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4|回覆: 0

[制度研究] 真正法定意義上的『狀元』什麼時候才出現的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9-1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百家講壇】雜誌
將『狀元』之冠戴在考試出色者的頭上,自古就有,但明代以前並沒有法定『狀元』。


    最早的『狀元』與漢代實行的徵辟制密切相關。徵辟是察舉制(兩漢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的一種,可分爲皇帝徵召與地方府州辟除。明朝人卜陳彝在【握蘭軒隨筆】中說:『狀元之目,始自辟召。』徵召和辟除都需要有舉狀,凡是上了舉狀的人,都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望、才幹的賢達人士,人名排列沒有高下之分,皆爲『狀元』。


    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認爲:『進士第一人稱狀元,起於唐。』他們還可以被稱爲『狀頭』『榜首』『榜頭』等。直到北宋時期,『狀元』才普遍被用來稱科考第一名,但當時『狀元』之稱的使用並沒有後世那樣嚴格,科考中榜進士無論是否是頭名,皆可被稱之爲『狀元』,如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狀元榜眼】中曾有『是第二、第三皆可稱狀元也』之語。


    明朝時期,政府首次以官方態度對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狀元』做了明確的規定:『(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爲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由此可以看出,明代以降,真正法定意義上的『狀元』才正式出現。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