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7|回覆: 0

[史學] 鴉片戰爭的失敗標誌儒家傳統對外政策的破產(1)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12-12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文章來源:【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作者:酈永慶
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的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在這次戰爭中,由於清朝政府和、戰不定,從而出現了打―談―打―最後降的局面。以往史家在解釋這一歷史現象時,往往將它和統治階級內部抵抗派和投降派之間的鬥爭聯繫起來,事情似乎是這樣:在統治階級內部存在着以林則徐為首的抵抗派和以琦善為首的投降派,兩派之間涇渭分明,水火不容;道光皇帝則是一位一時明白、一時糊塗的皇帝,當他起用抵抗派林則徐時,禁煙抗英鬥爭就取得勝利,定海失陷以後,由於聽信了投降派琦善的話,將林則徐革職,清軍就接連打敗仗。
雖然後來抵抗派揭露了琦善的賣國行徑,道光將琦善革職,但未起用林則徐,所以,鴉片戰爭終於失敗。這種簡單化的說法,對複雜的歷史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究竟道光在定海失陷以後的態度怎樣?在統治階級內部是否存在抵抗派與投降派的鬥爭?清朝政府對外戰爭的失敗,在對外政策方面的根本問題是什麼?筆者試圖依據清代檔案,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得出比較符合歷史的結論。
一、道光皇帝在定海失陷以後的態度
史家一般認為,道光在英軍攻佔定海,北迫天津之後,迅速地從支持林則徐禁煙抗英鬥爭轉向妥協投降,最後充當了投降派的總代表。(參看龔書鐸等【建國三十五年來鴉片戰爭史研究綜述】,載【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續編,第473頁。)這種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道光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定海失陷的消息傳到了北京。道光除將浙江巡撫烏爾恭額等革職留任戴罪圖功外,立即諭令閩浙總督鄧廷楨選派閩省舟師入浙會剿英軍,諭令兩江總督伊裏布揀選水師數千名預備調遣。道光認為:『此次□咭□逆夷滋事,攻陷定海,現經調兵合剿,不難即時撲滅。因思該夷先經投遞揭帖,恣其狂悖,逆夷文字不通中國,必有漢奸為之代撰。且夷船多隻闖入內洋,若無漢奸接引,逆夷豈識路途?』(本文所利用的清代檔案均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上諭來源於【軍機處上諭檔】和【軍機處剿捕檔】,奏摺、奏片來源於【宮中硃批檔】和【軍機處錄副檔】,余不一一說明。)
因此,道光斷定,英人膽敢尋釁是因為漢奸為英人主謀嚮導,否則英人『以食毛踐土之民』是不敢『自外生成』的。所以道光下令沿海將軍、督、撫、提、鎮查拿漢奸。由此可見,儘管道光對情況的判斷是錯誤的,但他抗英的態度應該說還是積極的。
七月初六日,道光收到了林則徐從廣東發來的奏摺。林則徐指出,英艦『若其徑達天津,求通貿易,諒必認為該國久受大皇帝怙冒之恩,不致遽遭屏斥,此次斷其互市,指為臣等私自擅行。倘所陳尚系恭順之詞,可否仰懇天恩,仍優以懷柔之禮,敕下直隸督臣查照嘉慶二十一年間英國官阿美士德等自北遣回成案,將其遞詞人,由內河逐站護送至粵,藉可散其牙爪,較易就我範圍。倘所遞之詞有涉臣等之處,惟求欽派大臣來粵查辦,俾知天朝法度,一秉大公,益生其敬畏之誠,不敢再有藉口。』(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五日林則徐奏摺。)
在此,林則徐認為,英人是因為斷其互市,損害了商業利益,因此才北上伸冤告狀。只要英人到天津表現『恭順』,朝廷還可以採取安撫政策,甚至建議:如果英人在遞詞中指控他『私自擅行』,那麼,朝廷可以另派欽差大臣來粵辦理,以消除英人的藉口,使其迅速就撫。
道光看了林則徐的奏摺,仍認為『夷情叵測,詭計多端』,因此,諭令直隸總督琦善:英人『倘駛至天津,求通貿易,如果情詞恭順,該督等告以天朝制度,向在廣東互市,天津從無辦過成案,此處不准通夷,斷不能據情轉奏,以杜其覬覦之私。倘有桀驁情形,即統率弁兵,相機剿辦』。(道光二十年七月初五日上諭。)
琦善接到諭旨後,於七月初九日復奏,認為:『□夷詭詐百出,如專為求通貿易,該逆豈不知聖人一家,只須在粵懇商,何必遠來天津?如欲吁懇恩施,何以膽敢至浙江佔據城池?是其顯懷異志,明有漢奸引導,不可不嚴兵戒備。』(道光二十年七月初九日琦善奏摺。)在這裏,琦善否定了林則徐認為英船前往天津是懇求貿易的說法,追隨道光『必有漢奸引導』的觀點,主張對英取強硬態度。
上述情況說明,定海失陷以後,道光並沒有迅速地轉向妥協投降。不過,他對是戰還是撫,還沒有作出最後的決策。林則徐和琦善對英船北上的目的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說法,琦善不過是迎合道光的觀點,而林則徐是派往廣東的欽差大臣,直接與英人交涉,看來,他的意見對道光影響更大。林則徐的奏報有兩點重要內容,一是英船北上是『求通貿易』,二是英人若指控他『斷其互市』是『私自擅行』,他可以接受查辦,以消除英人藉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