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3|回復: 0

[史學] 明清时期国内商业的发达(2)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1-3-15 09: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凤凰网历史
于江泾和朱仙镇,主要是由于商品流通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于江泾位于浙江嘉兴府城外三十里处。这里交通发达,北通苏、松、常、镇,南通杭、金、衢、宁、台、温、处,西南又与福建相通,是南北交通要道。于江泾附近又多种桑养蚕,所以在明代就逐步成为一个四方商贾俱到此收货,镇上买卖十分兴旺的热闹市镇。朱仙镇也是一个商业市镇,比于江泾更为繁荣。朱仙镇北通开封大道,南通尉氏,陆路交通通畅;镇内又有贾鲁河,水运也很便利。由于朱仙镇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逐渐成了南北货物交流的集散地。从朱仙镇运出的货物以西北山货、本省的牲口与土特产为大宗。外地运入朱仙镇,再由朱仙镇运销的货物主要是木材、瓷器、茶、盐、糖、布匹、粮食、杂货、京广货等。该镇全盛时,人口达二十余万。境内商人除本地人外,还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人。山西帮商人势力最大,山西票号握有全镇的金融权。陕西、甘肃商人多经营山货皮毛,安徽商人主要经营典当业和茶叶,福建帮多经营米、糖,本省人多经营服务性行业,如酒馆、饭店等,也有经营小商贩和其它小手工业的回族人。  


    在新兴起的城镇中,由于商品流通扩大而兴起的于江泾、朱仙镇是一种类型;由于手工业生产而兴起的市镇,如佛山镇、景德镇等又是一种类型。广东的佛山镇,完全是以手工冶铁业而兴盛起来的。在明代景泰年间(公元一四五○――一四五六年),这里已经是“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四方商贩辐辏” 。入清以后,这里更进一步发展。江西景德镇是唐代以后逐渐兴盛起来的;明清时候,已经是四方商贾云集了。这里有民窑二三百区,终年烟火不断,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人。在数十余万工匠人夫中,有从事坯作、窑作、彩绘等直接生产瓷器的工人,有辅助工和运输工人,有修理工,也有瓷商和服务性行业中的人员。  


    原有的许多城市如北京、南京等地,也更趋发达。这里以北京为例。洪武初年时,整个北平府仅一万四千九百七十四户,四万八千九百七十三人,北平城中人口当必更少。永乐初这里的商肆还比较稀少。明中叶以后情况逐渐变化,弘治时的北京已经是人口日增,货物充盈。到了嘉靖年间,“城外之民,殆倍集中”,不得不修建了外城。从此以后,北京的外城成了商业区。较大的铺行有绸缎、珠宝、玉器、典当、粮食、盐、生药、布行、香蜡、茶食、糖坊、酒坊、磨坊、裱褙、染坊、纸坊、木坊、棉花、靴、茶叶等。整个北京城的居民已不下百万,一切生活所需,都从商业渠道取得,不能一日无贸易。北京的这些情况,说明了明清时期的国内商业已经发展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和商业繁荣联系在一起的是货币情况也有了变化。  


    明初曾发行纸币“大明宝钞”,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不久又加变通,允许钱钞兼用,以钞为主。后来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剥削人民,钞价大跌。到英宗以后,纸币实际上已不通行了。明朝铸钱比元时多,但比其它统一王朝少。明时称本朝钱为制钱,而流通中的制钱只占一小部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白银的使用比前代更加普遍。但当时使用的白银并没有铸成钱形,形状多是大大小小的银锭元宝。最大的锭有重达五百两的,但以五十两锭较为普遍。此外,还有各种小锭。明时西班牙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在一些地区成了通用的货币。  


    清代的货币大体上是银、钱并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银的地位更见重要。清时外国银元流入更多,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鸦片战争前后,流通最多的仍为西班牙银元。银元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商品经济更趋繁荣,需要固定形式的银币出现。据说嘉庆年间,民间银业曾仿造新式银元,道光年间仿铸更多。中国正式使用机器铸造银币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了。清顺治八年 (公元一六五一年)曾发行纸币,但前后只用了十年,以后直到道光年间未再发行。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