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8|回覆: 0

[史學] 包拯升遷穩坐的箇中原因:趕上個『好脾氣』的皇帝(3)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1-6-27 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炎黃春秋 作者:張國華
能升遷能坐穩的箇中原因

  嘉v三年(公元1058年),包拯升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成爲台官的首領。這個變動,說明仁宗還是想讓包拯這樣的人發揮點作用,這樣有利於朝政,有利於家國。包拯又成了仁宗的近臣,在朝中占據了一個重要的職位。包拯當御史台長官,對當時的政治是有所建議有所改革的,比較中肯地提出了一些問題。但人們明顯地看到,在此任上的包拯顯然不像當諫官時那樣鋒芒畢露,敢說敢爲,無所顧忌。諫官包拯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史家認爲,這時包拯的思想比過去來得更加平穩些。

  任何皇權給予臣子的權力都有個限度,這個限度不是靠制度來保證,而是依靠掌權者清明的程度,仁宗也不例外。包拯是仁宗朝少數幾個未受到過大的政治衝擊、未遭貶逐的官僚。縱觀中國歷史上仕途坎坷的官吏,不是由於思想上對現政權構成威脅,就是由於在實際權位上危及到了當朝的統治者。如與包拯同朝的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都是仕途坎坷、屢遭貶逐。而包拯不同,他主要不是以政治改革爲使命的思想家,而只是實幹家。

  包拯在北宋複雜的仕宦生涯中,總的說官運暢通,波折不多。這同他『犯顏抗諫』、『不合群』的性格似乎是矛盾的,箇中原因值得特殊關注。

  在所有論述中,張田評論可謂獨到。張田是包拯的門生,包拯奏議集就是由他負責編纂的。他在這個文集題辭中指出,在先朝擔任諫官和御史的人很多,不到三四年,這些人就升到侍從的近列,然而最後不得大用,又多不得善名以去,惟獨包拯,是進無他吝,天下又不得異議的人。這原因何在?張田以爲,包拯一生忠於皇帝,盡力幹事,儘管有時諫言激烈,但無異心,因而皇帝可以容忍,可以理解,並採納他的奏議;由於他剛直,不與人結成朋黨,所以不偏袒任何人任何事,因而少有捲入朋黨之爭,免遭攻擊;因爲他辦事公道,因而沒有把柄被人抓住,這樣就可以不被別人牽制。我們從張田的評論中似乎知曉了性格剛毅、堅持原則有時到了不通人情程度的包拯能升遷能坐穩的箇中原因,知道了仁宗對包拯信任與支持多於不信任與不支持的箇中原因。

  『君聖臣直,君暗臣佞。』君臣在諫的方面,一般說來,君主起先導作用。君主的虛懷才能換來臣下的竭誠。從歷史來看,仁宗時代批評朝政的臣僚不少,尤其是湧現一批直言敢諫的台諫官,而仁宗以後讚揚仁宗朝政的臣僚甚多,乃至譽爲宋統治最好時期。這一矛盾現象從某種角度說是對仁宗納諫的肯定。

  實際上,『剛直、幹事、乾淨』是『包拯精神』的核心,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準則。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之中,得寵也好,失信也罷,他都會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可能是他給自己訂下的最低標準。史家認爲這也是仁宗對他進一步認識並再次任用的一個根據。包拯『剛直、幹事、乾淨』當時就獲得朝野多數人的讚揚。就連他的反對者也稱他『清節美行,著自貧賤,嘗言正次,聞於朝廷』。包拯之所以能成爲舊時官僚一個好的典型,做到道德人格與政治人格的最大統一,自然與他長期堅守忠孝觀有關,也同他『匡正闕失,盡心報國』的思想有關。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