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4|回復: 0

[論史] 历史谜团!秦始皇的丞相昌平君如何成为末代楚王(4)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1-29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网论坛
以上,就是我们组合牌1和牌2,作出的新的历史解读。
    4 打出后三张牌
    看来,牌1和牌2的组合,表面文字简单,事情后面的背景却相当复杂,有了上面的解读以后,再请你打出牌3。于是,我们接着牌1和牌2的背景,顺着牌序往下看。
    牌3二十一年韩王安死(于郢陈□山)。(秦简《编年记》)
    韩国人在旧都新郑起义,目的是复活韩国。复活韩国,必然要拥立韩王。韩王安被软禁在不远的郢陈,处在秦军的看管下。新郑反秦后,起义的韩国军民一定会拥立韩王安作为复国的象征和号召,他们一定会有夺还韩王安的计划和行动。遗憾的是,由于史料的限制,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次起义的详细过程,我们仅仅知道结果,起义被秦军镇压,韩王安受牵连死去。推想过去,韩王安之死有两种可能:一,他可能卷入了叛乱,死于抗秦的军事活动中;二,更大的可能是,韩王安是秦政府的重要俘虏,是被严密看管起来的,当新郑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以后,为了断绝叛乱者利用他复国的希望,秦王嬴政下令处死了他。
    韩王安死于郢陈,是受到新郑之乱的牵连,由此看来,新郑之乱已经波及相邻的郢陈地区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昌平君来到韩王安死去的地方,那么,我们自然会想到,昌平君这个时候到郢陈来,与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会不会有关系呢?为了究明真相,请打出牌4和牌5。
    牌4二十一年昌平君徙居韩王安死处(郢陈□山),有敢死之士跟随。(秦简《编年记》)
    牌5二十一年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两张牌,记述的是同一件事情,详略稍有不同,我们合起来作统一的解释。先解释当时郢陈这个地区的历史情况。郢陈,曾经是楚国的首都,被秦军攻陷后,一直是反秦的热土,不仅楚国旧民反叛不断,各国的反秦亡命人士也纷纷会聚到这里。比如张良,他在韩国灭亡后,曾经来这里活动。又如后来反秦称王的游侠张耳和他的朋友陈余,他们在魏国灭亡后,逃到这里潜藏。秦末之乱,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们所建立的张楚政权的首都就建在这里。这些虽然都是稍后的事情,却明确地反映了郢陈地区楚国旧民的反秦传统,不但根深蒂固,而且首尾一贯。所以,当新郑叛乱波及郢陈以后,如何安抚该地区蠢蠢欲动的楚人,就成了秦国政府面临的一大课题。
    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又是楚国的公子,具有秦楚两国王室贵戚的双重背景,他不但在秦国政权有相当的权势,他对楚国的政局和楚国的军民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韩王安被处死、郢陈地区动荡不安的时候,秦王嬴政做出了让昌平君前往的决定,命令他出京到郢陈镇守,一方面主持处理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的后事,一方面安抚郢陈地区不安易动的楚国人。
    上述的解读,主要是根据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做出来的。田余庆先生的这个看法,从秦王嬴政积极处置新郑之乱事件和安抚郢陈地区的楚国人的角度着眼,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田余庆先生得出上述看法的时候,昌平君的前半生尚不清楚。在昌平君的前半生有了眉目的今天,我感到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前面已经谈到,身为丞相的昌平君出京到郢陈一事,本身具有被免相贬斥的消极意义。牌4中说他来到郢陈□山时,有敢死之士跟随。对这些敢死之士的身份,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跟随的"随(属)"是依附跟随,他们就是昌平君带来的亲近随从;如果解释跟随的"随(属)"是受命跟随,他们就是受秦王之命监视昌平君的人。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表明昌平君出京到郢陈来,在安抚楚国旧民的表面理由之外,可能还有更为深沉的背景,可能还有更为重大的原因隐藏在事件的背后。
    那么,这个更为深沉的背景,这个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追踪调查。
    5 一箭双雕
    为了破解这个谜语,我打出一张新的牌来,这张牌,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另一条纪事:
    牌6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大将王翦因病免职,告老还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如何解读这张牌呢?
    前面已经谈到,新郑之乱,韩王安之死,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三件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这三件事情,环环关联。大将王翦称病告老还乡,也发生在这一年。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件事情,会不会也是在关联的环节上呢?不妨来追查一下。
    关于这件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过于简单,《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叙述。事情的大要如下: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