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2|回覆: 0

[論史] 明朝的宦官群體:中國歷史上最畸形的政治集團(3)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7-6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網論壇
明末,更產生了魏忠賢這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被稱爲『九千九百歲』的大宦官。由於他的把持國柄,倒行逆施,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實際上已給明王朝敲起了喪鐘。  
    明朝宦官這支隊伍,在洪武時期還只數百人,到了明末竟發展成尾大不掉的數萬之眾。明憲宗朱見深時,右副都御史彭韶在奏疏中說,『監局內臣,數以萬計』,可見成化年間,宦官已達萬人。在孝宗朱樘、武宗朱厚照時,不斷有人在奏疏中憂心忡忡地指出,『內府二十四監局及在外管事者並有常員。近年諸監局僉書者多至百數十人』。神宗朱翊鈞時,僅萬曆元年(1573)到萬曆六年(1578)的六年間,兩次新增加的宦官便有六千多人。到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之際,史載『中七萬人皆喧譁走』。有首詩更記此事說,『授兵十萬上譙樓,可是文皇靖難收。只費杜勛三四語,盡從濠內一時投。』這裡所說的『授兵十萬』,指的是十萬淨軍,也就是由宦官組成的武裝隊伍。清朝初年康熙皇帝根據他向明朝老太監了解到的情況,說明朝『宮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說明末宦官有十萬之眾,這個數字難免有誇大之嫌,但說有數萬人--譬如說三五萬人,應當是確實可信的。
    宦官既有如此之多,管理宦官的機構,便必然疊床架屋,十分龐大。僅從宦官二十四衙門的情況看來,就夠使人眼花繚亂了。所謂二十四衙門,是指十二監、四司、八局的總稱。十二監是:
    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八九員或四五員。負責掌理內外奏章,照閣票批朱等。監督、管理皇城內的出籍、內書堂、儀禮、刑法、關防門禁。
    內官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及經辦妝奩器用等事。
    御用監:設掌印太監一員、里外監把總二員。負責造辦皇帝所用之物。
    司設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儀仗隊等。
    御馬監:設掌印太監一員、監督太監一員、提督太監一員。掌管御廄等事。
    神宮監:設掌印太監-員。負責太廟各廟灑掃及管理香、燈等事。
    尚膳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提督光祿太監一員、總理太監一員。掌管御膳及宮內食用等事。
    尚寶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勘合、符驗、信符等事。
    直殿監:設掌印太監一員。負責各殿及廊廡的打掃。
    尚衣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皇帝的衣帽鞋襪。
    都知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本來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大駕,負責開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四司是:
    惜薪司: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薪、炭。
    鐘鼓司:設掌印太監一員。負責皇帝上朝時鳴鐘擊鼓,以及演出內樂、傳奇、過錦、打稻等雜戲。
    寶鈔司: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粗細草紙。
    混堂司:管理浴室。
    八局是:
    兵仗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提督軍器庫太監一員。負責製造軍器,火藥司屬於此局。
    銀作局:設掌印太監一員。負責打造金銀器飾。
    浣衣局:設掌印太監一員。凡宮人年老及有罪退廢者,均發往此局居住,直至老死,以防泄漏宮中之事。該局設在皇城外,德勝門以西。
    巾帽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宮中內使帽、靴;駙馬冠、靴,以及藩王之國諸旗尉帽、靴。
    針工局:設掌印太監一員。負責製作宮中衣服。
    內織染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
    酒醋面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宮內食用酒、醋、糖、醬、面、豆等物。
    司苑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管蔬菜瓜果。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二十四衙門外,宦官還掌管了內府供用庫、司鑰庫、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贓罰庫,以及甲、乙、丙、丁、戊字等十庫,和一些房、作、廠。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更設立東廠,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又設立西廠,大約武宗正德三年(1508),復設立內行廠,負責對臣民偵察、監視、逮捕、刑獄。不僅如此,還設立了提督京營太監,並派出宦官在南京天壽山、湖廣、承天府、鳳陽擔任守備;負責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的織造;擔任各省要地的鎮守;管理廣東、福建、浙江三地市舶司;監督各地倉、場,同時,還不斷派出宦官去監軍,擔任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特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明一代,特別是自明朝中葉以後,宦官自成體系,儼然中央政府中的政府,把手伸向四面八方,像螞蟻一樣爬滿從中央王朝到地方重要權力機構的大小山頭。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