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4|回覆: 0

[論史] 決定楚漢人才流向的是天下大勢與劉項集團背景(7)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1-12-13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3。劉邦的用人手段
劉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善於用人著稱,大多研究者都是從劉邦用人的態度研究,得出劉邦虛己聽人,能夠納諫,放手用人,賞不移時,用人唯賢,取人以實以賢。這些主觀的用人意願實際上項羽劉邦皆在伯仲之間。這裡來探討下劉邦的用人手段。
劉邦的出身和經歷對其用人的手段有重大的影響。劉邦早年是屬於黑社會流氓分子,結交官吏豪強,還曾跟從『恐怖分子』張耳游(73),後來爲秦的基層幹部。可以說基層官場和黑社會是最鍛鍊人的地方,劉邦在未曾起義的時候就表現出老謀深算,善於利用人的手段。『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原從者十餘人。』(73)。
起義後。劉邦投靠各方勢力,但是一直保持著一個小集團的獨立性以及多方面收攬人才擴大集團的實力。滅秦期間劉邦對各方勢力收買,欺騙,瓦解,武力攻取等各個手段並用得到大量兵力人才,到關中又約法三章,以收買秦人之心,鴻門宴前,劉邦已經匯聚10萬大軍。楚漢戰爭期間更是把這種手段運用的爐火純青,幾乎瓦解了項羽的全部勢力。
劉邦對人才的運用並非是單方面的收攏利用,而是利用加控制。楚漢時期各個勢力如牆頭草,根據不同的利益隨風倒,而就算是自己的親信也難保不會背叛自己。劉邦在控制這些人才方面煞費苦心。劉邦對人才的運用有如下原則:一,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均放手使用,使其有發揮的餘地,如韓信,陳平,儷生,英布;二,時刻警惕,對有可能坐大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劉邦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時刻加以控制。如懷疑蕭何,多次收韓信兵權。三,在各大同盟勢力安排自己的親信加以制衡,如在彭越勢力安插親信儷商,派劉賈協助彭越作戰,明則幫助彭越,實則控制彭越,又如韓信帶兵打仗一直有自己親信曹參部跟從,而韓信副手有自己親信孔將軍,費將軍擔任。四,建立以自己豐沛故人集團爲中心的政權,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就確定了以豐沛故人集團爲核心的政權,漢朝最重要的職務三公基本都是豐沛故人集團的成員所擔任。
經過劉邦的種種努力,這些人才終爲其牢牢的控制,使牆頭草們再難隨風倒。

4,劉邦的用人缺失
歷代研究者多稱讚劉邦善於用人,其實劉邦的用人缺陷亦是不少。總結起來大概有兩處。
第一缺陷是慢而少禮。陳平曾指出士廉節者多不歸附劉邦。從歷史根源上看,劉邦向來流氓作風,早期即『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74),這種慢而少禮的態度曾經使不少人才不願意歸附,如魏王豹『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75),甚至引發刺殺案,貫高、趙午等十餘人『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76)。
劉邦的慢而少禮在當時是公認的陋習,如蕭何語『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憾』(77);如四老語劉邦『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78)。

劉邦的慢而少禮無疑也給自己帶來人才不願意歸附等多種麻煩。
第二缺陷是多疑猜忌。關於信讒多疑,在有些方面可以使劉邦提高警惕,防止君權外瀉。但是也帶來不好的影響,如劉邦無端懷疑蕭何,造成君臣糾紛;如劉邦因爲陳g賓客盛甚而起疑心,造成陳g背叛;如因爲劉邦的猜疑使得英布韓王信,盧綰都紛紛背叛,甚至臨死之前欲殺連襟樊噲。劉邦的多疑猜忌也使得劉邦終生都處在平叛之中而不得安生,導致劉邦的手下紛紛背叛。
5,劉,項的用人優劣之比較
楚漢期間,劉邦,項羽雙雄並立,使得整個楚漢期間的人才流向實際上也是劉項之間的人才競爭。所以有必要比較其用人優劣。
兩人在用人都有優勢的一面和劣勢的一面,劉邦優勢的一面體現在比項羽更老辣,更懂的人心需求,通達人情世故,並且善於驅使駕御人才爲己所用,多方面的利用一切辦法拉攏利用人才。劉邦也善於給人才發揮的空間,並對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範圍內。劉邦劣勢的一面體現在慢而少禮,多疑猜忌,使得不少賢能之士,好禮之士,道德高尚者,清談名流者不肯效勞,而猜疑亦使其手下離心背德。
項羽優勢的一面體現在比劉邦更具有人格魅力的感召,使得眾多將領以及普通士卒皆效之死力,在戰爭上無往不利。項羽的個人能力也讓敵我雙方信服,其略施恩惠就能做到恩威並用,使其歸附人才死心塌地。另項羽恭敬愛人,禮賢下士更是得賢能好禮,品格優良的廉節之士的效勞。項羽劣勢的一面體現在不能發揮屬下的獨立性,不能全面利用拉攏人才。這樣就使得很多人才流失到敵人那邊,水至清則無魚。而其個人能力太強,事事親躬又使屬下對其嚴重依賴,無法獨當一面。
楚漢時期,劉項的用人手段各有優劣,各有其稱讚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總體說來劉邦的老謀世故略勝項羽的血氣方剛,最大的利用了人才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竭制了人才對自己不利的一面。
五:結論
整體而論,楚漢時期人才的背楚亡漢其決定於當時的客觀局勢,無論其表現在項羽不肯封爵行賞還是表現在項羽不肯用效,甚至項羽用人唯親,其根本所在不是因爲項羽小氣,劉邦大方。而是在於天下大勢決定項羽已經無地可封,無爵可授;在於西楚內部的派系勢力使得權貴勢力位於高位,地方勢力把持基層,使得項羽無法重用心腹,提拔賢才;在於劉邦與西楚權貴的老交情以及西楚內部權貴的內槓,使其勾結外敵,隨風搖擺。
總而言之,楚漢時期人才的背楚亡漢是個普遍的現象,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前人把其歸於領袖的用人態度以及手段而沒有從天下大勢,實際背景去探求,顯得太淺薄,太片面;失之簡單化,臉譜化,無助於對歷史真相的研究與探索;也難以解釋清楚全部資料所隱含的矛盾性,複雜性;更沒有理清歷史資料的前因後果與人物之前隱含的複雜的關係。放眼整個歷史進程來探討這種人才流向的根源方或則可以借一管而窺全豹。而筆者做的僅僅是一個開始,希望有識可以給一個更合理,更具體,更全面的探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