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2|回復: 0

[制度研究] 朱元璋“海禁”的效果:把中国人逼成了“倭寇”(2)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09-7-1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历史》
在解决由这两股势力组成的“海患”的过程中,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他以重兵武力进行镇压。同时,又派遣使者前往日本,照会日本国王,敦促他制止自己的臣民对中国的侵略。
不过,此时的日本国王,已经不再具备号令全国的能力,诸侯们根本不服从他的命令。所以他回复给朱元璋的答辞,也就显得相当简漫和毫无诚意,让朱元璋感到十分不满。
元朝屡次进攻日本,却损失惨重,无功而返的教训,无疑时刻在提醒着朱元璋。朱元璋本人也早已厌倦了长年的战争。所以,他对日本政府的拒绝合作采取了忍让的态度。
朱元璋决定釜底抽薪,他采取了两条措施。其一,为断绝中外海盗的耳目与内应,他下令禁止滨海居民私自出海。其二,他决定大量招纳原张士诚、方国珍部下的军士,以及濒海的船户、岛人、渔户为兵,自淮、浙至闽、广,朱元璋在这片广阔的海岸线上,共招收到了十多万部队。
明朝的海禁政策由此开始。
这些政策在当时没有引起什么负面效应。海禁虽然切断了许多渔民的生活来源,但由于大量渔民被收编入伍,事实上是由国家供养起来,所以大大地缓和了由海禁造成的矛盾冲突。
此外,在朱元璋时期,从辽东至广东沿海共设有五十多个卫所,拥有士兵达二十多万,修筑时间不久的防御设施也还相当完备。每卫设有5个千户所,备有战船50艘,每船配置旗军50名。由于拥有这样强大的海防力量,洪武时期的“海患”才并未酿成大患。
倭患的演变
明成祖朱棣留在历史上的坐标,是规模浩大的郑和下西洋。
这场中国航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朱棣的主要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为了向海外各国显示自己天朝大国是如何地物产丰饶,又是如何地慷慨大度。郑和下西洋的本质,是一场遍地大规模“赏赐”的狂欢。
这种引诱对那些“海外岛夷”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日本就首先派来使者,向朱棣致敬,表示愿意“归附”,并请求赐予自己“入贡”的“荣耀”。
天朝的“入贡”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对尊严的贿赂。外国人到中国来“入贡”,其实是以一种毫无实际价值的对天朝的“尊敬”,来换取天朝巨额的财务赏赐。“贡”少“赏”多,数千年来一直是天朝亘古不变的潜规则。
明成祖朱棣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对日本的“归附”充满了戒心,严格规定日本10年才能“入贡”一次,并限制每次前来的人员不能超过200名,“贡船”只能有二艘。
对中国财货垂涎三尺的日本人,自然是不满足于这种“十年一贡”的限制。许多日本人成群结队,私自组织在一起,潜入明朝境内,碰上官兵盘查,就拿“入贡使者”做挡箭牌。
而天朝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大为怀,每次碰到这种不守规矩的“入贡”者,总是坚持“俯顺夷情”的态度,迁就这些岛夷门,总是以“下不为例”,而不了了之。
如果这些“入贡使者”没有碰上机会,没能接触到明朝政府,没能得到“入贡”的机会,则往往趁明朝守军不备,烧杀抢掠沿海的居民,而满载而归。
但总体上,这段时期日本和明朝海保持着官方的友好关系,倭患并不严重。
15世纪末,日本诸岛再次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之中。
与此同时,各大封建主为了争取向中国“入贡”的权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嘉靖二年五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内艺兴派遣使者僧人宗设,右京兆大夫高贡则派遣使者瑞佐以及宋素卿,先后来到宁波。按明朝的规矩,入贡者有先后顺序,必须按顺序由市舶司来检验货物,并进行招待。宗设是先到的,按例应该先予接待。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