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6|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漢語綜述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6-12-18 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國學網
漢語在廣義上是指漢民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爲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爲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範,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範的語法,儘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範,沒有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爲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爲『白話』,即以北方話爲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漢語


    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爲母語的人大約有 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準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爲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準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準語在中國大陸稱爲普通話,在台灣稱爲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爲華語。


    語音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爲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ang],韻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國際音標,表格里的國際音標省去括弧),只是因爲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裡分別代表 4個不同的語素(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書面上寫成 4個不同的字。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語法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複合詞(民→人民│失→喪失)。現代漢語裡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複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爲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係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繫。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繫。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裡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爲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爲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爲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爲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爲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爲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爲武』,『人言爲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里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爲歪』,『不好爲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爲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裡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爲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係。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爲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爲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情況複雜。下邊把漢語方言粗分爲官話和非官話兩大類來說明。官話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與鎮江之間沿江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4省,包括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幾個方言區。官話區域的面積占全國3/4,人口占全國2/3。官話方言內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兩地的人通話沒有多大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閩方言(福建,台灣,廣東的潮州、汕頭、海南地區)、客家方言(廣東省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灣)。非官話區域比官話區域面積小,可是方言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話,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內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和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爲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爲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 年來作爲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爲駁雜。清末梁啓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爲報章雜誌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