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4|回覆: 0

[史學] 蒙古國的漢學研究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1 1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蒙古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1960年雙方簽訂『蒙中友好互助條約』,1962年簽訂『邊界條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兩國關係經歷曲折;七十年代兩國恢復互派大使;八十年代兩國關係逐步改善。1989年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此後,兩國的友好關係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不斷的鞏固和發展。1990年中蒙雙方發表聯合公報,1994年又修訂『蒙中友好互助條約』。確認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加強發展友好合作關係。隨着兩國各個領域關係的快速發展,漢學研究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一、蒙古國漢學的歷史背景  


  蒙古國的漢語教學有着悠久的歷史。蒙古人與中原文明的接觸早在秦漢時代就已開始。蒙古的漢學教育機構設立,有文字記載是在十三世紀前半葉的窩闊台時代。蒙古國第二大漢窩闊台在1234年滅金後不久,就在金朝的中都(今北京市)設立國子監,18位蒙古貴族子弟入學學習漢學。【析津志】是北京地區的最早方志,元末任大都(元代國都,今北京市)提學總監、崇文監丞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元世宗下旨,讓道與朵羅等十個蒙古孩子入夫子廟學國學學漢兒言語文書:『太宗五年癸巳,初立四教讀,以蒙古子弟令學漢人文字,仍以燕京夫子廟為國學』,『皇帝聖旨:道與朵羅、鹹得不、綿思哥……十個孩兒教漢兒田地里學言語文書去也』。並且教誨道:『漢兒字雖難學,然哪有因細深文字而不學啊!容易文字雖容易學得會,那有什麼好!』  


  當時國子學的教學以語言、文書為主要內容。因為當時滅金國在即,蒙古人在中原的目標由掠奪即將轉為征服統治,需要更多懂漢語和漢族文化的官員。據歷史文獻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六年(1269)正式創立國子學,設立總教官。在國子學內,生員不分種族,凡蒙古人、色目人、漢人皆可入學,對象僅限於宿衛大臣子孫和七品以上朝官。名額初定為80人,後增至300人。國子學所用教材為漢儒經典。國子生員經考試及格即可任官。忽必烈是元朝創始人,他對蒙古菁英的漢語教育重要性認識比以前各大汗都要深刻。忽必烈之後各代君主,對蒙古菁英的漢語教育持續加強。但在元代以後,蒙古族退出中原,其菁英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需求就大大降低。  


  康熙四十八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幫辦大臣,先後共派出136名官員出任,其中可以確認的蒙古大臣有28,。其中的和瑛、松箔、有泰等都有大量漢文作品傳世。這些駐藏蒙古大臣出身蒙古世家,效忠滿清朝廷,處理藏區事務,用漢文進行創作。他們的漢文作品描述了西藏地區的政治局勢、風土人情,反映了清代西部邊疆地區的民族關係,表達孝忠朝廷、江山一統的治國思想,同時也展現了他們深厚的漢文功底和卓越的藝術才一華。  


二、蒙古國當代漢語教學發展歷程  


  1957年蒙古國立大學外語系首開漢語課程,學生52名。招生雖少,但為蒙古培養了第一批漢語人才。1965年因政治原因終止。1973年蒙古國立大學恢復漢語教學,從蒙語系選出一批學生學習漢語,1975年正式開設漢語班。從此逐步發展。這一階段共培養79名漢語人才。八十年代再次挫折,八十年代後期又恢復發展。  


  1990年以後,隨着蒙古的政治經濟改革,中蒙友好關係的發展,漢語教育開始增溫。進入21世紀後,由於中蒙關係進一步加強,漢語教學也進入快車道,層次不斷深入,規模不斷擴展,已在蒙古國形成了一股漢語熱:學習漢語的人數在逐年增加,漢語已成為重要外語之一;大中小學漢語或專業學校紛紛建立;2003年蒙古國漢學者學會和漢語教師學會成立。據漢語教師學會統計,到2007年,全國共有50多所大、中、小學從事漢語教學,學生數達4800多人,比2003年增加了1.8倍。其中大專院校有30多所,其中公立10所,私立20多所,學生數為1670人。學校除集中在烏蘭巴托外,科布多、鄂爾渾、東方省、達爾汗、額爾登特市也有了開設漢語的大專院校,但學生數人很少,僅占全國的4%。  


  蒙古國重新開始重視漢語,漢語教育機構的迅速增加,主要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政治上,隨着改革開放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日益擴大,特別是中蒙交往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蒙古國民眾想更直接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近幾年中蒙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已由國與國之間擴大到兩國的省市之間。地方政府對漢語教學也表現出積極支持的態度;  


  在經濟上,據蒙古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國多年來一直是蒙古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出口目的國和第二大來源國,也是蒙古最大投資國。在蒙古的中資企業已超過1000家。隨着兩國在經貿領域合作範圍的擴大和人員來往的增多,蒙古需要更多的漢語人才。  


  文化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着中蒙文化交流的頻繁,越來越多的蒙古青年想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同時,中華文化的魅力也大大刺激了蒙古民眾的好奇心,學好漢語是打開中華文化大門的一把鑰匙。  


    蒙古國漢語教學興起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從就業考慮。中國已經連續九年成為蒙古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合作雙方對漢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這當然加大了本來並不樂觀的就業機會。總之,隨着蒙古政治環境的改善和政府對漢語教育逐漸開放的態勢,當地很多家長認識到學習漢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非常重視子女的中文教育。  


  下面略述蒙古國的大、中、小學漢語教學情況:  


  蒙古國立大學(MTNC)是蒙古國最高學府,也是漢學教學和研究最集中之地。蒙古國立大學成立於1942年,目前擁有化學、生物、物理電子、數學電腦、信息技術、法律、經濟、社會科學、地理地質學、蒙古語言文化、外國語言文化、國際關係等院系,共有教職工千餘人,學生12000多人,藏書一百多萬冊。蒙古國立大學於1957首次開設中文課程,1961年首批中文專業學生畢業。1965年由於政治因素,中文教育被迫停止。1973年開始,中文教育才逐步恢復。八十年代後期起,蒙大的中文教育再度興起和發展起來。1993年正式成立中文教研室。目前蒙古國立大學的中文專業,學制為4年,課程有『基礎漢語』、『古代漢語』、『漢語詞彙』、『漢語語音』、『漢語口語』、『翻譯理論』、『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經濟地理』等。學習中文的在校生300多人,研究生40多名。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半專業課,最後一個學期分別到廣播電台、報社、研究單位實習三個月。近幾年該校的漢語教學工作又有新發展。從1987年開始進行『注重聽說,全面要求』的教學試驗,大力開展漢語實踐活動(如舉行漢語節目表演會等),同時採用了新的測試方法。近年來想學漢語漢學的學生日益增多。漢學專業的學生都迫切希望畢業能有機會到中國去進行實習。2007年,蒙古國立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與中國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合作,開設了孔子學院,招收30多名研修生。孔子學院也得到中國外交部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的資助,提供漢語語音等方面的教學設備和現代化的漢語教學方法。近年來,兩校通過教學人員互訪,在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孔子學院的建立,使蒙古國立大學日益成為該國的漢語教學中心。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只有蒙古國立大學有培養漢語教學和研究的院系。九十年代後,隨着蒙古國政治經濟改革和中蒙友好關係的加深,蒙古國的漢學教育研究已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人文大學和蒙古國立教育大學分別於1990和1991年開設漢語班。烏蘭巴托大學於1990年開始開設漢語教學課程,設立語言研究、考古、歷史等專業,並與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在師資培養、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招收研究生。憑藉這種富於開創性的辦學模式和良好的教學聲譽,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來校學習漢語。到2006年,在烏蘭巴托大學習漢語的人數已居蒙古國內大學之首。到2000年底,開設漢語課程的蒙古國高等院校已增加到十五所,高校所在城市也由烏蘭巴托擴展到其他城市,如蒙古國立大學的科布多省分校,額爾渾省分校等,從下面一些高校略見一斑:  
2011121131239910.jpg
    中小學則全部集中在烏蘭巴托,共20多所中文完中。中小學的漢語教育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完全中文學校,從一年級就開設漢語。如 『友誼旅蒙華僑學校』、『育才』、『大札斯克』、『賀希洛』等完中;第二種是從五、六年級開設,將漢語作為第一或第二外語;第三種是從三、四年級或七、八年級開始選修。其中第一類學生數最多,有1800多人,第三種最少,約200多人。  


  蒙古最好的中文學校是私立的育才中文學校,該校從事漢語教育已有十五、六年的歷史,現設有一至十個年級,即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班都有,560多名學生,有教師30多名,其中有14名中國老師,學生每天的學習有40-74.2%是中文課程。在曆年舉行的全國漢語奧林匹克大賽中,育才學校都取得了優異成績。2005年在中國使館的大力協助下,學校建成了圖書館和電腦室,配製了一批中文圖書和現代化的漢語語音等方面教學設備和電腦。  


  中國也向蒙古國的中小學漢語教學和研究提供幫助:2003年,蒙古的中小學漢語教師時為73名,本國僅4人,中國為69名,大多亦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組辦公室派遣的志願者。2008年和2009年又派出70名漢語教學志願者,在蒙古的大、中、小學任教。到2010年,漢語教師已增加到162名,仍以中國派遣的志願者居多。  


三、蒙古國漢學研究機構與代表人物  


  蒙古國漢學研究機構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蒙古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蒙古國立大學外國語與文化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  


  蒙古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成立於1968年,已有四十多年歷史。1991年更名為國際問題研究所,1999年9月該研究所與外交部下設的研究中心以及東北亞研究所合併為『國際研究院』,漢學成為該院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東方研究所把漢學研究集中在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八十年代後,着重研究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中國的經濟建設現代化等現實問題上。現在的『國際研究院』每年出版兩期【今日中國】學報。  


  蒙古國立大學外國語與文化學院及國際關係學院除了進行漢語教學外,也進行漢學研究。這兩所學院的研究方向有明顯的區別:外國語與文化學院着重蒙漢語言和文化比較研究,跨文化研究。每年出兩期學報【外國語與文化】;國際關係學院則集中研究蒙中雙方經濟關係,中國的外交政策等政經方面,學報為【國際關係研究】。  


  現在,中蒙兩國的漢學教學、教研交流活動也較為活躍:  


  2003年,中國國家漢語辦主持的『國外漢語教師來華研修項目』邀請一批蒙古國漢語教師到山東大學進修。這批教師回國後便於成立了『蒙古漢語教師協會』,擔任主席的蒙古人文大學中文系巴特瑪就是首期到山東大學進修的學員。協會成立至今,對促進漢語教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年申請參加國家漢辦『來華研修項目』的蒙古中文教師都須先提交申請給協會,由協會協同中國駐蒙使館決定人選。  


    2005年12月13日,由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和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聯合主辦的蒙古國第二屆漢語教學研討會在烏蘭巴托市人文大學舉辦,烏蘭巴托幾十所開辦漢語教學的學校60多位教師與會,圍繞漢語的特徵、教學方法和中文、蒙文比較研究等進行研討。  


  從2006年開始,蒙古的大學生開始參加中國為外國學習漢語的學生舉辦的『漢語橋』大賽。蒙古國教育界對此相當重視,,蒙古賽區的預選賽由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文化處主辦,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和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聯合承辦。參賽選手是通過全國漢語奧林匹克比賽推選出來的。首先,在各個高校進行基礎選撥考試。然後,各高校按10%的比例推選出優秀選手參加全國漢語奧林匹克筆試。最終,從172名參加筆試的學生中選出27名優勝者,參加蒙古國賽區『漢語橋』預選賽,再從中選出最佳才藝獎和最佳口才獎的獲得者,赴中國同其他各國選手一同參加複賽和決賽。2007年中國第九屆 『漢語橋』大賽蒙古賽區預選賽開賽時,中國駐蒙古國特命全權大使余洪耀,蒙古國立大學副校長、孔子學院理事長任欽巴扎爾蒞臨比賽並致辭。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吳新英、一等秘書德博、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於健、蒙方院長其米德策耶以及蒙古國教育和漢語教學界有關專家、教師、學生等3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很是隆重。  


  2007年7月11―13日,由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亞洲系和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烏蘭巴托大學漢語教研室承辦的『面向蒙古學生的漢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烏蘭巴托舉行。來自烏蘭巴托大學、蒙古國立大學、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人文大學、蒙古國立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的36位專家學者及博士、碩士研究生出席了此次會議。在開幕式上,對外漢語研究中心還向烏蘭巴托大學漢語教研室贈送了研究資料和教材。包括【世界漢語教學】1987―2006年合訂本20冊(共79期),對外漢語研究中心舉辦大型學術會議的會議論文集2套,北京語言大學楊寄洲教授主編的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1套(共51冊),北京語言大學魯健驥、呂文華教授主編的【商務館學漢語詞典】10部。在整個學術研討會中,與會者圍繞着『面向蒙古學生的漢語教學』這一核心主題展開討論。哈斯巴特爾教授、王建勤教授、那仁教授、張博教授、巴特瑪教授、邢紅兵教授、雅•赫希格圖教授、曹文博士、巴德瑪擰布博士、鄭艷群教授、朝格吉樂瑪博士、江新博士、薩仁其其格博士等在大會上作專題報告。在會議討論中,蒙古國立大學漢學系那仁教授的【對蒙古學生進行漢語語音教學的若干問題】、蒙古國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巴德瑪擰布博士【蒙古語數量表達的特點】,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會長,人文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巴特瑪教授【談蒙古國漢語師資問題】,蒙古國立師範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朝格吉樂瑪博士【蒙漢形容詞對比研究】,烏蘭巴托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勒•哈斯巴特爾教授【烏蘭巴托大學概況】,薩仁其其格博士的【蒙古學生漢語中介語中時段時點詞語混用的深層原因及其表現形式】皆對漢蒙語的語言特徵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比較。  


  八十年代後蒙古漢學家中研究成果較為豐碩的,主要有以下幾位:  


  1、達賴(Ch.Dalai,1930―2009)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蒙古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蒙古國立大學歷史系教授,蒙古國駐華大使館秘書、參贊,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代表性漢學著作為【蒙古與中國關係】;  


  2、馬納札布(L.Manaljab,1938―)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為烏蘭巴托國際大學語言系教授。2007年出版【元史與元史蒙文翻譯對照研究】;  


  3、巴亞薩(J.Bayasakh,1956―)博士,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現為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系主任。出版有【中國古代史概要】;  


  4、其米德策耶(M.Chimedtseye,1956―)博士,畢業於蒙古國立大學中文系,現為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副院長。2006年以【中國文學蒙文翻譯特點之研究】獲博士學位。用近八年時間將【論語】、【孫子兵法】譯成蒙文出版;  


  5、阿拉坦其其格(N.Altantsetseg,1956)博士,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現為蒙古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1981年出版【19世紀半葉至20世紀初的內蒙古】。  


  6、那仁((Naran Dugarav,1959―)博士,畢業於俄羅斯赤塔師範大學,現為蒙古國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漢學系教授,漢學方面代表作為【20世紀中國歷史】(1997年);  


  7、鋼巴特爾(Ya. Ganbaatar,1959―)博士,畢業於蒙古國立大學漢學系,曾任漢學系主任。現為蒙古國住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總領事館領事。漢學方面代表作為【中國古代文學】(1997);  


  8、別格札布(L.Begjzhab,1956―)博士,畢業於蒙古國立大學漢學系,現為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漢學方面代表作為【中國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1984)、【蒙古與中國的關係(1949―1999)】;  


  9、阿榮嘎瓦(N.Ariungua,1956―)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現為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10、巴圖其其格(Ch.Battsetseg,1958―)博士,畢業於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大學,現為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主要來源:蒙古國立大學漢學系那仁(Naran Dugarav)教授【蒙古國的漢學研究概況】,台北・【漢學研究通訊】2009・11;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會長巴特爾(Batmaa.V)博士【蒙古國漢語教學現狀及展望】)  


作者:陳友冰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