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6|回覆: 0

安徽省馬鞍山首次發現戰國時期土墩墓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9-23 0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揚子晚報
2011922162717246.jpg

圖為發掘現場。 

 
  近日,為配合314省道改擴建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市和當塗縣文物部門對位於新市鎮臨川村陶莊自然村的陶莊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出戰國時期土墩墓一座。

  戰國貴族土墩墓被發現

  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考古人員在當塗縣新市鎮臨川村陶莊自然村的陶莊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發現戰國貴族土墩墓。9月16日下午,在臨川村村委會以西200米處的發掘現場,考古人員正忙碌着。

  『從隨葬品特點來看,該墓年代為戰國早期;從墓葬規模、墓室形制、隨葬陶禮器看,墓主身份為中下等貴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葉潤清介紹,此墓應是一座戰國早期越國貴族土墩墓。

  據介紹,考古人員最初在該遺址發掘一個晚期堆積層,發現堆積層的文物很少,和一般的遺址不一樣。於是,考古人員判斷,它可能是墓葬或其他遺蹟。後來發現,堆積層中間比較高、四周低,從南往北堆積。因此,考古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江南地區流行的土墩墓。

  安徽發現戰國墩墓是首次

  葉潤清解釋,土墩墓是商周時期流行於吳越地區的一種常見墓葬形式,包括一般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基本形制為平地或淺坑掩埋或平地圍建石室,並構築圓丘狀封土。

  『土墩墓在江浙滬皖地區均有大量發現,年代集中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到春秋晚期後,受中原和楚地墓葬制度的強烈衝擊,吳越地區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到了戰國早期,土墩墓已有逐漸絕跡之勢,因此戰國時期土墩墓在江浙地區僅有零星發現,在安徽則是首次發現。』葉潤清說。

  初步判斷為合葬墓

  據介紹,陶莊的這座戰國土墩墓為淺土坑豎穴木槨式土墩墓,墓葬局部已遭破壞,現存土墩高約1米,土墩底部近橢圓形,長徑約23米,短徑約18米,墓坑基本呈東西向,長6.7米、寬3.5米、深0.52米。從殘存痕跡看,槨室長5米、寬2.5米,似從中間分成東、西兩室。從殘存骨骼和牙齒看,此墓應為合葬墓。

  該墓隨葬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專門為陪葬而製作的陶製明器――仿銅陶禮器;一類為實用器,即日常生活用器、用於生產和征戰等的有關物品。     皖 新

  ■鏈接 土墩墓

  土墩墓,一般沒有墓坑,採用堆土掩埋、平地起封的特殊方式安葬,主要分布在蘇南、皖南、浙江一帶,保存較好的土墩墓外觀呈饅首形狀。

  土墩墓墓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無規律密集式分布;一種為順山脊一字形分布,它歷經2000多年,有的土墩墓早已坍塌不顯見,有的仍保持着顯著的土墩。

  據專家介紹,土墩墓的大小與其隨葬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這也是其墓葬的特點之一。有的封土高大的土墩墓隨葬品寥寥無幾,僅一兩個陶器。但是對於考古來講,對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習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較高價值。

  規模宏大的土墩墓葬,至戰國中晚期漸漸消失,這是因為越滅吳後,又被楚國所滅,至戰國以後,逐漸與楚漢文化相融合。可以說土墩墓的興起與衰落是與吳越的興亡相始終的。

        來源: 揚子晚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