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0|回覆: 0

[史學] 李達的歷史理論和史學思想(2)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1-12-27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現代社會學】一書還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一重大歷史理論問題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論證。李達說:"個人能創造社會之歷史,然不能任意創造之,必也依據社會歷史進行之途徑,應時勢之要求而創造之。故個人慾創造其自身之歷史也,第一必在確定之前提與條件下;第二其結果又常由於多數人意志衝突而生。"(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頁。)這就是說,個人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能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有限的,有條件的:"此種影響增大可能性,恆受社會組織所拘束,恆受多數社會力所限制"。當物質條件還不具備,"個人無論如何努力,人群無論如何運動,社會之變革終不可期也"。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質條件既備矣,個人或人群苟不努力以促成之,社會之變革亦不易實現也。"即是說,在社會變革中,個人和人群之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忽視社會變革中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爲可以坐等社會變革,則是對唯物史觀的機械理解。李達注意把唯物史觀和舊唯物主義區別開來,他一方面強調社會發展的經濟動因,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科學闡述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現代社會學】中有這樣一段話,對唯物史觀的眾多理論問題進行了概括性總結:"社會之革命的進化,依據二種現象而成。其一爲物質的現象,由生產力之發達而成;其二爲精神的現象,系受前者之影響,由社會的階級鬥爭而成,兩者同出一源,而其任務則分途並進。蓋生產力之發達,則社會物質的基礎勢必發生變化,舊生產關係不能增進生產之利益,而成爲生產力發達之障礙。政治法制等上層構造,已不適合於經濟的基礎,於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遂至互相衝突,同時經濟上被壓迫之階級亦與經濟上占勢力之階級,發生階級的利害之爭鬥。此時生產關係苟不改造,則生產力不能繼續發達,社會即無進化。"(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頁。)這段話精闢地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以及歷史發展的動力等重大歷史理論問題。李達論歷史發展動力問題,是從生產力和階級鬥爭兩個角度進行的,其中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根本,階級鬥爭在歷史發展中起"人工的發動力"的作用。

  應當指出,在【現代社會學】中,李達的哲學思想體系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他對辯證唯物主義論之甚少,還不能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爲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整體進行研究;這表明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還未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1929年李達撰寫【社會之基礎知識】一書,將唯物辯證法的原理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中,提出了"社會的系統觀"的思想。李達強調指出,經濟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社會是包括人類間一切相互關係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一切經常相互關係都以經濟的相互關係做基礎。"(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8頁。)李達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了社會系統變化的原因。他說,社會系統變化的原因,"當求之於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中"。可以看出,李達對經濟關係在社會系統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視的。【社會之基礎知識】專門介紹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內容,不過論述還較爲膚淺。

  在【社會之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李達1935的寫成【社會學大綱】。該書是第一部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作爲具有嚴密邏輯結構和歷史證明的完整體系進行論述的著作,它將辯證法引入了歷史認識,因而在歷史唯物論方面較其以往論述更具深刻性。歷史唯物論認爲,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李達論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辯證關係。李達認爲,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因爲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物質的生活資料。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根本觀點的基礎上,李達進而論述了生產力與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係。李達指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鬥爭。他說:"在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對立的統一過程中,生產關係常對生產力鬥爭,而生產力對於生產關係占居優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也是如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李達根據經典作家的論述,把社會存在概括爲社會經濟的構造,把政治法律和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概括爲社會的上層建築之一和社會的上層建築之二。李達說:"與特定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體,形成了社會的經濟構造。這種經濟構造,就是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則包括兩個部分:"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之一";"意識形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之二"。關於經濟構造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李達論述道:"經濟構造是社會的基礎,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築與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都是樹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並受這個基礎所規定的。可是這兩種上層建築雖受基礎所規定,而對基礎卻又給以一定的反作用。"但是上層建築的這種反作用是有條件的,不可與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相提並論:"上層建築對於基礎的反作用,從其發源與結果來看,是決不能與基礎對於上層建築的作用相同的。上層建築反作用於基礎的可能性,是由於上層建築從基礎得到的發展力量而來的。可是這些上層建築反作用的結果,只在它沒有和基礎發展的傾向相矛盾之時,才能持久,才有意義。在相反的方向的反作用雖也能延緩並障礙經濟發展的過程,但決不能變更這發展過程的傾向,而經濟的必然性,結局是必須打開它的道路而前進的。"這些論述,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