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1|回覆: 0

[論史] 明朝的多元化社會(2)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1-7-8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但是,問題也隨之產生。
其一,三重價值標準相繼出現的過程,也是三重價值體系相互滲透的過程。國家權力的控制者開始積極尋求社會財富、尋求文化地位,社會財富的控制者也積極尋求國家權力的傾斜和保護、尋求文化地位,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同樣在謀求政治權力、謀求社會財富。社會的多元化侵蝕着傳統道德的底線。王守仁倡導的『問道德者不計功名,問功名者不計利祿』,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提出的藥方,但卻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呼應;明朝政府幾乎沒有任何針對性的防範制度及治理措施,更沒有建立起各種社會角色保持相對獨立性的體制。這成為明代多元化社會重複歷代所發生的故事、偏離正常軌道的開端。而此時的王門學者及後來的東林黨人,也沒有承擔起道德實踐者的責任。本來,宗教徒應該是道德的傳播者和實踐者。但至明代,佛教早已世俗化,『花和尚』成為文學作品嘲笑的對象,而道教則從來就沒有把普渡眾生作為自己的使命。
其二,明朝以農業為立國之本,嚴重忽略漁業、牧業特別是海上貿易和西北邊貿,並將食鹽、礦產作為國家的控制資源。東南『禁海』,西北『禁茶』,內地『禁礦』、『禁鹽』,成為明朝的基本經濟政策,其結果,既阻礙了明代外貿的發展、隔絕了與海外的聯繫,也切斷了可能得到的財源,國家財政陷入困境。與此同時,商人和實權派官員、吏員卻在這場經濟遊戲中謀求利益,貧富差距擴大。一方面是社會多元化和經濟多元化,另一方面是由於明朝的皇帝從成化開始大抵不接見大臣、不對重大決策承擔責任,拘於傳統理念和明太祖的『祖制』,文官們只能在『不爭論』中微調。於是,一方面是財源的繼續流失,另一方面是傳統的農業稅難以建立起國家救助體系、國家安全體系。明朝與其說是亡於農民起義、亡於清朝的入主,倒不如說亡於長期無法解決的財政困難。
其三,國家對多元化社會和社會轉型的應對態勢,決定於政策決定者的立場、理念和對時局的認識,並與其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明朝的國家決策主要依靠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同時,明朝也是繼兩宋之後又一個以漢族官員為基本構成的朝代。這就造成了明朝決策集團和執行集團成分和理念的單一化,來自於傳統農業地區的官員成為主體,來自江南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官員越來越多地掌握着話語權。由他們構成的明朝決策層難以制定出保護發展海外貿易、邊境貿易、礦業生產及靈活的國家財政政策,也無法制定出對非農業區、邊疆地區、海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保護政策。當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為爭得更多的政治、經濟份額歡欣鼓舞時,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卻在悄然改變國家最終命運。
其四,社會的多元化推動着社會輿論的多元化,國家的輿論引導機制難以建立,政府的影響力日漸消退。成化、弘治以後,也就是隨着文化成為社會價值標準,思想家、文學家,以及小說、戲曲、歌謠等形形色色的文學作品,逐漸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力量和形式,並引導着社會思潮。但是,他們是可以不對後果承擔責任的。顧憲成和王錫爵關於『廟堂是非』和『天下是非』的討論,集中反映了在多元化形成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除了動用暴力,明朝政府對來自多元化輿論的挑戰完全沒有應對辦法,直接導致了信任危機和社會渙散。
明代多元化社會發展的歷史和教訓給後世提供了有益借鑑。多元化社會的形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社會轉型的重要表現和推動力量。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公共權力的國家,必須因勢利導、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執政主體結構、修正各項經濟政策、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輿論引導機制,成為正確引導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當然,前人只是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的教訓、展示了他們的努力,而關注和解決現實問題則需要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眼光。
(作者:方志遠 單位:江西師範大學)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