華史前文明之魂】,待刊。
[56]張先直着【考古人類學隨筆】,三聯書店1999年7月北京第1版;覃廣光、馮利、陳朴主編【文化學辭典】495頁,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趙國華着【生殖崇拜文化論】14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57]陸思賢着【神話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58]、[62]王大有着【上古中華文明】271―290頁,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9]楊搖杜媧考】,【民間文學論壇】1986年第6期。
[60]趙國華着【生殖崇拜文化論】349―35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61]陳獨燭【饕餮考】,【文物與考古】1986年第4輯。
[63]傅朗雲【雄偉壯麗的史學工程】,【書林】1989年第4期;傅朗雲【牛河梁『女神廟』族屬考】,【北方文物】1993年第1期。
[64]、[86]馮漢驥着【禹生石紐辯】,【說文月刊】1944年第4卷合刊本。
[65]張光直着【考古人類學隨筆】117―118頁,三聯書店1999年7月北京第1版。
[66]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32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67]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古史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8]趙國華着【生殖崇拜文化論】287―28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
69]李仰松【我國穀物釀酒起源新論】,【考古】1993年第6期。[70]孫機【前龍%26amp;#8226;原龍%26amp;#8226;真龍――中國龍形象溯源】,【中國文物報】1999年9月29日。
[71]覃廣光、馮利、陳朴主編【文化學辭典】107頁,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72]朱狄着【信仰時代的文明】82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6月北京第1版。
[73]何駑【愚神假腹豆】,【中國文物報】1998年12月26日。
[74]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237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75]、[76]星燦【尼安德特人是否已有宗教信仰?】,【中國文物報】1999年3月24日。
[77]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49―51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78]李光謨編【李濟學術文化隨筆】248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79]張光直着【考古人類學隨筆】55頁,三聯書店1999年7月北京第1版。
[80]童恩正【有關文明起源的幾個問題】,【考古】1989年第1期。
[81]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序,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82]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11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83]林惠祥着【文化人類學】7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84]李光謨編【李濟學術文化隨筆】177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85]李光謨編【李濟學術文化隨筆】243―245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87]張光直着【中國青銅時代】219―220頁,三聯書店1999年9月北京第1版。
[88]張光直着【考古人類學隨筆】188頁,三聯書店1999年7月北京第1版。
[89]張光直着【考古人類學隨筆】125頁,三聯書店1999年7月北京第1版。
[90]汪寧生【八卦起源】,【考古】1976年第4期。
[91]王先勝【揭開易學界的神秘面紗――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反思錄】,http://zgxqs.org/wzsf/wzsf20040027.htm
[92]朱長超【原始人是怎樣思維的?】,【化石】1982年第2期。
[93]何星亮【河南濮陽仰韶文化蚌殼龍的象徵意義】,【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
[94]於乃昌、夏敏着【初民的宗教與審美迷狂】28頁、91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