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1|回覆: 0

[史學] 中國田野考古課題意識增強 尚存諸多薄弱環節(1)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6-19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日報
201161795221101.jpg

照片為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拼圖,從左至右為新疆吐峪溝佛寺遺址的壁畫、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等。 蔡華偉製圖

『十一五』期間因為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田野考古大量的開展。僅僅從每年評選出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就可以看出它們對於中國歷史的豐富、對於文物事業與考古學科所具有的重大價值。剛公布的【考古學科『十二五』規劃】,對過去的5年進行了梳理,也期待着田野考古能為學科發展提供更多高質量的資料。
『我和外國學者合作,從2000年開始替劍橋大學寫一本關於中國考古學的英文教材,如今寫了十年,還是沒有完成,原因在於中國的考古新發現真是層出不窮,每過一年,就需要再加一些新的內容進去。不過,欣慰的是2000年寫時一些觀點還只是大膽的學術推測,現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證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陳星燦用『加不勝加』來形容不斷湧現的中國考古學發現,他多次參加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也是考古學科『十二五』規劃的執筆人之一。
『學科規劃也好,十大新發現的評選也好,都想體現對於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考古的引領,不過能轉化為科學價值的考古還是有限。』
大量的空白不斷填補
但薄弱的環節依舊薄弱
『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的領隊崔勇,五年之內兩次作為領隊來參評『十大考古新發現』,幸運的是兩次都入選了。上一次是2006年的廣東高明古椰貝丘遺址,通過搶救性發掘,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早商以前的考古學編年體系的空白,包括稻穀等大量植物遺存的出土,為研究本地區和嶺南稻作農業起源提供了新資料。而已經進行了四年的水下考古項目『南澳Ⅰ號』今年也入選『2010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是一個考古的富礦,這些年,我們無論是在史前、都城等傳統的考古領域,還是在水下考古等新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填補了很多空白,但大家都知道需要做的工作還非常多,許多薄弱的環節依然薄弱。』
薄弱,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文物大省相比,一些省份的考古工作依然有很多不足。河南2007年有5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而一些地方的考古發現都很少進入終評會。因為大規模基本建設、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以及文明探源工程進而後開展的區域系統調查和發掘工作,連過去開展工作較少的貴州等地,都發現了不少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重要的聚落考古發掘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區,從南海之濱的廣東深圳咸頭嶺,到橫斷山區的四川漢源麥坪,新石器時代的一系列重要遺址和墓葬的揭示,為建立更加豐滿的中國史前文化體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但舊石器時代的遺存曆年久遠,很難保存下來。尋找發現舊石器遺址,從來就是考古的重要任務。但是,在過去5年有關舊石器早、中期的田野工作僅可舉出少數幾項。比如今年入圍的25項中,也只有河南登封西施舊石器時代石葉遺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該遺址是我國及東亞大陸腹地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晚期典型的石葉製作場遺址。石葉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在非洲歐洲十分發達,在中國發現很少,以前也僅在北方邊陲,學術界曾認為石葉遺存在中國只是局部現象,從未越過黃河,而登封的發現改變了這種認識。
同時從舊石器向新石器的過渡階段的考古,在學術上的進展也很緩慢。只有對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的持續發掘,發現了包括上下兩個文化層在內的大量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下文化層可能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河南新密李家溝遺址(2009年10大發現)發現了舊、新石器過渡期間的連續地層,以及早期陶器與細石器共存的資料,為討論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起源和旱作農業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人類歷史如何從舊石器進入新石器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話題。專家認為是最後冰期以來的環境巨大變化,迫使人類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產生了包括生計方式和取食活動內容的變化,農業的產生,居住方式從流動趨向穩定、磨製石器和陶器等新的人工製品的出現標誌着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現有資料業已表明,世界上不同地區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方式不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還需要開展大量的田野工作,繼續尋找相對欠缺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建立更完整的發展系列資料。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