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50|回覆: 0

[史學] 北齊史館考辨(1)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6-22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歷史
【唐六典】、【史通】等史籍都曾言及唐史館與監修源出北齊,至於北齊史館的稱謂區別、建置時間、館址方位、建築情況以及組織機構、工作條件和史官生活待遇等,諸書均無明文。茲鈎稽零星散籍,排比事類,略作考辨。  
         
    一  

    中國古代史館始於北齊。【初學記】卷三冬第四載有【北齊邢子才(邢劭)酬魏收冬夜直史館詩】。【北史】、【北齊書】也曾言及史館,不過名稱不一,或稱『史館』或稱『史閣』。  
    【北史】稱五十六【魏收傳】:『(天保)四年,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  
    【北齊書】卷四十四【刁柔傳】:『柔在史館未久,逢勒成之際,志存偏黨。』  
    【北齊書】卷八【後主高緯紀】:武平三年(572)八月,『【聖壽堂御覽】成,敕付史閣,後改為【修文殿御覽】。』  
    【唐六典】卷九【中書省】『史館史官』注云:『後魏並置著作,隸秘書省。北齊因之,代亦謂之史閣,亦謂之史館。史閣、史館之名自此有也。故北齊邢子才作詩酬魏收冬夜直史館是也。』  
    但史館與史閣還是有區別的,從邢劭【酬魏收冬夜直史館詩】推測,魏收曾作【冬夜直史館詩】,否則邢劭也不會作詩酬對。兩首詩均稱『史館』,而不稱史閣,這說明『史館』是正式的官方機構名稱。此外,北齊還置有東館、文林館,均以館命名。  
    史館又稱史閣,館、閣均為樓[1],二者互通。東漢洛陽宮中有秘閣,收藏圖籍。秘閣又稱秘館。【後漢書】卷三十六【賈逵傳】云逵為【左傳】、【國語】作【解詁】五十一篇獻上朝廷,『顯宗重其書,寫藏秘館』。同書卷六十下【蔡邕傳】載邕上書曰:『臣得以學問特蒙褒異,執事秘館。』北齊置史館,且館中有閣,為收藏圖書之所,故又名史閣。  
    『史閣』似是一種口頭稱謂,當沿襲北魏。北魏平城宮秘書省有史閣。【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允領秘書典著作,選(劉模)為校書郎。允修撰【國記】,與(模)具輯著,常令模持管鑰,每日同入史閣,接膝對筵,屬述時事。』這裏的『史閣』實即著作局。  
    北齊史館置於何年呢?東魏置著作郎,由別職兼任。查諸史籍,未見任何關於史館的材料。蓋因魏齊禪代非常時期,高氏集團同元氏帝室集團政治鬥爭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史撰著難能開展,也不可能置史館。北齊禪代東魏,情況發生了變化,高洋想在文治武功方面有所建樹,倡導修史,於天保元年八月庚寅下詔徵集國史資料。曰:『朕以虛寡嗣弘王業,思所以讚揚盛績,播之萬古。雖史官執筆,有聞無墜,猶恐緒言遺美,時或未書。在位王公文武大小,降及民庶,爰至僧徒,或親奉音旨,或承傳傍說,凡可載之文籍,悉宜條錄封上。』[2]天保二年(551),高洋又『詔撰魏史』[3]。到天保四年魏收『專在史閣』,這是史籍記載北齊史館有年可稽的最早年份。從高洋『詔撰魏史』到魏收『專在史閣』看,史館之置當在二年以後、四年之前。  
    又據【北史】卷五十六【魏收傳】云:『初,帝(高洋)令群臣各言志,(魏)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成【魏書】。」故帝使收專其任。又詔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置名而已。』【北齊書】卷十八【高隆之傳】云:『齊受禪,進爵為王。尋以本官錄尚書事,領大宗正卿,監國史。』從這兩條史料還可進一步推測北齊史館建置年代。高隆之封平原王時在天保元年六月,七月『錄尚書事』[4]。領大宗正卿、監國史當也在此時或此後不久。而且從【魏收傳】反映的情況看,高洋詔隆之監國史與使收專史任的時間大致相當,都在天保四年之前,史館建置的時間可由此前推,很可能在天保二年或三年。史館自建置後,一直不廢,直至北齊滅亡。  
    北齊史館地址在何處?史無明文,如仔細辨析史料,仍有蛛絲馬跡可尋,最值得注意的是邢劭【酬魏收冬夜直史館詩】中的兩句語:『寄語東山道,高駕且盤桓』。『東山道』是全詩提到的唯一地名,當是通往史館的道路,這裏代指史館;『高駕』當指負責史館著作的魏收。東山道是由鄴城通往東山宮的一條道路,在鄴城東。北齊史館很可能在東山宮中。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地理志】云:東山宮『東西四百步,南北二百步,基高二丈。【魏記】:「高澄積土為山,斬地為池,引萬金(渠)水為行樂之所。」在鄴城東,因名東崮。』高澄、高洋經常在這裏招引文士討論學術,邢劭與杜弼關於佛學形神問題的爭論就是在這裏發生的。天保八年以後,魏收監國史,還嘗在東山宮中陪高洋歌樂胡舞[5]。再者,魏收曾向高洋表示:『臣願得直筆東觀,早成【魏書】。』稱史館為『東觀』,魏收的意思有兩種可能,一是沿襲東漢的稱謂:一是即指東山宮中的史館。無論哪種可能,魏收所說的『東觀』與邢劭詩中提到的『東山道』在方位上是一致的。第三,高洋稱帝後,將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軟禁在鄴北城,此處成為禁錮元氏宗室及可疑分子的地方,高洋自然不會把史館設在北城。齊受禪,高洋入居鄴南城皇宮,百官公卿署省及鮮卑權貴私宅都搬遷至南城,新舊交替,這樣的環境也不適宜置史館。因此,將史館置於城東的東山宮是比較合適的。至晚在武成以後,北齊史館有變動。由於鄴南城成為政治權力中心,皇帝的活動主要在南城。魏收宅、李德林宅也都遷至此。武成帝在南城西南開玄洲苑[6],並招引文士在這裏編撰【玄洲苑御覽】,後改名為【聖壽堂御覽】,敕付史閣,又改為【修文殿御覽】。明嘉靖【彰德府志・鄴都宮室志】引北齊楊楞伽【鄴都故事】曰:『武成帝高湛,河清中,……拓破東宮,更造修文、偃武二殿及聖壽堂。』又引【鄴中記】[7]曰:聖壽堂『在修文、偃武殿後』,是北齊後主日常理政、閱讀【御覽】的地方,他常『令中要數人扶侍出入,著紗帽直至永巷,出萬春門,向聖壽堂、……論決政事』[8]。【聖壽堂御覽】平時存放在史閣。由此推測,史閣當在南城省禁之中,或許距聖壽堂、修文殿不遠。  
    皇建以後,北齊皇帝很少去東山宮,東山宮逐漸衰落。周滅齊,裁毀東山宮,夷山填池,並將宮禁中史閣所藏典籍運往長安。一大批史官文士也被遷往關中,北齊史館不復存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