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953|回覆: 2

[古代科技] 陽燧取火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懋基 發表於 2019-3-2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最先使用太陽能灶的是誰?

對於火的使用,西方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也沒有出土過什麼文物證實西方古代對火的成熟應用,實際上,在西方或者非洲,直到近代,人們還只能喝上『天然水』,即沒有經過加熱消毒的髒水。

而中國,遠在燧人氏時代,就已經發現了鑽木取火,或者擊石取火,到了西周,更是有了陽燧取火的技術。

相信很多讀者和小編一樣,頭一次聽說這樣的名詞,也一頭霧水。

其實,顧名思義就可以理解『陽燧』:向太陽取火。來個更時髦的名詞,大家就明白了:太陽能灶!

沒想到吧,遠在西周,三千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太陽能利用技術!不用鑽木那麼辛苦,沒有打火機,也沒有火柴,不用怕,帶個陽燧就可以了!當然,還得是晴天,白天。

陽燧,就是一個凹面鏡,可以聚焦的凹面鏡!

陽燧

陽燧

陽燧

陽燧取火

陽燧取火

陽燧取火

以下文字是某微信群網友 @舞天玄姬 引用古籍文獻,介紹說明陽燧的內容,首先是介紹陽燧的發明:

據【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

【尸子】云:『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

【拾遺記】云:『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然後是介紹陽燧的應用: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

【三墳】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

【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

先秦時的周代,隨着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人們嘗試利用青銅鑄造的凹面鏡聚日光而生火,這種青銅器被古人稱為『陽燧』。

【周禮·考工記】曾作『金錫半為鑑燧之齊(劑)』的規定,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鑒者,鏡也;燧者,取火之器具也。

【本草綱目】卷主:『陽燧,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面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

陽燧的形狀及製作:

陽燧,也稱夫燧,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周禮·秋官·司烜】中說:『司烜氏掌以夫隧取明火於日。』這表明,周代時已專門有官職負責用陽燧取火。

在漢代以前,陽燧因取火於日,近於天也,所取之火屬於天火,故多為占卜與祭祀時使用;而木燧取火於五木柳、桑、槐、檀等,近於人也,只是烹飪用之。

漢代以後,出現了鐵質的陽燧,宋代更是出現了兩面式的陽燧鏡,凸面可照容,凹面則能取火,陽燧作為取火的實用器具在古人生活中持續存在了2000餘年。

據【禮記】記載,古人在行軍或打獵時,『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時用金燧陽燧向日取火,陰天時用木燧鑽木取火。

擊石取火:

此外,火鐮也是一種古人普遍使用的取火工具。火鐮因其擊石取火用的鐵條形似鐮刀而名,與它配合使用的火石稱燧石,為堅硬的石條或石塊,與鐵碰擊會迸發火星。一般情況下,火鐮上固定一個用皮革等材料製成的荷包,荷包內平時存放火石和火絨。火絨是用蒲絨棉絮等易燃物沾硝或硫磺製成,一沾火星就可點燃。火鐮的荷包上面有一個金屬環,人們可以隨身佩戴,使用方便。

火柴的發明:

順便說下,中國古代發明的『發燭』它就是原始形態的火柴。

北周時代黃帝3254年~3278年,中國就有了火柴。

【資治通鑑】中查得『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后妃貧者,至以賣燭為業。』

(發燭)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豈即杭人之所制歟?……今遂有貸者,易『火寸』。按此則焠、寸聲相近,字之偽也。然引光奴之名為新。

發燭』的出處之一是元代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五,書中提到:『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碎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

陽燧取火技術的發明,反襯了中國古代聖賢的聰明智慧!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微博評論 發表於 2019-3-29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別刷存在感了,你現在生活、工作中用到的所有東西,請列舉出一個是咱們發明的,中醫、造紙就算了。物理單位、數學公式這些基礎,有一個是中國人命名的嗎?認識到差距努力追趕才是王道,不要沉迷在自己狹隘的民族情節中了。
__________來自新浪微博評論︰hdwxxxyz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微博評論 發表於 2019-3-29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拜拜][拜拜][拜拜]都是野人的後代 我們是文明的創造者[笑而不語]
__________來自新浪微博評論︰養豬高手李阿渾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