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6|回覆: 0

[論史]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劉邦其實早有殺韓信之心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2-22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網論壇
劉邦偽游雲夢,抓了韓信之後,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貶為淮陰侯,軟禁在長安城中自己眼皮子底下。漢高祖十年,陳g叛亂,劉邦親征,呂后當權,有人控告韓信謀反,殺掉了韓信。司馬遷是這樣記述的:
    陳g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g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g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g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g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g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g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號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這段話表面看來邏輯清晰無懈可擊,實際上有嚴重問題。
    首先,韓信這人比較傲氣,不屑與灌嬰、周勃等人為伍,而陳g名不見經傳,韓信聯合誰不行,非要聯合陳g呢?要知道,當時彭越、黥布、劉賈、韓王信,甚至曹參、張耳,誰不比陳g強啊?有的後來還舉行了叛亂。要說陳g執掌的是天下精兵之地,而韓信的特點是能夠領導各種軍隊作戰,背水陣就是『驅市人而戰之』,根本不一定是帶領天下精兵才能取勝,所以聯合陳g叛亂不符合韓信的性格。
    其次,韓信為人願意用真才實學折服別人,執手密商這不是韓信的為人之道,這是劉邦的籠絡人心的手段,當初他籠絡韓信就是這麼做的。至於天下精兵之論,也是身為皇帝的劉邦的思維方式,甚至什麼第一次不信、第二次懷疑、第三次發怒,這也不是韓信的思維方式,而且韓信也不擅長這樣分析別人,特別是不擅長這樣分析自己的領導人,這是劉邦典型的思維方式,是『將將』的方法。所以,可以判斷所謂韓信聯合陳g造反是劉邦回來後編的鬼話,他很擅長這個。
    第三,就算韓信聯合陳g造反是實,他們屏退左右說的話舍人弟怎麼會知道?就算舍人弟知道的話,當時為什麼不密報劉邦?要知道知而不告在當時是死罪,舍人弟後來密報此事等於自認死罪,難道這人瘋了不成?其實,這就是劉邦的性格,他編謊話編得太細了,結果露出了破綻。實際上,韓信當時處於軟禁狀態,劉邦的耳目密佈周邊,就像看着一隻猛虎一樣,陳g密謀造反斷然不敢與韓信聯繫。
    司馬遷似乎知道韓信沒有造反,他在對韓信進行評述時是這樣說的:『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至此,對韓信的強項弱項已經進行的了全面分析,司馬遷已經收筆,不料下面又冒出一句話:『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句法語氣都不一樣,筆者認為這不是司馬遷的話,應該是漢武帝手下儒生的畫蛇添足。有一件事可為佐證,在司馬遷評述彭越時,也有一句類似的話:『懷畔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兩句話非常類似,要知道彭越根本沒有造反,司馬遷也沒有記述彭越造反,怎麼會評述出他造反呢?這樣看來,漢武帝對司馬遷的記述多有不滿,令手下人改寫,但是司馬遷水平很高,他的文章一氣呵成,別人改寫必露馬腳。
    司馬光對這事認識得很清楚,他說:『觀其(韓信)拒蒯徹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裏用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擒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復何恃哉!』在司馬光看來,韓信沒有反心,只是做事不太對;劉邦早有殺韓信之心,只是時候沒到。
    這樣看來,一心想告訴別人韓信造反的是劉邦,一心想證實韓信造反的是漢武帝和他手下的儒生。
    是啊,剷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殺韓信是早晚的事,造不造反都一樣。筆者在此討論韓信是否造反,純屬多此一舉,比漢武帝手下的腐儒還迂腐,就此擱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