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5|回覆: 0

[史學]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現狀與思考(9)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30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11]田昌五:【古代社會形態析論】181~184頁,學林出版社,1986年;又【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論】84~87頁,齊魯書社,1992年。陳星燦:【文明諸因素的起源與文明時代DD兼論紅山文化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考古】1987年第5期。童恩正:【有關文明起源的幾個問題DD與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1989年第1期。王震中:【試論我國中原地區國家形成的道路】,【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3期;又【文明與國家DD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3期;【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2頁;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3~6頁。
[12]李學勤:【鄭州二里崗字骨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13]徐宏2002年8月1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的演講報告。


[14]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由於遺址被破壞的較為嚴重,或者是由於發掘的面積有限,或者是由於發掘意向的偏差(如只注重尋找城牆而未作其他發掘),或者由於尚處於發掘之中,等等。


[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2年第2期。


[16]何駑2002年8月1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的演講報告。


[17]魏峻:【史前城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國文物報】2002年7月5日。何駑:【史前古城功能辨析】,【中國文物報】2002年7月19日。


[18]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緒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6~7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王震中:【文明與國家DD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3期;又【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緒論】。


[20]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第3~5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 A.鄒昌林:【中國禮文化】第10、19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B.彭邦炯:【對『文明』的一點看法】,2001年8月『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


[22]同上注21之A,第264~267頁。


[23]同上注21之B。


[24]同上注21之B。


[25]趙輝:【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嚴文明、安田喜憲主編【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第135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


[26]趙輝:【關於古代文明研究的一點思考】,【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一輯,1999年。


[27]張光直:【關於中國初期『城市』這個概念】,【文物】1987年第2期,收入【中國青銅器時代】(二集),14頁,三聯書店,1990年。


[28]溝口雄三:【作為方法論的中國】,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29]鶴間和幸:【中華的形成與東方世界】,【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第3卷14~15頁,岩波書店,1998年。


[30]由於在小屯沒有發現武丁以前的甲骨文,故也有人認為殷墟是自武丁開始的商代晚期的都城。特別是自1999年安陽洹北商城被發現以來,洹北商城究竟是河甲所居之相還是盤庚所遷之殷?尚無定論。若洹北商城為盤庚所遷之殷,那麼殷的範圍就應擴大到洹北商城一帶,盤庚、小辛、小乙時的都城在洹北商城,因遭受火災等變故,武丁時由洹北移到洹南小屯,這樣洹北商城和洹南小屯等地都屬於殷地範圍。


[31]郭沫若:【奴隸制時代】,新文藝出版社,1952年,又於195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2]束世:【夏代和商代的奴隸制】,【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33]王玉哲:【試論商代兄終弟及的繼統法與殷商前期的社會性質】,【南開大學學報】1956年第1期;【試述殷代的奴隸制度和國家的形成】,【歷史教學】1958年9月號;【中國上古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商鉞:【先秦生產形態之探討】,【歷史研究】1956年第7期。王仲犖:【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係的形成問題】,【文史哲】1956年第3、4、5期。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版。


[34]李學勤:【近年考古發現與中國古代社會】,【新建設】1958年第8期。


[35]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新中國的考古收穫】第44頁,文物出版社,1961年。


[36]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夏墟』調查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37]殷偉璋:【二里頭文化探討】,【文物】1978年第9期。方酉生:【論湯都西亳DD兼論探索夏文化的問題】,【河南文博通訊】1979年第1期。安金槐:【豫西夏文化初探】,【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第1期。楊育彬:【談談夏代文化的問題】,【河南文博通訊】1980年第4期。李仰松:【從河南龍山文化的幾個類型談夏文化的若干問題】,【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


[38]鄒衡:【關於探討夏文化的幾個問題】,【文物】1979年第3期;又見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版。此說以鄒衡先生為代表,持相同看法的還有:鄭傑祥:【二里頭文化商榷】,【河南文博通訊】1978年第4期。陳旭:【關於夏文化問題的一點認識】,【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吳汝祚:【關於夏文化及其來源初步探索】,【文物】1978年第9期。佟柱臣:【夏代的夏文化問題】,【河南文博通訊】1979年第2期。許順湛:【夏代文化的再探索】,【河南文博通訊】1979年第3期。


[39]孫華:【關於二里頭文化】,【考古】1980年第6期。


[40]田昌五:【夏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


[41]孟凡人:【試論夏文化及其與商文化的關係問題】,【鄭州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鄭光:【二里頭陶器文化論略】,【二里頭陶器集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又【關於中國古代史的年代學問題DD探索夏文化的關鍵之一】,【夏文化以及論集】,中華書局,1996年。


[42]【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DD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43]杜金鵬教授提出把二里頭一期從二里頭文化中分離出來,與『新砦期』文化『合併成一個獨立於王灣三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之外的考古學文化DD新砦文化』,並認為夏文化主要包括新砦文化和二里頭一至四期早段文化,第四期晚段與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段遺存相當(杜金鵬:【新砦文化與二里頭文化DD夏文化再探討隨筆】,【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期,2001年7月)。


[44]至於二里頭二期、三期、四期的宮殿宗廟建築基址分別屬於夏代何王時期的建築基址,還需進一步研究。


[45]唐蘭:【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年代】,【光明日報】1977年7月14日;【再論大汶口文化的社會性質和大汶口陶器文字DD兼答彭邦炯同志】,【光明日報】1978年2月23日;【中國奴隸制社會的上限遠在五六千年前DD論新發現的大汶口文化及其陶器文字】,這三篇皆收入【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齊魯書社,1981年。又【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DD論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載【大公報在港復刊30周年紀念文集】,1978年。


[46]有關的討論和商榷都已收入【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


[47]參見王震中:【從符號到文字DD關於中國文字起源的探討】,【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86年。


[48]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第131~145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49]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第154~167頁。


[50]【人文雜誌】增刊,1982年。


[51]李紹連:【華夏文明之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52]【人文雜誌】增刊,1982年。


[53]李學勤:【論古代文明】,【炎黃文化與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收入【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54]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第5、254~256、260頁。


[55]嚴文明:【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56]嚴文明:【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載嚴文明、安田喜憲主編【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57]張學海:【試論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第12期。


[58]張忠培:【中國古代文明之形成論綱】,【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59]任式楠:【中國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


[60]王克林:【陶寺文化與唐堯、虞舜DD論華夏文明的起源】(下),【文物世界】2001年第2期。


[61]錢耀鵬:【中國史前城址與文明起源研究】第273頁,西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62]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46、59~60頁。


[63]同上注15、16。


[64]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30~~35頁,三聯書店,1997年。


[65]尹達:【新石器時代】,三聯書店,1979年版。


[66]夏鼐:【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考訂】,【中國考古學報】,1948年。


[67]嚴文明:【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68]蘇秉琦、殷瑋璋:【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文物】1981年第5期。


[69]石興邦:【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體系及其有關問題】,【亞洲文明論叢】,1986年。


[70]佟柱臣:【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多中心發展論和發展不平衡論】,【文物】1986年第2期。


[71]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文物】1987年第3期。


[72]任式楠:【長江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73]張光直:【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74]謝維揚:【酋邦:過渡性與非過渡性】,【學術月刊】1992年第2期。葉文憲:【部族衝突和征服戰爭:酋邦演進為國家的契機】,【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


[75]趙輝:【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文中第3節:良渚文化的興衰DD對一處地方文明的剖析;第4節:百川歸海DD中原文化崛起的原因之一),載嚴文明、安田喜憲主編【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76]田昌五:【古代社會斷代新論】第7~11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


[7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四,第161~165頁。


[78]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第十七輯。


[7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70頁。


[80]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第227~246頁。


[81] Elman R. Service,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E.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New York: W. W.Norton,1975.


[82]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49~54頁,三聯書店出版社,1983年。


[83]謝維揚:【中國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酋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5期;又【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84]童恩正:【中國北方與南方古代文明發展軌跡之異同】,【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85]楊升南、馬季凡:【1997年的先秦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年第5期。


[86]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第345~349頁。


[87]王震中:【祭祀、戰爭與國家】,【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3期;又【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第345~374頁。


[88]王巍:【論原始宗教與祭祀在王權與國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2期,2001年7月。


[89]謝維揚:【酋邦:過渡性與非過渡性】,【學術月刊】1992年第2期;又【中國早期國家】。


[90]葉文憲:【部族衝突和征服戰爭:酋邦演進為國家的契機】,【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


[91]何駑:【史前古城功能辨析】,【中國文物報】2002年7月19日。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