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6|回覆: 0

[史學] 兩部【唐書】的取材與思想(3)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2-3-2 1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通常都以新書廢舊書61傳、增331傳,但對其原始根據卻說法不一。有說是『文徵明【重刻舊唐書序】言』,有引作『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指出』,也有不少人看出馬端臨是引用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的著錄:『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清代錢大昕另有統計,也被認爲『遺漏很多』。近年來,黃永年統計說,新書共增修了315傳,包括『只有一兩句話極簡略』的記載,不包括『諸帝公主傳所記二百一十二個公主』[8]。事實上,那種『只有一兩句話』追述其在唐代先祖的記載,作爲『人名索引』開列得越細緻越有利於讀者,但這絕不能視爲是人物小傳或新增人物傳,兩者不應混同。其實,關於新書增廢舊傳的情況,【新唐書】的編修者是有他們的統計標準和統計數字的。【郡齋讀書志】卷七【史評類】著錄,呂夏卿撰【唐書直筆】4卷、【唐書新例須知】1卷,爲其『在書局時所建明』。其中,【唐書新例須知】記有『新書比舊書增減志、傳及其總數』。這就告訴人們,呂夏卿作爲編修官,在當時有過統計。儘管在【郡齋讀書志】的著錄中未記錄其『增減志、傳及其總數』的具體數字,但這個統計數字無疑會存於書局,並爲各編修官所熟記。據【玉海】卷四六【嘉v新唐書】條引【國史志】云:

紀十、志五十、列傳百五十。凡廢舊傳六十一,增新傳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錄一卷。(舊史凡一百九十萬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萬九百三十字。)

所謂【國史志】,指北宋【國史】中的【藝文志】。北宋【國史】,仁宗天聖八年修成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國史】,神宗元豐五年修成仁宗、英宗【兩朝國史】,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修成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四朝國史】。其中,仁、英【兩朝國史】120卷,紀5卷、志45卷、列傳70卷,宋敏求作爲史館修撰參預其編修。因此,【兩朝國史・藝文志】著錄【嘉v新唐書】,必然要依據當年書局的統計數字,更何況宋敏求又是當年【新唐書】的六編修官之一。【郡齋讀書志】據此記錄了『舊書約一百九十萬,新書約一百七十四萬(言)』,而【直齋書錄解題】則據此記錄了『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百十一、志三、表四』,爲【文獻通考】、文徵明等轉相引錄。筆者以兩部【唐書】每卷人物列傳前的目錄爲統計依據,除去各自的重複,所增(包括正傳、附傳)、所廢(僅指正傳)數字極爲接近上面所引【國史志】的數字(諸帝公主不在統計之列),證明『廢舊傳六十一,增新傳三百三十一』,確實是【新唐書】書局留給後人的一個權威性的統計。今後,再引用這個數字時,不要誤以爲是書局『局外』人的說法,並請分清其增、廢的具體情況。

二 史源與取材的異同

一、【舊唐書】的史料來源
一般認爲,五代紛亂之時,唐代遺聞往事,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這部唐史援據較少,而其前半則『全用實錄、國史舊本』。更有甚者,以其【經籍志】沒有著錄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時未曾見到的書。其實,這些認識都缺乏深入、細緻的考察,不足以說明這部唐史的史料來源。【舊唐書・經籍志】所錄,以毋【古今書錄】爲據,乃『開元盛時四部書』。至於天寶以後的著述,並不是五代後晉時沒有看到,而是史臣們不打算將其混雜到『開元盛時』的著錄之中。對此,後晉史官說得十分清楚:

天寶以後,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記禮法之沿革,或裁國史之繁略,皆張部類,其徒實繁。臣以後出之書,在開元四部之外,不欲雜其本部。今據所聞,附撰人等傳。其諸公文集,亦見本傳,此並不錄。[9]

這裡提到玄宗天寶以後的撰述有三類,一是『裁國史之繁略』者,二是『記禮法之沿革』者,三是『諸公文集』,只不過都放在本人的傳記當中記述罷了。因此,凡是【舊唐書】紀、志、傳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寶以後的撰述,都應視爲後晉纂修這部唐史的史料來源。
本紀部分,高祖至代宗,基本脫胎於吳兢、韋述等【唐書】帝紀;德宗至文宗,大體圍繞相關實錄多寡加減、編纂而成,與前半部已有現成帝紀可以直接引用的情況不盡相同;武宗以下,基本上採用的是賈緯【唐年補遺錄】65卷。【舊唐書】卷一八宣宗紀『史臣曰』 的第一句稱,『臣嘗聞黎老言大中故事』。我們知道,唐宣宗實錄在唐代沒有纂成。唐昭宗時,裴庭裕『采宣宗朝耳聞目睹,撰成三卷,目爲【東觀奏記】,納於史館。』今本【唐會要・修國史】中的這一記載,在整部【舊唐書】中隻字不見,而且連裴庭裕這個人也未提起,後晉史官似未見其人、其書,這個『嘗聞黎老言大中故事』的『臣』只能是賈緯了。因爲後晉史官中,只有賈緯爲纂修唐史、補救唐武宗以下『缺略』而『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撰有【唐年補遺錄】。同樣,【舊唐書】卷一九上懿宗紀『史臣曰』的第一句,也是『臣常接咸通耆老,言恭惠皇帝故事』。這更證明,【舊唐書】武宗以下的帝紀是采自賈緯之書,並無裴庭裕【東觀奏記】。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