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3|回覆: 0

[制度研究] 宋朝科舉制創新中的完善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11-4-14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津日報

宋朝【科舉考試圖】  


    宋朝是科舉承前啟後的朝代,也是臻於成熟的朝代。宋朝以後直到清末宣統年間,科舉制基本上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   


    宋朝科舉怎麼考   


    宋朝初期雖然還處在南征北伐的半戰爭狀態,但趙匡胤對開科取士卻沒有絲毫懈怠,建國當年(960)便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錄取了19人。為什麼要錄取19人呢?唐、五代以來,每科進士都掌握在二三十人上下,而且寧缺毋濫。宋朝的首科,當然需要為今後做出表率,所以挑來挑去,選了19名佼佼者。第二年再次舉行考試,只錄取了11人。此後數年,每榜進士大約都在十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僅錄取了六個人,可謂鳳毛麟角。   


    趙匡胤實行的是文人治國,靠這麼幾個人哪能填補全國眾多的職位?為了籠絡士子,開寶三年(970),他給主持科舉的禮部下了道聖旨,命他們整理近十年以及後周乃至後漢的舉子檔案,統計一下,看歷經15次考試全部終場還沒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禮部經過仔細核查,列出了以司馬浦為首共計106人的名字。趙匡胤大筆一揮:這些人實在不易,得了,統統賜本科進士出身。在宋朝,這種進士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做『恩科進士』,即皇帝開恩特賜的進士。趙匡胤這次『恩科』玩兒得大了些,但也不是沒有道理,起碼能看出這位大政治家治國是何等靈活,籠絡人才是何等大手筆。此後的『恩科』一般只涉及極少數人,這種情況在整個兒宋朝也不算罕見。   


    說完『恩科』這個特殊現象,還回到常規性科考上來。宋朝前期的科舉基本上承襲唐和五代,依舊是常科和制科兩大系統。   


    『常科』就是常設之科,類似今天高考等公開考試,國家規定大綱、內容、時間和具體程式。除進士科之外,還有諸科,包括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經、明法、明字等科。所有舉子都是每年秋季參加鄉試,中鄉舉者冬末會集到京城,次年開春,由禮部主持國家級統一會試。所謂『九經』,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經典,『五經』則是西漢時確定的五部儒家經典,『開元禮』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禮書,也可以看成是實用『禮學』的專科考試,『三史』指【史記】、兩【漢書】和【三國志】,可以理解為史科的專科考試,『三禮』指十三經當中的【周禮】、【儀禮】和【禮記】,可以看成是禮學理論的專科考試,『三傳』指【左傳】、【公羊傳】和【b梁傳】,可以看成是經部史書的專門考試,『明經』指全部經書的統考,可以看成是傳統經學訓詁類的考試,『明法』是法學考試,『明字』是字學考試。   


    關於『進士』和『明經』,則需要多說幾句。從唐代以來,舉子們最看重的就這兩大科,兩大科中,又以進士科為最。原因很簡單:中進士者日後仕途非常樂觀,往往能爬到宰輔的高位,及第明經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終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過終生是個小業務官,很難掌握到權力。   


    『制科』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小範圍考試,這種考試形態源於漢朝的射策,唐代已經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漸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質的制科,也就是經常重複考試的制科題目。如太祖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三科;仁宗時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明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詳明吏理可使從政、識洞韜略運籌帷幄、軍謀宏遠材任邊寄六科,都是從唐朝承襲來的。制科考試的範圍雖然不大,應試者的資格卻放得很寬,不論是在任官員,還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舉薦參加考試。已經中過進士的人也可以參加制科考試。北宋名臣富弼,原本是想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偏巧那年他老丈人晏殊當大主考,需要迴避,只得參加當年的制科考試;再如蘇軾、蘇轍兄弟,嘉v二年(1057)已經中了進士,還不甘心,又雙雙參加了嘉v六年(1061)的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據宋人郎曄考證,蘇軾應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這和蘇軾後來的自嘲甚相吻合――在經歷了多重磨難後,蘇軾不無感慨地嘆道:『當年應制科考試,成績甚優,於是飄飄然自以為真的可以「直言極諫」了。殊不知諫一回滅一回,如今滅到黃州涼快來了。』   


    宋朝科考的題量相當大,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答一張卷子就能獲取功名。以進士考為例,需要『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為最重。所謂『帖』,全稱為『帖經』,即默寫經典中的段落;所謂『墨義』,即筆答經義,規定為十條。默寫經書為什麼叫『帖』呢,因為這類考試是將經典原文的前、後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間的某一兩句或某一兩行,讓舉子們把前、後補齊。除『帖經』、『墨義』外,還有回答『時務策』三條。這三項在進士試中屬於捎帶腳兒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經科則很重要,幾乎是該科考試的全部,要不然為啥進士歷來看不起明經及第的呢,就因為考明經大多靠死記硬背,不像考進士那樣可以文采飛揚。因為考題量大,不論是鄉試還是會試,舉子們都要在考場裡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內容答完。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