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9|回覆: 0

[國學灌水] 秦始皇『焚書坑儒』只因曾被算命先生忽悠(2)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1-8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論劍歷史門戶網
第一,『焚書』的後果。 


    一是開了愚民統治先河。 


    秦始皇『焚書』的惡果不僅僅在於他燒毀了大量先秦典籍,更重要的在於秦始皇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頭――用暴力推行愚民統治和控制輿論。作爲秦始皇來說,這是他實行個人獨裁統治的必然,但是,對於整個封建社會而言,秦始皇用暴力對天下百姓進行愚民統治卻是一個可怕的開端。 


    二是焚書令不能解決封建與郡縣之爭。 


    焚書令的導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關封建制與郡縣制孰優孰劣的一場爭辯。分封諸侯的危害在未來,施行郡縣的危機在當前。分封諸侯到了若干代之後才會出現諸侯之間血緣關係疏遠相互殺奪的惡果;施行郡縣的危機在於,一旦出現暴亂就會造成無人勤王的嚴重局面。所以,分封與郡縣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當年統一天下之始就曾經因立封建還是設郡縣發生過爭論,但是,因爲秦始皇立場鮮明地支持主張郡縣制的李斯,所以,才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可是,封建與郡縣之爭並沒有因爲全國已經普遍施行了郡縣制而宣告結束,以淳于越爲代表的儒生仍然堅持封建制,是因爲他們認爲只有施行封建制才能鞏固政權。 


    淳于越是秦始皇時代堅持政治主張的博士代表。這些堅持自己政治主張的博士沒有因爲秦始皇主張郡縣制而屈服,他們固執己見,堅信封建制是保證大秦帝國長治久安的正確制度。 


    秦始皇對博士相當重視。秦始皇時期,朝廷設博士官七十人,這在中國曆朝歷代幾乎是博士人數最多的朝代。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權,施行皇帝制度,他雖然廣蓄博士,卻不能聽從博士們的意見。因爲,秦廷博士大多數贊成封建制。而秦始皇希望博士們支持他的政治制度――郡縣制。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層面上發生衝突,秦始皇就不會從諫如流了。 


    秦始皇不採納博士們封建制的意見也不是大事。問題出在秦始皇不聽從博士們的意見,卻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達了焚書令。秦始皇沒有處罰淳于越,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圖用焚書的辦法杜絕博士們的意見,杜絕天下人對政治的評議,卻是最愚蠢的辦法。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士人都反對焚書。 


    我們不妨看看兩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麼看待秦始皇的焚書令的。唐人章碣寫有【焚書坑】詩: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此詩首句的『竹帛』代指書,秦代的書都寫在竹簡、木牘之上,所以『竹帛』就代表了書。『煙銷』,指書已被焚。『帝業虛』,指焚書的結果並不像秦始皇所想像的那樣能夠愚民,反而使大秦王朝的帝業受到極大傷害。 


    第二句『關河』指江山。『空鎖』,指白鎖。『祖龍』,指秦始皇。全句說秦始皇千方百計地防範天下的讀書人,結果只蒙蔽了他一個人,使他誤以爲『焚書』可以愚弄天下百姓。其實,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 


    第三句『坑灰未冷』,指焚書不久。秦始皇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下達焚書令,三年之後秦始皇死去,四年之後秦末大起義開始。『山東亂』,指天下大亂。 


    第四句『劉項』,指劉邦、項羽。『原來不讀書』,諷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失敗。 


    全詩譏諷秦始皇焚書杜絕言論,企圖讓秦朝基業萬世永存。但是,沒有想到最終推翻秦朝的劉邦、項羽根本就不讀書,焚書對他倆完全不起作用。焚書,搞文化專制,最終秦朝卻被不讀書的起義者所推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還有一首無名氏寫的【焚書坑】詩: 


    焚書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  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讀兵書。 


    秦始皇『焚書』本來是要施行愚民政策,結果人未愚而國已滅。因爲秦始皇禁錮天下的讀書人,卻擋不住『一人』不愚,這個人就是劉邦手下最有名的謀士張良。張良從黃石公那裡讀了兵書,知道如何用兵天下。僅此『一人』足以置大秦帝國於死地。 


    從後人的兩首焚書詩來看,秦始皇的『焚書』絲毫沒有阻擋大秦帝國的滅亡,只留下了一個兩千多年來爲人譏笑的話柄,一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教訓:愚民不能鞏固統治。 


    第二,『坑儒』之說不準確。 


    『坑儒』在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被稱作『坑術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這裡的『術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張陰陽五行的一批人。 


    東漢王符的【潛伏論・賢難】篇也稱:『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王充把『焚書』稱爲『誅偶語』,把『坑儒』稱爲『坑術士』。 


    『術士』是方術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這兩個概念有聯繫也有區別。『術士』也讀儒家經典,但是,『術士』更多是精通方術。盧生、侯生都是爲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方術之士,並不是純儒。 


    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坑儒』的叫法並不準確。  


    班固的【漢書・郊祀志】說: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年而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滅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 


    班固說的『文學』是指『文章學術』,基本上相當於『儒生』,但是,班固仍未用『焚書坑儒』之說。  


   【漢書・儒林傳】說: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 


    可見,西漢多數學者沒有哪位把秦始皇的坑殺方士稱爲『坑儒』,而是稱爲『坑術士』。應當說,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到了東漢衛宏作【古文尚書序】,才正式使用了『焚書坑儒』一詞: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 


    南北朝時期劉宋時代范曄的【後漢書・陳蕃傳】又一次用了『坑儒』之說:  伏見前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無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橫加考案。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聾盲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以爲異? 


    另外,侯生與盧生議論秦始皇時,特意說明當時咸陽『侯星氣者至三百人』,可見,京城咸陽的術士之多。 


    第三,『坑儒』新說不可信。 


    我們講的秦始皇坑術士是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依據。但是,東漢衛宏記載的焚書事件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大不相同。據衛宏記載,秦始皇將古文字改爲小篆和秦隸,擔心天下讀書人不從。於是,召集天下的讀書人到京城,先封爲『郎』(侍從),再秘密派人在驪山有溫泉的地方種瓜。由於地下溫暖,冬天長出了瓜,秦代沒有塑料大棚,這可是一大奇聞。秦始皇於是召天下博士討論冬天長瓜一事,博士們議論紛紛,爭執不下,秦始皇趁機派博士們前往驪山實地考察。當博士們在驪山山谷的一塊瓜地實地考察之時,秦始皇暗令從山上往谷中填土,七百多位博士全部活埋於驪山山谷之中(秦改古文以爲篆隸,國人多誹謗。秦患天下不從,而召諸生至者皆拜爲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種瓜於驪山硎谷之中溫處,瓜實,乃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天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爲伏機。諸生方相論難,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終命也)。 


    後來,唐人顏師古爲【漢書】作注,唐人張守節爲【史記】作注(【史記正義】),唐人章懷太子李賢爲【後漢書】作注,唐人李善爲【文選】作注,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了衛宏的說法。可見,東漢衛宏的『坑儒』新說在唐代極爲盛行。 


    兩種『坑儒』說差別很大。【史記】記載的『坑儒』是因方士欺騙秦始皇,引發秦始皇大怒而捕殺術士。衛宏新說則是秦始皇擔心統一文字引發讀書人的不滿,所以,設計將天下讀書人騙至京城並殺死。兩說的起因不同,施行坑殺的心理狀態不同。本爲事實的原說在唐代反爲衛宏的新說所代替,並且廣爲流傳。這說明唐代之後,秦始皇的『坑術士』遭到了空前的社會批判。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焚書坑儒』呢? 


    從正面來看,『焚書坑儒』其實是統一思想領域的一場政治運動。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在政治上廢除了封建制,推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用小篆統一了文字;在經濟金融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政治、經濟、文化措施是國家統一的根本要求。但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狀態仍以它的慣性而存在,大秦帝國仍然沒有形成思想領域的統一。從長遠來看,只有思想統一了,才能保證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更加有效。而當時盛行的儒家和法家兩家思想相較而言,儒家是保守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取的各種措施都是創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的理念,因此眾人對之議論紛紛。而當時六國貴族,也想借著儒家的思想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因此,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淳于越咸陽殿上的發難、幾個術士的欺騙誹謗行爲讓秦始皇找到推行思想運動的藉口與切入點,由此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上演了,手段雖然過於激烈,對待諸生也太殘酷,但在短時間內思想上迅速取得了統一。  


    焚書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專制,坑儒事件雖然帶有衝動性,但是,以屠殺來控制輿論是更典型的文化專制。淳于越的過錯在於他把秦始皇當成了秦王嬴政,以自己的『道』去碰撞秦始皇的『勢』。這說明秦朝博士們還沒有來得及適應秦始皇的文化專制。其實,秦始皇並沒有真正打算消滅儒家,所焚的只是民間私藏的反動儒家經書,很多儒家著述被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有意識地保存下來。清朝人黃石牧也說過:『秦禁書,禁在民,不禁在官;故內府博士所藏,並未亡也。』(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曾翻閱過當時國家圖書館的大量藏書,所引證的材料,不僅有諸子百家語,而且還有先秦諸侯列國史官的記載。 


    焚詩書坑術士一事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爲什麼呢?漢代儒生的過秦思潮,經學家對典籍被毀的憤怒,都是原因。 


    在所有古書中,漢代王充在他的【論衡・語增篇】中最早真實地記錄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  燔詩書起淳于越之諫,坑儒士起自諸生爲妖言。見坑者四百六十七人,傳增言坑殺儒士,欲絕詩書,又言盡坑之,此非其實而又增之。 


    對於秦始皇坑儒的人數多少以及坑儒的方式,歷史上曾有過不同記載。其中,有七百多人、四百六十七人、四百六十四人、四百六十人等不同說法。 


    但是,秦始皇不論以什麼爲理由殺戮四百六十人,不論人數是否爲四百六十,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是一個活生生的、能哭能笑能跑能跳的人。秦始皇爲這些人定罪只是勝利者的正義而不是正義的勝利。 


    『坑儒』的意義不在於誅殺了多少術士,而在於向天下昭示了大秦帝國的文化政策取向,昭示了大秦帝國文化專制的既定國策。大秦帝國雖然仍保留了博士官,但是,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處士橫議的氣象卻從此消亡殆盡。 


    歷史往往與統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強制推行文化專制與愚民政策,本來是爲了鞏固大秦帝國的統治。結果,卻讓絕大多數讀書人站到了大秦帝國的對立面,進一步失去了民心,爲大秦帝國的最後滅亡又增加了一顆稻草。所以,陳勝、吳廣反秦大起義之時,眾多讀書人紛紛投身反秦鬥爭之中,成爲推翻大秦帝國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時始料未及的。 

        來源:論劍歷史門戶網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