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1|回覆: 0

[論史] 明代中央國家權力結構演變過程淺談(3)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7-6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讀史網
朱元璋的皇權統治下七部門分權制衡體系建立起來了。潛在威脅朱氏統治的功臣勢力被消滅了,但事情遠沒有結束。因為隨着宰相的廢除和朱元璋的刻薄寡恩血腥殺戮,皇帝的輔政系統也消失了。在那個立體監察體系中,中央各個主要機構都變得唯唯諾諾,惟命是從,國家事務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定,其他官員不敢稍有贊劃於其間。朱元璋在龐大的官僚機器面前,在複雜繁劇的政務壓力下,很快就表現出力不從心,不勝其勞。朱元璋不想再恢復宰相制度。他清楚前幾代王朝的做法,每次抑制相權之後,皇帝不得不任用自己身邊的親信,而後在此基礎上於內朝發展出新的輔政機構,如此循環不止。在每一個循環過程中幾乎都會引發宦官(太監)干政,而每一次宦官干政都是由旨在加強皇權的『有為』之君開其端緒,以後代的無能之君程度不同地受到宦官控制或利用為結局,以至引起朝政混亂,統治發生危機。漢、唐兩朝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朱元璋對廢相後的實際困難缺乏足夠的估計但他不願重蹈覆轍。他要走出一條新路。


  他先設四輔官,後來又設置殿閣大學士,但這些人庸懦無能比起被殺的幾位宰相相比,不啻天壤之別,加上洪武時期恐怖專政的政治氛圍,這些人不能、不敢也不願成為朱元璋的輔佐之臣。朱元璋的種種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雖然在他統治時期,吏治比較清明,監察較好,檢查懲處違法犯罪官員力度也很大,可以說是一代好皇帝。但是皇帝的輔政機構的問題他始終沒有解決。他把這個難題留給了後世子孫。而他的後世子孫們直到仁宣時期才找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採用了監閣體制即利用司禮監和內閣相維相制,自己從中駕馭,以治理國家、鞏固皇權。那時距明朝開國已有60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央國家權力結構或者叫中央國家權力分配體制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嬗變過程。


  2、建文時期


  1398年,朱元璋死了,按照他生前的安排,他的皇長孫朱允汶即位,是為建文帝。這個小皇帝,仁愛有餘,才力欠佳,謀斷不足,並不具備做皇帝的素質。在他當政期間,朱元璋時代留下來的政治恐怖得以大量清除,政治氛圍大大和緩下來,各個政治、軍事、財政監察等國家機關開始按照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正常運作起來,在廢除相權幾十年以後,六部長官直到這時才真正成為手握重權的六卿。但是這些手握重權的大臣們同樣缺乏才略和經驗。洪武時代被誅殺的能臣幹吏基本上被清除殆盡,得以存活下來的大多是庸懦之輩。既不足以威脅皇權,也沒有能力捍衛鞏固皇權。


  然而,建文帝的諸多叔叔卻有很大的軍事勢力,尤其是沿長城一線佈防負責抵禦蒙古軍隊的九王,這些軍隊中的軍官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因為遠在邊陲,且為抵禦蒙古人所必需,因此在洪武時代沒有受到太多的清洗,成為建文時期國家軍事力量的精銳。九邊之王因為掌握着這些軍隊的指揮權並擁有數量眾多的王府護衛被建文朝君臣視為皇權的最大潛在威脅。


  建文君臣開始削藩,這實質上是改變了洪武時期分封同姓諸王,內外相維的軍事體制。削藩固然不錯,但建文君臣顯然不具備完成這一偉大艱巨複雜任務的才略,也沒有做好充分的軍事準備以應付削藩過程中的非常事件削藩先從國內一些小王開始,準備次第及於北邊九王,特別是遼王、燕王等勢力最大的幾個藩王。這一步驟的過急執行暴露了建文君臣意在削藩以收兵權的真正動機,被削藩王的悲慘下場使九邊之王尤其是燕王焦慮恐懼,當燕王獲知建文君臣馬上要對他動手之時,燕王開始起兵反抗。建文諸臣在長達三年的戰爭中,頻頻出現決策失誤,最終燕王擊敗建文君臣打進南京。建文朝結束。


  後世人多為建文帝惋惜,其臣子對他多有眷戀之情,原因何在?建文一朝沒有大過,君德又很好,他尊崇儒學,不尚武力,對臣下寬厚仁愛,於百姓則罕興力役,洪武時期的政治恐怖更是一去不復返。一些人認為如果不是削藩引起靖難之役,建文朝應該是明朝臣子過得最好的時代。但他們忘記了蒙古軍事力量的存在。從後來的歷史中可以看出,燕王是明朝抵禦蒙古最有力的人選,無可替代,一旦燕王被成功削藩,燕王的軍隊轉歸他人指揮,軍隊的威力無疑大大削弱,一旦蒙古入侵,遍尋建文君臣,誰能承擔起抵禦蒙古的重任。那時,建文一朝將重新陷入大規模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建文帝是幸運的,他在位的時間太短,歷史沒有讓人們看到另一面,相反由於建文帝的種種懿行又下落不明,加上永樂皇帝的瓜蔓抄以及五次反擊蒙古,靡才耗餉,嚴厲督責臣下,大量任用宦官,更使人們對建文往事無限懷戀,從沒有人去想北方蒙古人的威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