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9|回復: 0

[史學] 走出"史学社会化"误区(2)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1-12 1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光明日报
关于当今“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形势判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为对于当今“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形势判断,应当辨证认识,不必过于悲观。
中国文化有悠久的传统,中国史学也有悠久的传统。古往今来,“历史知识社会化”,是中国文化连绵不绝的重要血脉传承机制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化和大众化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专业化方面的成果就不用多说了。而对于一般的社会民众而言,可能对典籍记载的历史知识缺乏接触和了解,但是,活泼的话本小说、民间戏剧,却为他们提供了真切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朴素的历史发展、进化的观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些中国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谚语,当然是千百年来“历史知识社会化”卓有成效的确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知识的门类、数量急剧增长,尤其是传媒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但是,“历史知识社会化”,却似乎反而成为人们忧心忡忡的问题。特别是年轻一代一味“追星”,缺乏对于历史知识的基本了解的种种现象,引起教育界人士以及社会的普遍忧虑。更令人不安的是,威力极其强大的电视、网络传媒在“历史知识社会化”方面,往往起到的是负面作用。“戏说”历史成风,更不用说那些以搞怪、搞笑为噱头的穿古装的现代人在那里胡闹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立在科技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传媒的进步,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化”以及“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电视方面,当有识之士批评《还珠格格》一味疯闹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历史正剧的质朴真实、大气磅礴。“百家讲坛”的成败得失众说纷纭,但我以为,于丹、易中天的精彩表达虽然技术性漏洞不少,但是他们为一般观众介绍了比教科书里那个深奥古怪的老头更亲切的孔子形象,比《三国演义》更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一代雄杰的大智大慧,大奸大恶,在历史知识社会化方面,功不可没。
更加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石悦,以“当年明月”为笔名,在互联网上推出“不是小说,不是史书”的《明朝那些事儿》,迅速窜红,在天涯、新浪网站的月点击率均超过百万,增强了人们对明史乃至整个历史的兴趣。
总之,论及当今“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基本形势判断,我以为是问题与成绩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社会进步、文明昌盛的大趋势下,在“历史知识”总量急剧膨胀、传媒技术手段迅猛更新的今天,“人人都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的主、客观条件更为优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前景感到悲观。
关于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说“历史知识社会化”的主体是全社会,而非史学工作者群体,并不是否认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特殊责任与义务。
首先,在本职工作方面,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发表研究论著,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更加精深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历史知识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历史知识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步的基础。
其次,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历史专业人才,为“历史知识社会化”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
再次,努力向社会大众宣传历史之于人类进步、民族兴旺乃至个人发展的深刻意义,将“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以及历史科学是“唯一科学”的道理宣传开去,使之得到日益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接受。
最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直接地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历史知识大众化”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特别要澄清观念,端正认识,不要将历史研究的专业化要求与历史知识普及的通俗化要求对立起来,不要将准确的历史知识的掌握与通达的历史感的培养对立起来,不要在学术事业与民众生活之间人为地划出鸿沟。
(作者:何晓明 单位:湖北大学思想研究所)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