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9|回復: 0

[史學] 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最高权力的交接(13)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2-21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5、宦官之废
  东汉、中晚唐、明朝这几个历史上宦官最猖獗的朝代,有一个共同特点:宦官之所以普遍持久地受重用,都是因为皇帝要对付统治阶级内部另一股难以操纵的势力――在东汉是外戚,在中晚唐是“安史之乱”后的节度使(实际是武将),在明朝则是无法彻底削弱的相权及文官政府。
  前两者的祸害一目了然,倒是明朝主要由文官组成的朝廷是否对皇帝构成威胁令人怀疑。事实上明代能与皇帝处于对立状态的,除了四个造反的藩王之外,就得数文官政府了。皇帝并不能完全控制朝廷,全体文官经常跪在紫禁城外向皇帝“请愿”,事实上这种“请愿”可以理解为“示威”。比如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和万历皇帝试图更换太子等政治动荡,使皇帝对文官政府的信任受到严重伤害,后者实际上对皇帝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尤其是在涉及皇位继承方面。有些皇帝竟以不办理奏章来发泄对文官政府的怨气。祟祯初继位时排斥宦官,但不久因文官政府党派之争愈演愈烈,遂对文官失去信任,复用宦官。崇祯曾说“诸臣若实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辈(指宦官)。”[62]
  古代人并不是不记得前朝的教训,明朝为害最大的宦官魏忠贤初露头角时,就有人给皇帝上疏,指出“魏忠贤可能成为第二个赵高”[63]。问题是,如果没有宦官这个“太上内阁”制约文官“内阁”,皇帝可能失去对朝廷的控制,南宋“权相”叠出就是证明。由于宦官到底不能正式充当各级官员,不能彻底取代文官,宦官与文官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一支独大”,皇帝则居中调节,左右逢源,大权在握。
  当然,明朝比中晚唐、东汉还是有一些前进。“魏忠贤不像第二次宦官时代唐王朝的宦官,他始终没有取得军权,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致命伤。”[64]使他在祟祯继位后两个月就被铲除。
  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规律是,如果某一集团在某一朝代为害甚巨,那么该集团在紧随其后的朝代中必被压抑。这是统治阶级“吃一堑,长一智”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满清设立内务府以取代前明庞大的为皇帝提供生活服务的宦官机构;以密折制代替前明主要由宦官掌握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设立军机处以架空内阁,消解相权,同时也取代了前明给皇帝提供秘书服务、后来权势极大的司礼太监……。这些措施的实施,从这个角度看,就如同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吸取前朝教训后的必然反应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至于宦官为害是否能从此彻底杜绝,如果满清之后还有一个君主制王朝会不会死灰复燃?那就和对付所有类似宦官的做乱势力一样,不是靠几个皇帝颁布几道圣旨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君主制的弊端这么容易就能解决,中国早就长治久安了。)
  宦官原是古代最卑贱之人,所以能作威作福,起初当然是仰仗君主授予的权力。君主们依靠宦官办的事越大,授予他们的权力才会越大;如果只需要他们打扫卫生,何必授予军国大权?因此虽然个别宦官由于君主的宠信狐假虎威在所难免,但若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背后必有不得不如此之原因。如上分析,东汉、中晚唐和明朝的君主们正是为了制衡外戚、武将、文官这些单凭自己难以对付的势力,才不得不依靠自己的亲信,而朝夕相处的宦官当然成为最重要的人选。至于是否会养虎为患,尾大不掉,以至于祸国殃民,都只能是退居其次的考虑了。因此,将宦官势力永远清除出政治舞台的前提是――君主不再受到统治阶级内部其它势力的威胁,只有那时君主才不需要依靠宦官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才不会授予他们大权。
  之所以说满清基本达到了清除宦官势力的目的,正是因为中国的君主制发展到清朝时,历史上曾经对君主构成威胁的各种势力,经过几千年的反复打击,有的早已灰飞烟灭(如同东汉的世家大族),有的权力被大大分散(如同唐朝的地方大员节度使),有的权力被基本取消(如同明朝的内阁)……,基本上不再对君主构成威胁。在此基础上,满清统治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宦官势力以最后一击。
  历史看似在这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真正由满清完成的只是一小步而已。因为政权内部的权力分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分工”,从肉体上消灭一批扮演某个分工角色的人容易,但改变任何一种社会分工结构都绝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种政治角色都得反复若干次才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没有飞跃。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